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文學紀念碑 格羅皮烏斯:包豪斯(與柯布西耶比肩的現代主義大師傳奇,BBC第四臺好書榜單)

原價:¥100.80現價:¥90.9

格羅皮烏斯的思想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提到包豪斯,人們會想到瑪麗安·勃蘭特的茶壺、安妮·艾爾伯斯的編織品或馬塞爾·布魯爾的鋼管椅。包豪斯不僅是一所藝術學校,更是20 世紀初的新設計哲學的誕生地。它網羅了康定斯基、保羅·克利和莫霍利-納吉在內的一群藝術大師,而它的核心正是沃爾特·格羅皮烏斯。

基本信息

人生:德國

1 柏林:1883—1907

2 西班牙:1907—1908

3 柏林:1908—1910

4 維也納與阿爾瑪·馬勒:1910—1913

5 戰爭中的格羅皮烏斯:1914—1918

6 魏瑪包豪斯與莉莉·希爾德布蘭特:1919—1920

7 魏瑪包豪斯與瑪麗亞·貝內曼:1920—1922

8 魏瑪包豪斯與伊勢·格羅皮烏斯:1923—1925

9 德紹包豪斯:1925—1926

10 德紹包豪斯:1927—1928

11 美國:1928

12 柏林:1928—1932

13 柏林:1933—1934

第二人生:英國

14 倫敦、柏林、羅馬:1934

15 倫敦:1934

16 倫敦:1935

17 倫敦:1935—1936

18 倫敦:1936—1937

第三人生:美國

19 哈佛大學:1937—1939

20 哈佛大學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4

21 重返柏林:1945—1947

22 哈佛大學與協和建筑師事務所:1948—1952

23 流浪的星星——日本、巴黎、倫敦、巴格達、柏林:

1953—1959

24 新英格蘭:1960—1969

后記:回響

引用及參考資料

致 謝

圖片版權信息

......

在這本傳記中,菲奧娜·麥卡錫重新審視了格羅皮烏斯的工作和生活,把讀者帶進這位精力充沛的建筑大師的傳奇人生。從他在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場經歷,到他與阿爾瑪·馬勒的動蕩婚姻,再到他們的女兒早逝的悲劇,麥卡錫帶著我們回顧了格羅皮烏斯在德國的意氣風發,在倫敦的迷茫,在美國平靜的生活,以及他對整個20 世紀現代主義建筑和設計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菲奧娜·麥卡錫在這本傳記中挑戰了格羅皮烏斯曾經的不茍言笑的理性主義者形象,以充分的同理心來探索這位大師的工作和感情生活。這是一部關于包豪斯格羅皮烏斯的的傳記作品。

菲奧娜·麥卡錫,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研究員,榮獲不列顛帝國勛章和英國皇家藝術學會二百周年獎章。她撰寫的《威廉·莫里斯傳》榮獲沃爾夫森歷史獎和英國作家協會非虛構類作品獎。其作品《后的拉斐爾前派》贏得了2012 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傳記獎。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