
中國歷史系列(套裝10冊)
定價: 480.0
ISBN: 978750868598403T
作者: 楊照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裝幀: 平裝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1: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國通史。不是為讀者介紹干巴巴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而是發掘中國歷史背后的深層邏輯,提供一套嶄新的讀懂中國歷史的認知方法。系列共4輯13冊,全景呈現“中國”這個獨特而頑強的生命體的演進。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1: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講述的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明朝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一個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新事物、新生活、新享受層出不窮的同時,皇宮、官場、士人群體中充滿黑暗、腐朽;王陽明思想上的突破,提供給士人不一樣的理想,但它出自黑暗的政治壓迫和挫折;財政混亂、宦官外臣結黨、皇帝或不作為或胡亂作為……然而,在種種高度矛盾下,明朝為何還能延續那么多年,本書對這個關鍵問題也做出了解答。
你會看到:
舉國若狂的炫耀服飾、飲食,凸顯身份就要穿別人穿不起的衣服,彰顯所飲所食、餐具和排場;
快速增長的人口,使明朝從經濟生產到社會組織、官僚體系發生方方面面的巨變;
遭遇了一連串挫折危難,王陽明在龍場獲得了思想與精神上的突破;
崇禎皇帝在位不到17 年中竟然用了50 個閣臣,平均每任任期4個月,可見服務明朝的皇帝有多難……
--------------------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4輯全13冊),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已經推出——
一輯:起源與定型:從共主到君主(已出版)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1:中國是怎么出現的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2:文明的基因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3:從列國到帝國
新石器時代星羅棋布的文化在黃河中下游匯聚,形成了夏、商、周三個強大的氏族部落,他們同時并存,互相競爭,相繼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國家政權的起源形態,商用文字和青銅器展現治理的實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將這種種定型,并借著春秋戰國諸國的彼此競爭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國延伸到更廣的地方,帝制從此定型。
-------------
二輯:生長與進取:帝國治理下的和平(已出版)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4:帝國的昂揚精神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5:危機與考驗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6:大分裂時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7:新帝國的試驗
匈奴與兩漢、突厥與隋唐,還有中間作為過渡的鮮卑帝國,各自實踐了不同的帝國形態,中國開始了帝國模式的新嘗試。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國的原初形態;突厥則是其生長形態。西漢是爆發式的,由內而外將中國的范圍以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方式擴展開來;東漢是內斂型的,皇帝和貴族通過分享權力維持帝國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將北方游牧和南方農耕成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典型的大一統中國。
--------------------
2020年8月—2021年上半年推出繼續陸續推出——
三輯:成熟與巔峰:從大陸到海洋(08、09已出版,10即將推出)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8:新時代的開端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9:分裂與互動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0:世界性帝國
生長中的中國向外進取,成熟期的中國向下扎根。遼、金、西夏、宋各自繼承了前代的遺產,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內尋求原發動力,中國的官僚體系、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在此達到成熟狀態,中國的形態不僅成為后世的樣板和楷模,更通過蒙古這個世界性大帝國向全世界發散。
-----------------
四輯:危機與變革:帝制的黃昏(即將推出)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1: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2:帝國的千年變局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3:希望與絕望交雜的時代
世界的格局已經變化,亞歐大陸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體化和工業革命的浪潮侵襲。在中國,游牧與農耕的對抗變成中國與世界的對抗,海岸線取代長城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軸。漸漸被卷入世界體系的中國,經歷痛苦和掙扎,也迎來希望和重生。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9:分裂與互動》
本書為《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第9冊《分裂與互動》,講述的是宋元時期的中國,此時的中國有多個政權存在,包括西夏、遼、金和宋,最后是蒙古人創建的元朝,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征是幾個政權彼此之間的互動往來頻繁,又是如何影響到各自的政策和內部制度。尤其是宋朝這一時期的疲軟,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整整三百年時間里,兩宋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都是疲于應對,始終未能有很好的方法,而且經常犯一些戰略性的失誤。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8:新時代的開端》
本書為《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第8冊《新時代的開端》,講述的是宋朝的中國歷史。作者首先詳細介紹從宋朝開始,中國進入“近世”,近世與之前從魏晉到隋唐的中古中國不一樣,近世是一個皇權更集中、城市更發達、商業和市民文化興盛的時代,從宋一直延續到清朝。本冊圍繞宋代的士人文化這個核心問題講述朱熹、宋詞、宋代書法繪畫等多個主題。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7:新帝國的試驗》
