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摩衍那》是一部以梵文寫就的偉大史詩,被譽為印度國寶ji文化遺產。
本書對整個東方文明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崇高的地位。
國內著名梵文學者季羨林以梵文譯就。
本書是全世界除英譯本之外僅有的外文全譯本。
本書代表了我國在南亞古代文學,尤其是梵語文學中世界性的高度,堪稱文學翻譯領域的之作。
古印度兩大敘事詩之一,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695998830

基本信息
篇 童年篇
本篇故事梗概
章 蟻垤從那羅陀嘴里聽到羅摩的故事。
第二章 蟻垤無意中創造了輸洛迦;大梵天親身來到。
第三章 全書內容提要。
第四章 蟻垤把創作成的《羅摩衍那》教給羅摩的兩個兒子:羅婆與俱舍。他們倆到羅摩朝廷上朗誦這一部史詩。
第五章 《羅摩衍那》開始,都是羅婆與俱舍朗誦出來的。十車王的國家與都城。
第六章 阿逾陀城。
第七章 國王的八大臣。
第八章 蘇曼多羅說的話;鹿角仙人的故事。
第九章 鹿角仙人的故事。
第十章 十車王請到鹿角仙人,為他舉行馬祠。
第十一章 馬祠。
第十二章 馬祠。
第十三章 馬祠完畢。
第十四章 求子祭。群神請求毗濕奴下凡消滅羅波那。
第十五章 毗濕奴下凡托生,化為羅摩四兄弟。
第十六章 猴類的降生。
第十七章 羅摩等四兄弟的降生。眾友來到宮中。
第十八章 眾友請求國王派羅摩降魔。
第十九章 十車王不同意。
第二十章 婆私吒的話。
第二十一章 羅摩與羅什曼那隨眾友出走。
第二十二章 愛神凈修林。
第二十三章 陀吒迦林。
第二十四章 陀吒迦的故事。
第二十五章 羅摩殺死陀吒迦。
第二十六章 眾友給羅摩兵器。
第二十七章 眾友傳授武藝。
第二十八章 眾友講“完成”凈修林的故事;開始祭祀。
第二十九章 摩哩遮和蘇婆呼被殺,祭祀完成。
第三十章 眾友帶羅摩兄弟赴彌提羅。
第三十一章 眾友講自己的祖宗俱舍王朝的淵源。
第三十二章 梵授的結婚。
第三十三章 眾友世系。
第三十四章 恒河的起源。
第三十五章 優摩的故事。
第三十六章 戰神的誕生。
第三十七章 羅摩祖先薩竭羅的故事。
第三十八章 掏開大地。
第三十九章 伽毗羅把薩竭羅百子燒成灰。
第四十章 薩竭羅完成祭典。
第四十一章 跋吉羅陀行苦行,要讓恒河下凡。
第四十二章 恒河下凡。
第四十三章 跋吉羅陀完成祖先的葬禮。
第四十四章 攪海的故事。
第四十五章 底提的愿望。
第四十六章 眾友與二王子抵吠舍羅。
第四十七章 因陀羅與阿訶厘耶,喬達摩對阿訶厘耶的詛咒。
第四十八章 羅摩解脫阿訶厘耶。
第四十九章 遮那竭的歡迎。
第五十章 眾友家史。
第五十一章 婆私吒款待眾友。
第五十二章 眾友求神牛舍波羅。
第五十三章 眾友搶走神牛。
第五十四章 神牛幻出大軍,破眾友。
第五十五章 婆私吒敗眾友。
第五十六章 陀哩商古想行祭,求得肉身升天,為婆私吒所拒。
第五十七章 陀哩商古被詛。
第五十八章 眾友詛咒婆私吒之子。
第五十九章 陀哩商古升天,懸于空中。
第六十章 鴦缽哩沙買狗尾當犧牲。
第六十一章 鴦缽哩沙舉行祭祀。
第六十二章 彌那迦誘眾友。
第六十三章 蘭跋誘眾友。
第六十四章 眾友成為梵仙,與婆私吒和解。
第六十五章 遮那竭講述神弓的故事;悉多的降生。
第六十六章 羅摩拉斷神弓。
第六十七章 遮那竭邀請十車王。
第六十八章 十車王來臨。
第六十九章 十車王家譜。
第 七 十 章 遮那竭家譜。
第七十一章 準備婚禮。
第七十二章 四王子結婚。
第七十三章 持斧羅摩來到。
第七十四章 持斧羅摩向羅摩挑戰。
第七十五章 持斧羅摩被挫。
第七十六章 十車王及其親屬與隨從返回阿逾陀城。
注釋
695998830

童年篇
本篇故事梗概