本書為《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第7冊《新帝國的試驗》,講述的是隋唐時代的中國歷史。隋唐是中古中國的新帝國,繼承北魏的制度和傳統,重新統一了中國并且將經濟中心已經往南方轉移的政權統合進入中國的全局之中。除了敘述政治發展,本書還對隋唐時代的文化比如唐詩和書法,比如佛教的新發展,都有精彩的論述。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6:大分裂時代》
本書為《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第6冊《大分裂時代》,講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中國歷史。這段三百年的分裂歷史,其實需要考察東漢才能明白,東漢時期的土地兼并和社會資源壟斷形成了大量豪族世家,在王朝遇到危機時便掌握了地方力量,形成割據勢力,此后三百年他們都是一股穩定的勢力。這也是我們理解隋唐的關鍵,隋唐的建立依靠的就是這些豪族世家的勢力,這種特點讓這段歷史不同于之前的秦漢,也不同于之后的宋朝,所以被稱為中古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豪族世家的崛起。本書將詳細分析這段歷史的獨特之處,以及魏晉南北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大放異彩。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5:危機與考驗》
2007—2011年,楊照先生在臺灣知名講壇“敏隆講堂”,連續用了整整五年時間,開設了共十三期一百三十講的“重新發現中國歷史”系列課程。該課程在臺灣影響力很大,作者同時還開設了“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講座,分別從歷史和原典的角度切入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楊照說中國史》系列就是楊照先生在五年課程結束后又花費四五年時間整理出來的詳細內容。
本書為《楊照說中國史》系列第5冊《帝國的危機與考驗》,時間跨度為東漢。作者首先解釋的問題是東漢和西漢雖然都叫漢,其實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朝代。作者關注歷史的延續性,相比于兩漢,東漢其實與后來的魏晉南北朝更相似,后來的很多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和信仰都從東漢繼承而來。具體內容包括:西漢東漢大不同;漢朝的社會生活;漢朝的衣食住行;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民間宗教與漢末亂局;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大不同;世家大族與部曲佃客;天馬行空的王充和魏晉清談;魏晉新文化的形成;外來勢力的迫近。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4:帝國的昂揚精神》
2007—2011年,楊照先生在臺灣知名講壇“敏隆講堂”,連續用了整整五年時間,開設了共十三期一百三十講的“重新發現中國歷史”系列課程。該課程在臺灣影響力很大,作者同時還開設了“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講座,分別從歷史和原典的角度切入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楊照說中國史》系列就是楊照先生在五年課程結束后又花費四五年時間整理出來的詳細內容。
本書為《楊照說中國史》系列第4冊《大漢帝國的昂揚精神》,敘述時間集中在西漢這個朝代,以大漢帝國的昂揚精神作為切入點來講述漢興七十年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積攢國力,進而將重點放在武帝時期的奮發作為,在內政外交上的進取。作者還以李廣、司馬遷和漢賦這三個線索從側面一窺大漢帝國的運作特點。具體內容包括:漢承秦制與漢朝的確立;漢武帝;李廣李陵與匈奴;太史公與中國史學精神;華麗夸張的漢賦;經書今古文之爭與政治斗爭;董仲舒的新儒學與讖緯文化;帝國政治的結構與宿命;王莽改制;新朝的過渡。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3:從列國到帝國》
2007—2011年,楊照先生在臺灣知名講壇“敏隆講堂”,連續用了整整五年時間,開設了共十三期一百三十講的“重新發現中國歷史”系列課程。該課程在臺灣影響力很大,作者同時還開設了“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講座,分別從歷史和原典的角度切入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楊照說中國史》系列就是楊照先生在五年課程結束后又花費四五年時間整理出來的詳細內容。
本書為《楊照說中國史》系列第3冊《從列國到帝國的五百年巨變》,所敘述的時間跨度為春秋和戰國,作者首先對比了同為東周時期的春秋和戰國的不同之處,講述其時代精神,并講述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思想,講完法家之后開始進入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以及秦如何被滅以及漢如何興起。具體內容包括:春秋的時代精神;戰國的革新;楚辭與楚文化;墨家與東周戰爭變化;孟子和荀子;法家與秦國崛起;秦王掃六合;秦始皇;誤打誤撞的漢朝創建;由秦到漢的變與不變。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2:文明的基因》
2007—2011年,楊照先生在臺灣知名講壇“敏隆講堂”,連續用了整整五年時間,開設了共十三期一百三十講的“重新發現中國歷史”系列課程。該課程在臺灣影響力很大,作者同時還開設了“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講座,分別從歷史和原典的角度切入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楊照說中國史》系列就是楊照先生在五年課程結束后又花費四五年時間整理出來的詳細內容。
本書為《楊照說中國史》系列第2冊《中國文明的基因》,所敘述內容的時間跨度為西周到春秋,先從中國文明最基本的概論講起,再講“中國第一位歷史人物”周公制定封建宗法制,一直講到周代的王官學如何在孔子、老子和莊子那里延續。具體內容包括:中國古地理的基礎;中國古文法的基礎;古代中國文字與中國語言;中國古代城市與國家治理;從周公封建到春秋諸國;周朝王官學與諸子學;重新認識孔子;重讀老子;重讀莊子。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中國是怎么出現的》
2007年-2011年,楊照先生在臺灣知名講壇——“敏隆講堂”連續開設了5年、十三期、一百三十講的“重新發現中國歷史”系列課程,該課程在臺灣影響力很大。楊照先生將中國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結束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
對于中國歷史,我們了解太少。整個二十世紀,諸多歷史學家投身努力,改寫了中國歷史──分別開神話與史實,弄清楚史料的真義,并且試圖刻畫過去真實生活的模樣。不幸的是,這些努力成果,大部份留在史學界專業討論中,沒有充分普及。許多人自以為了解的中國歷史,停留在傳統刻板印象階段,沒有經過檢驗,更嚴重缺乏具體肌理。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系列盡量用簡明的語言、概念,介紹新史料新方法新精神下,挖掘出的不同中國歷史面貌。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介紹過去一百多年來在中國歷史研究上的許多重新鮮發現與解釋,讓中國歷史不要一直停留在“新史學革命”之前的傳統說法上。看看史學家們畫出的中國圖像,跟我們心里舊有的印象,已經有了多大出入!
本書為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系列一。中國怎么來的?中國不是天上掉下來,也不是一個叫黃帝的偉人創造出來的。中國的形成,經過了幾千年漫長且復雜的變化。這些變化過程,被遺忘了許久,一直到二十世紀,透過考古遺址文物的發現,才有機會再記起來。除了考古發現本身讓我們看到古代生活的吉光片羽,考古證據還刺激了史學家用不同的眼光檢視傳統留下的器物,以及文獻史料,結果讀出了許多傳統中被忽視被誤解的歷史事實。這樣看到的中國文明起源,還有中間的折沖消長故事,絕對比舊說法精采上十倍百倍!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1: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
第11冊《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目錄
總 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近世后期的歷史動力
01 克羅齊的名言“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002
02 唯物史觀:“下層結構”決定了“上層結構”- 005
03 “年鑒學派”整理出的多層次歷史結構- 008
04 無法當故事講的,是歷史的大結構- 011
05 被新世界體系編納在邊緣地帶- 014
06 朱元璋的墾荒政策和魚鱗圖冊- 018
07 屯田和重視家族帶來的人口增長- 020
08 城鄉分野、地域主義到省籍觀念- 023
09 舊典范支應不了的困窘狀況- 027
----------
第二講 近世生活—食與衣
01 賺錢卻不能花,西方資本積累的動機- 032
02 “商”上升到“農”,不如躍升到“士”- 035
03 《鳳還巢》顯現明朝炫富的社會現象- 038
04 “衣著逾制”與衣著顏色、圖紋等禁令- 041
05 從馬尾裙到蘇樣,衣裝的“創起為奇”- 044
06 社會性衣裝的展示場,舉國若狂的炫耀熱- 049
07 公共空間無關市民意識,只在表現身份- 052
08 飲食空間的變化:茶樓不只喝茶- 055
09 從《儒林外史》看喝茶的普遍- 058
10 菜肴、食具的排場與僭侈- 060
11 “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 063
----------
第三講 近世生活—住與行
01 朝廷掌握7 萬公里的驛道與驛站- 068
02 “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的限制- 071
03 統治工具動機下創造的行旅交通條件- 074
04 從《金瓶梅》看送別,用《夜行船》做談資- 077
05 明朝人怎么搭船、乘車? - 080
06 旅行禁忌變少,建筑風水愈發講究- 083
07 官員住所規范及《五雜組》記載的建造之法- 086
08 借景、疊石,《園冶》中記載的造園之法- 089
----------
第四講 王陽明與理學新發展
01 心性理氣和佛性:佛教對理學的影響- 094
02 強調個人、凸顯自在自由的“學”- 097
03 躍動著道德英雄主義氣概的理學- 100
04 理學家吳澄對“豪杰之士”的探問- 102
05 理學回歸初衷,許衡和劉因看似不同的選擇- 105
06 理學在明朝受到“成功的詛咒”- 107
07 道理早于圣賢存在,追求“自得之學”- 110
08 王陽明貶謫龍場當驛丞的政治現實- 113
09 王陽明: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 116
10 王陽明:是“好惡之知”,而非“聞見之知”- 119
11 知行合一,將扭曲良知的各種因素掃除- 122
12 大詐偽時代下逼出的王陽明思想- 125
13 每個人心中自有真理的后遺癥- 128
----------
第五講 明代的戲曲與小說
01 “中國的自由傳統”是怎樣的自由? - 132
02 戲曲能夠發展,靠的是身份制松動- 134
03 從“諸宮調”到“雜劇”的形式差異- 137
04 雜劇為什么從歌唱開始? - 140
05 從《西廂記》看文人為雜劇添加的精神資源- 143
06 從“南戲”到“傳奇”的嬗變- 146
07 南戲的多種唱腔與昆曲的流行- 150
08 說書、話本、章回小說與觀眾- 153
09 小說:高度的行業集體性質和隨興游戲性質- 157
10 中國文明的一段“新造字運動”- 160
----------
第六講 黃仁宇與《萬歷十五年》
01 革命像101 年才可通過的長隧道- 164
02 中國為何無法成功地回應西方沖擊? - 167
03 集中在一個特定尺度上的“大歷史”- 171
04 1587 年—無關緊要、沒有大事發生的一年?
05 不看人物的短時片面,看更根本的結構- 177
06 萬歷皇帝:蓄意“罷工”、不運作的皇帝- 181
07 皇帝與文官系統之間的結構性僵局- 184
08 明朝皇帝與宦官共治天下- 187
09 文官系統的“結果主義”傾向和道德修辭評判- 190
10 “奪情案”顯現出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依賴- 193
11 “立儲案”和文官對皇帝倫常儀禮的報復性制約- 195
12 道德過剩,擠壓實質的行政效能- 199
13 正面的規定都失靈,只剩負面規定在起作用- 202
----------
第七講 明代的財政及其危機
01 沒有基本國家管理工具卻仍然存在的龐大帝國- 206
02 早熟的帝國靠的是意識領導- 208
03 白銀從來不是明朝官方的貨幣- 211
04 沒有統一的貨幣,沒有專業的財政部門- 214
05 官和吏角力,戶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217
06 宮中開銷與政府費用不分,歲入有定額,
歲出無預算- 220
07 銀庫間難以劃撥,“稅畝”為逃稅提供可能- 223
08 地方政府分級混亂,官吏員額缺、薪俸低- 226
09 明朝官僚體系的敗壞是管理上的無能- 229
10 里甲制是明朝存在的根本- 232
----------
第八講 后金的崛起
01 清朝歷史的情緒性改寫、選擇性扭曲- 236
02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239
03 從后金到清朝,民族認同的策略調整- 242
04 努爾哈赤決意討明的“七大恨”- 245
05 “何獨構怨于我國也”- 248
06 努爾哈赤勢力坐大的事實和“七大恨”的表達
很不一樣- 251
----------
第九講 諸寇橫行的時代
01 梃擊案—貴妃和太子的沖突- 256
02 紅丸案—輟學太子的短暫皇帝路- 260
03 移宮案—朝臣嚴批李選侍久居乾清宮- 262
04 以禮監視皇帝,“朝中”干預“宮中”- 265
05 士人與宦官聯合,請出皇帝乳母客氏- 268
06 皇帝私生活被當作大事,人人都是言官- 271
07 魏忠賢弄權,熹宗為何“懵然不辨”? - 274
08 兩個壁壘分明的派系:東林黨和魏黨- 277
09 流寇問題的關鍵—“括天下庫藏盡輸京師”- 280
10 流寇是明朝政治體系崩壞的總體現- 284
----------
第十講 崇禎皇帝—心理史學的分析
01 生祠遍立的“九千歲”魏忠賢的垮臺- 288
02 超越前代的絕對皇權與忠君思想- 292
03 成為擁有絕對權力的皇帝全靠身份的偶然- 295
04 袁崇煥要求“不以權力掣臣肘”- 298
05 崇禎前后任用50 個閣臣,一個難以服務的皇帝- 301
06 極端的自我為中心貫串崇禎朝的統治- 304
07 輕信和多疑的矛盾結合- 306
08 自我中心與崇禎皇帝人格中深層的遷怒轉移習慣- 309
09 從“刑部易尚書十七人”看崇禎皇帝的
責任逃避心理- 312
10 罰遠過于罪,試驗自我權力的界限- 315
11 三餉并征,崇禎君臣給李自成的大禮- 318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9:分裂與互動》
總 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宋朝士人與皇帝的關系
01 學習歷史的目的之一-002
02 學習歷史的目的之二-005
03 如何評價宋朝重文輕武-008
04 燕云十六州的關鍵地位-011
05 雍熙北伐與“將從中御”的祖宗家法-014
06 兩朝重臣趙普如何影響皇位的繼承?-017
07 遼軍南下與澶淵之盟-019
08 皇權低落:天書與封禪也無法提高皇權-022
09 武將狄青的悲劇-026
10 士人集體力量與皇帝權力平行合作-030
----------
第二講 北宋的變法與黨爭
01 近世中國政治的一大特色-034
02 宋代黨政:意見之爭遠勝于身份之爭-036
03 北宋的新“朋黨”觀念-039
04 君子黨與小人黨-042
05 蘇軾:臺諫的宰相影響太大了!-045
06 為什么范仲淹主張給朋黨合法性?-048
07 北宋的保守黨和改革黨-051
08 皇帝的騎墻態度對皇權有利-054
09 “拗相公”王安石的四大罪名-057
10 黨爭敗壞政治思考與討論的空間-061
11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源-064
----------
第三講 從北宋到南宋
01 沒有接受君王教育的宋王朝-066
02 連續幾個不愿當皇帝的皇帝-069
03 從神宗到哲宗上上下下的執拗-073
04 文人宋徽宗被選為皇帝-077
05 誤判時局,宋徽宗聯金攻遼-080
06 靖康之變:盡量議和,皇帝當人質也同意-083
07 宋金南北對峙的地理因素-086
08?也談岳飛之死-089
----------
第四講 宋代的城市
01 “熙寧變法”免役錢和方田均稅法-094
02 從銅錢、鐵錢到白銀、紙鈔-097
03 南北分工產生的運輸和交易需求-100
04 運輸系統發達刺激了商品經濟化-103
05 新商業交易-105
06 為什么說唐、宋所說的“城”截然不同?-108
07 富人向城市集中-110
08 全國性市場:謀天下之財,獲天下之利-112
09 開封相國寺和紹興開元寺的市集你想不到-114
10 南宋城市人口比例可觀-117
----------
第五講 宋代古文運動
01 《東京夢華錄》記載的汴京繁榮景象-120
02 因科舉評分標準,四六駢文仍是文章主流-122
03 宋初用于社交酬答的“西昆體”盛行-125
04 士人精神的宣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28
05 柳開、石介等論古文:浮華的文辭不足以明道-132
06 “唐宋八大家”為何是這樣的名單?-137
07 歐陽修:文章沒有長遠的價值,道理才是永恒-140
08 以歐陽修為中心的古文運動-143
09 程頤:沉溺文章會玩物喪志-146
10 朱熹:歐陽修怎么能與周公、孔子一樣看待?-149
11 道統與文統分離,追求“語錄體”等粗糙的文章-153
----------
第六講 重讀宋詩
01 為何相對唐詩宋詞,宋詩看上去是被后人忽視的?-156
02 嚴羽《滄浪詩話》中“詩必盛唐”的觀念-159
03 古文運動的副產品—江西詩派-162
04 宋詩的雙面性格:學唐詩,打破唐詩-165
05 黃庭堅在詩中樹立的新姿態-168
06 宋詩的特質之一:唐突唐人,破格精神-171
07 宋詩的特質之二:唐詩中少見的懸疑性-175
08 宋詩運用廣泛,規模龐大-178
09 南宋詩史“四大家”與“江西詩派”無法切割-180
10 宋詩的能量來源與盡頭-183
----------
第七講 重讀宋詞
01 為什么黃庭堅寫出了差別巨大的兩首詞?-186
02 從詞的起源談起-188
03 音樂的發展需要“倚聲新詞”-191
04 詞是男性為女性代言,男性寫女性的情感-194
05 “詞”的發展受社會環境和歌唱場合的限制-197
06 詞至南唐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201
07 宋詞對《花間詞》與南唐詞風的承襲與修正-205
08 柳永:創造慢詞,曲一長就有了敘事寫景的功能-208
09 蘇軾:對詞進行革命,打破音樂的限制-212
10 周邦彥:承襲柳永,音樂路線發展到極致-215
11 李清照、辛棄疾:詞作為文字的重要性遠超音樂-218
----------
第八講 遼、西夏與金
01 從漢末“五胡亂華”開始的民族關系模式-224
02 耶律阿保機攻幽州擄漢人-227
03 耶律德光南北分政-230
04 遼軍出兵南下,不為土地為什么?-233
05 遼的衰敗與女真崛起-237
06 女真在滅遼和北宋后如何建立統治?-240
07 金漢化太深帶來哪些問題?-243
08 富弼與西夏十余次戰役竟無一次獲勝-246
09 為什么西夏沒有獨立的歷史記錄?-249
10 蒙古崛起的機遇-252
----------
第九講 草原風云
01 傳統史學以人寫史的問題所在-254
02 現代史學對個人過度懷疑的偏見-257
03 在草原混戰中出生的鐵木真-259
04 忽里臺推舉共主,鐵木真始稱“成吉思汗”-262
05 成吉思汗的軍隊建設:不信任親族,不分享權利-265
06 成吉思汗發動戰爭的兩個原則-268
07 蒙古是如何一步步進入北方的?-272
08 蒙古出征西亞、中亞的多個后遺癥-275
09龐大的元朝與宋、明、清有哪些不一樣?-278
10 為什么說成吉思汗是真正的英雄創造時代?-281
----------
第十講 宋元之際
01 蒙元史史料記錄的問題是如何形成的?-284
02 為什么說成吉思汗是草原最恐怖的力量?-286
03 成吉思汗對農業民族戰爭中的棘手問題
—圍城和攻城-289
04 元朝人口普查時人口銳減的記錄說明了什么?-292
05 元朝沒有中央集權的觀念與制度-295
06 “長子西征”與南下攻汴梁-398
07 窩闊臺為何覆滅金朝卻不要土地?-301
08 從窩闊臺開始建立的驛站系統-304
09 十進制組織與軍隊動員-307
10 忽必烈建立元朝-310
11 忽必烈時的軍事統治和通商貿易-313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8:新時代的開端》
第八冊《新時代的開端》目錄
總 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從武將落幕到文人登臺
01 我們應該持怎樣的史觀-002
02 明代王學興起的新解釋-005
03 士商是何時合二為一的-009
04 琴棋書畫不只是琴棋書畫-012
05 “五代”是五個朝代嗎?-015
06 為什么“十國”比“五代”更長?-018
07 到處認爹的時代-021
08 一妻多夫的亂家-024
09 文人終于熬出了頭-026
----------
第二講 古老中國開始走向近世
01 貴族制度的崩潰與人民的相對自由-030
02 自由帶來的社會巨變-033
03 中國歷史新的分期-036
04 唐宋之間的貌合神離-039
05 科舉變得越來越重要-042
06 考不上科舉只能去經商-044
07 “戲文小說”的出現和流行-048
08 《金瓶梅》誕生的時代意義-051
09 士紳代替了貴族-054
10 由外而內的轉變-057
11 “近世史”的內部分期-059
----------
第三講 宋朝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01 “黃袍加身”的故事-062
02 “陳橋兵變”是早有預謀的嗎?-067
03 契丹入侵是有人編造的?-070
04 一頓飯就把兵權吃沒了-074
05 “杯酒釋兵權”僅僅是開始-078
06 崇文抑武的國策-082
07 “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086
08 宰相權力的削弱-088
09 再沒有人勸諫皇帝了-091
10 頭腦比四肢更優越-094
----------
第四講 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
01 必須遵守的“祖宗家法”-098
02 狄青被撤的啟示-101
03 岳飛悲劇的背后-104
04 嚴防死守的宮禁-107
05 備受節制的宦官-110
06 待遇優厚的文人-113
07 科舉取士的隱憂-116
08 新辦法解決不了舊難題-119
09 審美趣味的大流行-122
10 “祖宗家法”的利與弊-125
----------
第五講 琴—自娛自樂的雅趣
01 文人身份的象征-130
02 你說的“琴”是什么琴?-133
03 古代琴譜是怎樣記錄的?-136
04 樂器可以分為哪幾種?-138
05 唐代宮廷樂隊的組織-140
06 唐代音樂形式的發展-143
07 盛唐詩人與音樂的趣事-145
08 近世宮廷音樂的沒落-149
09 只給自己聽的音樂-152
10 從文人雅趣到市井生活-155
11 音樂與戲劇的逐漸融合-158
----------
第六講 棋—元關勝負的游戲
01 圍棋進入文人教育-162
02 王積薪聞棋的故事-165
03 圍棋十訣的理論-170
04 劉仲甫與《棋訣》-173
05 宋代的圍棋詩-177
06 圍棋棋藝的品級-180
07 不只是好玩-183
08 比象棋更高級-186
09 啟人智慧的藝術-191
10 文人專享的雅事-194
----------
第七講 書—貫注精神的妙筆
01 中國文字的圖像性質-198
02 篆書到隸書的演變-200
03 竹書和楷書的發展-203
04 蔡襄如何躋身“北宋四大家”?-205
05 法帖的大量刻印-207
06 臨摹碑帖的弊端-210
07 蘇軾和黃庭堅的書法理論-213
08 狂傲不馴的米芾-217
09 宋徵宗與他的“瘦金體”-220
10 在法度中追求自由-224
----------
第八講 畫—抒寫個性的墨戲
01 文人畫的構成-228
02 文人畫的三個標準-231
03 文人畫的精神內涵-234
04 文人畫的風格特征-237
05 文人畫的美學追求-240
06 從“游觀山水”到“書齋山水”-243
07 形似與神似的矛盾-246
08 題畫詩的產生-250
09 文人畫的核心價值-253
10 難窺金豹的文人畫-256
----------
第九講 禪宗—見性成佛的修行
01 禪宗在中國的崛起-258
02 慧能與《六祖壇經》-261
03 禪宗傳教的艱辛歷程-264
04 佛性之前人人平等-267
05 不立文字的禪宗-270
06 禪宗的世俗化-273
07 破除陳規的教義-276
08 打倒權威的宗旨-279
09 棒喝調教的瘋狂-282
10 禪宗向理學思想的轉變-285
11 理學對禪宗思想的繼承-288
----------
第十講 理學,生命意義的追尋
01 什么是真正的學問?-292
02 錢穆的讀書歷程-295
03 宋明儒家的“生命之學”-298
04 追尋自由的理學精神-301
05 “華夷差異”和“教理之爭”-304
06 宋代理學要解決的問題-307
07 理學的基本信念-310
08 陸九淵的理學思想-313
09 朱熹和陸九淵的分歧-316
10 理學與佛教的差異-319
11 從“五經”到“四書”的轉變-322
12 宋代理學的致使缺陷-325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7:新帝國的試驗》
總 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隋朝統一的基礎
01 隋唐:具有強烈分裂性格的統合時期- 002
02 必須由北朝追溯隋唐由來- 004
03 西魏和東魏實力懸殊- 007
04 《顏氏家訓》中記載的胡漢女性- 010
05 胡漢沖突使北齊國力大減- 013
06 “邙山之役”后西魏和東魏最主要的分別是什么? - 015
07 西魏軍隊里看不出是漢人還是鮮卑人- 017
08 關隴集團的形成- 020
09 府兵制和均田制結合使北周兵源充沛- 024
10 北周武帝的“廢佛”動機- 026
11 平陽之戰留下的坦途- 030
12 “亡國套式”無法給我們北周迅速滅亡的答案- 032
13 楊堅建立統一朝代的條件- 035
----------
第二講 隋朝的積極作為與覆亡
01 隋文帝改州- 縣二級制- 040
02 人才晉用如何開放并解脫出來? - 043
03 “廢鄉官”和恢復“本籍回避”- 045
04 “輕賦”使戶口大增- 049
05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愷重建的長安城- 051
06 恢復洛陽為東都、興建廣通渠- 054
07 隋末過度役使帶來了不穩定- 058
08 隋文帝與隋煬帝的“南方情結”表現在哪里? - 062
09 三伐高句麗造成農業生產下降- 065
10 關隴集團內訌與隋朝覆亡- 068
----------
第三講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01 唐朝并非鐵板一塊- 074
02 一個唐朝,四個很不一樣的段落- 076
03 為何說“貞觀之治”是初唐的核心? - 079
04 玄武門之變:光輝王朝背后永恒的陰影- 082
05 女主稱制掌權,大臣內心接受女皇帝嗎? - 085
06 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繼位者? - 088
07 唐太宗利用門第出身可以“修理”大臣? - 091
08 從初唐到盛唐的一個關鍵:如何處理門閥門第- 094
09 盛唐就是唐朝衰微的關鍵- 097
10 “安史之亂”前后的律令法制- 100
11 中唐及晚唐的政治統治- 103
----------
第四講 唐人的人文世界
01 元稹和白居易筆下的“胡旋舞”記錄- 108
02 藝伎的遠源- 111
03 唐人全新的身體意識與審美追求- 115
04 唐代女性的社會意識和地位有哪些不同? - 118
05 婚姻從兩家的事變成兩個家族的事- 121
06 “假子制”盛行,外族大量涌入中國- 125
07 唐代對外開放的氣氛從何而來? - 128
08 如何對待胡人—“安史之亂”前后的巨變- 131
09 府兵制與均田制瓦解:無法應對外在環境的變化-136
10 中唐以后,政治監督與制衡機制是如何被打破的? - 140
----------
第五講 重讀唐詩(一)
01 唐詩為什么重要? - 146
02 唐詩有哪些獨特之處? - 148
03 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發展出嚴整的對仗格式- 153
04 對仗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必備的基本能力- 156
05 為什么說唐詩如此不自由? - 159
06 唐詩“為文造情”,詩的功能和精神有巨大發展- 162
07 對唐人來說,重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審美- 165
08 為什么唐詩通常沒有主語? - 169
09 王維《鳥鳴澗》和杜甫《旅夜書懷》中的人與自然- 172
10 寫詩難,為什么唐朝還有那么多詩人和好詩? - 176
----------
第六講 重讀唐詩(二)
01 隋唐科舉考試為什么以詩賦取才? - 182
02 全民寫詩造成了哪些影響? - 185
03 從李白、杜甫讀體量龐大的《全唐詩》- 188
04 初唐詩的探索—詩如何跟現實生活保持距離- 191
05 王維承襲初唐詩歌精神- 195
06 李白寫大自然與王維有哪些不同?- 199
07 李白:恣意豪放與不守規則- 202
08 李白難考的身世對其寫詩的影響- 206
09 李白與杜甫,畫風反差有些大- 209
10 “老嫗皆解”—中唐詩的一個潮流-213
11 唯美與奇僻,中唐詩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216
----------
第七講 唐代佛教與佛寺的進一步發展
01 隋唐佛教的核心:選擇、整理、混合- 220
02 唐初佛寺經濟及其問題- 222
03 玄奘的取經、譯經事業- 226
04 唐代為什么選擇大乘而棄絕小乘? - 229
05 “判教”觀念—用批判的態度搞清楚佛教- 233
06 天臺宗的“三諦圓融”- 236
07 天臺宗的“三千一法”- 239
08 天臺宗的“教觀二門”與“一心三觀”- 242
09 華嚴宗的“判教”系統- 246
10 高度思辨的佛教與會昌法難- 250
----------
第八講 從門第到科舉
01 唐代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 254
02 科舉考試與學校制度相結合- 256
03 國家慢慢收奪世族的教育權- 259
04 玄宗時期,沒有背景的人如何從地方進入中央? - 261
05 為寒門而設的制舉- 264
06 從宰相薛元超的人生遺憾看唐代社會地位機制- 267
07 “兼修國史”對宰相意味著什么? - 271
08 唐代科舉制“不糊名”的影響有哪些? - 274
09 牛李黨爭,門第最后的回光返照- 277
----------
第九講 躍動的復古精神
01 唐宋之間的“古文運動”究竟是什么? - 282
02 韻文與散文的發展變化- 285
03 唐代第一波復古運動—陳子昂、李白“返遠古”- 287
04 唐代第二波復古運動
—韓愈、柳宗元“文以載道”與“文道合一”- 290
05 韓愈:復古恢復的是古代文章的精神- 293
06 韓愈:寫文章反對模仿古人,主張自我風格- 296
07 柳宗元:文章是拿來明道用的- 299
08 中唐至晚唐,散文性質的大革命- 302
09 從《唐文粹》看古文運動的成就- 306
10 如何對韓愈、柳宗元的成就進行排序? - 309
----------
第十講 藩鎮的歷史影響
01 唐代府兵制度的優勢有哪些? - 314
02 府兵制后來出現了哪些問題? - 317
03 從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看府兵制的崩壞- 320
04 邊事依賴節度使埋下隱患- 324
05 “安史之亂”是如何平定的? - 327
06 “安史之亂”后各地遍置節度使,藩鎮勢力更加強大- 330
07 天下分裂狀態的形成- 334
08 “中古”歷史特性:中央朝廷沒有那么高的控制度- 338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6:大分裂時代》
總 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中國中古史鳥瞰
第二講 《人物志》與《世說新語》里的中古中國
第三講 佛教東來與中國思想大變遷
第四講 夸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第五講 門第貴族與六朝經濟
第六講 六朝詩歌的新形式與陶淵明
第七講 重新認識六朝駢文
第八講 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第九講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統治
第十講 北魏的變革和瓦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5:危機與考驗》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西漢、東漢大不同
第二講 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
第三講 漢帝國的運作和社會風氣
第四講 漢朝的食衣住行
第五講 民間宗教與漢末亂局
第六講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大不同
第七講 豪族世家與部曲佃客
第八講 天馬行空的王充和魏晉清談
第九講 魏晉新文化的形成
第十講 外來勢力的迫近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4:帝國的昂揚精神》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漢承秦制與漢朝的確立
第二講 漢朝前期的統治
第三講 漢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第四講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第五講 太史公與中國史學精神
第六講 昂揚精神的文字表達
第七講 華麗而夸張的漢賦
第八講 經書今古文之爭與政治斗爭
第九講 董仲舒的新儒學與讖緯文化
第十講 帝國宿命與王莽改制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3:從列國到帝國》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春秋的時代精神
第二講 戰國的革新
第三講 戰國時期的戰爭變化與墨家
第四講 《楚辭》與獨特的楚文化
第五講 重讀《孟子》
第六講 重讀《荀子》
第七講 重讀法家
第八講 秦國的統一與建制
第九講 秦始皇
第十講 誤打誤撞的漢朝創建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2:文明的基因》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中國古地理的基礎
第二講 中國古文法的基礎
第三講 中國文字與中國語言
第四講 古代城市與城邦
第五講 從封建到諸國
第六講 王官學與諸子學
第七講 重新認識孔子(一)
第八講 重新認識孔子(二)
第九講 重讀《老子》
第十講 重讀《莊子》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中國是怎么出現的》
總序(楊照)
第一章 是時候重新認識中國歷史了
第二章 考古學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中國古史
第三章 新石器時代遺址與中國國家起源
第四章 夏、商、周的同步發展和夏人共主
第五章 聚落、建筑與共主更迭
第六章 中國古代文字與古代信仰
第七章 鬼氣森森的商朝
第八章 從部落共主到國家體系
第九章 商周之際的巨變
第十章 周朝的統治制度

楊照,本名李明駿。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東亞史碩士,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他的研究專長為中國古代思想史、社會人類學。楊照集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時評人、出版人、主持人于一身,曾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約聘助理研究員、靜宜大學和政治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臺灣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講師、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制作總監、《明日報》總主筆和公共電視“公視論壇”主持人等。現任《新新聞周刊》副社長兼總主筆、臺灣誠品講堂與敏隆講堂講師。曾獲各大文學獎項,他的著作包括《蔡國強:我是這樣想的》《故事效應》《故事照亮未來:通往開放社會的100個觀念》《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迷路的詩》《想樂: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永遠的少年》《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尋路青春》《推理之門由此進》《以平等之名:托克維爾與 論美國的民主》《打造新世界:費城會議與 美國憲法》《呼吸:音樂就在我們的身體里》等。他的創作涵蓋劇本、小說、散文、時評和文化評論等,他也被梁文道稱為“經典擺渡人”,在最近十年里,他開設的經典課堂已經講了170本中外經典著作,《經典里的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是對十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