本篇開始的幾章,類似一個“楔子”。其中講本書主要詩律輸洛迦的起源,講本書作者蟻垤把書寫成后教給了羅摩的兩個兒子,到羅摩朝廷上去朗誦。
從第五章起,《羅摩衍那》正式開始。先講羅摩的父親十車王和他的都城阿逾陀城。十車王請到鹿角仙人為他舉行馬祠,祈求生子。馬祠終,舉行求子祭。眾神勸毗濕奴下凡,消滅羅波那。毗濕奴下凡托生,化身為羅摩四兄弟。因為猴子是羅摩的主要助手,所以第16章講了猴類的來源。
仙人眾友來到十車王朝廷上,請求國王派羅摩隨他外出降魔。國王初不答應,經婆私吒說項,答應下來。于是羅摩便同弟弟羅什曼那隨眾友出走。先殺死了陀吒迦。眾友贈羅摩兵器,并教他武藝。他們舉行祭祀,殺死了摩哩遮和蘇婆呼,祭祀完成。眾友講自己的世系,帶羅摩兄弟赴彌提羅。在這里插講了一些印度有名的神話故事,比如恒河起源、優摩的故事、戰神的誕生、羅摩祖先薩竭羅的故事。伽毗羅把薩竭羅百子燒成了灰。薩竭羅的孫子跋吉羅陀行苦行,迫使恒河下凡,為叔叔們舉行水祭。恒河終于下了凡,跋吉羅陀完成了先人的葬禮。這里又插入了攪海的故事。
眾友偕二王子抵吠舍離,受到遮那竭王的歡迎。這里又講眾友家史。婆私吒款待眾友。神牛舍波羅有大神力。眾友把它搶走,為婆私吒所敗。這里又插入了陀哩商古的故事,他想升天,卻懸于空中。狗尾的故事也被插入。但主要故事線索始終是眾友與婆私吒的矛盾。眾友后來終于修苦行,成了梵仙,二人和解。
遮那竭王講述神弓的故事。女兒悉多誕生了,成為少女。國王懸賞,誰能拉斷神弓,他就把悉多許配給他。羅摩把神弓拉斷,成了國王當然的女婿。遮那竭王把十車王請來,羅摩與悉多結婚。他三個兄弟也都成了親。此時,持斧羅摩來到,向羅摩挑戰,持斧羅摩被挫。十車王及其家屬隨從返回阿逾陀城。
章
仙人魁首那羅陀,
學習吠陀行苦行,
擅長辭令數,
苦行蟻垤問分明:
“在當今這個世界上,
誰有道德,誰勇敢?
誰解達磨,誰知感恩?
誰說真話?誰忠于誓言?
誰的行為端正?
誰真愛護眾生?
誰聰慧?誰有能?
誰怡悅觀者眼睛?
誰有德而不嗔怒?
誰伶俐而不猜忌?
誰在陣前一發威,
就能使神仙顫栗?
我愿意聽聽這個,
我的好奇心真正難忍。
大仙呀!你能了解,
像我這樣的一個人。”
洞察三界的那羅陀,
聽了蟻垤說的話,
心里面非常高興,
“你請聽!”他這樣回答:
“你提到的那許多德行,
實在真都是難找難尋。
牟尼呀!讓我想一想,
再告訴你有這德行的人。
有個著名的人叫羅摩,
他是甘蔗王族的后裔,
他克己,他英武敢為,
他高貴、堅定,有大威力。
他聰明、有德、能言善辯,
他光輝可愛、善于把敵人殺,
他雙肩寬厚、胳膊長,
他脖子三折,下巴寬大。
他胸膛寬,善射箭,
鎖骨深藏,勇于克敵,
雙手過膝,頭顱秀美,
走路端重,前額平齊。
他的四肢整齊勻稱,
膚色可愛,威嚴魁梧,
胸膛堅實,眼睛長大,
美麗英俊,吉祥相具足。
他深通達磨,言而必信,
他樂于去給眾生造福,
他光輝超絕,通達事理,
他純潔、馴順、虔誠大度。
他是眾生的保衛者,
又是達磨的護法,
他了解吠陀和吠陀分支,
對箭經精通得無以復加。
他了解一切經書的本質,
他精通法律,聰明勇敢,
他為所有的人所愛戴,
他正直、高貴、光輝燦爛。
他為一切善人所歸依,
有如眾水歸大海,
他高貴,平等待一切人,
他經常總是怡悅和藹。
他具備了一切德行,
是薩厘雅的心頭肉,
他堅定得像喜馬拉雅山,
像喜馬拉雅山一樣穩固。
他勇武像毗濕奴,
他美麗像蘇摩神,
發怒像劫末烈火,
像大地那樣容忍。
他好施像財神,
主持正義像另一達磨,
他是這樣一個勇武、
道德高尚的羅摩。
具備的美德,
十車王長哲嗣,
國王心里真喜歡,
想把他立為太子。
看到灌頂的日子臨近,
皇后吉迦伊膽戰心驚,
從前國王賜她兩個恩惠,
現在她就提出一個懇請:
把羅摩放逐到外面去,
給自己兒子婆羅多灌頂。
十車王忠于自己的諾言,
達磨的繩子把他緊拴,
他把自己的愛子羅摩,
流放到了京城外邊。
執行了國王的命令,
英雄羅摩到森林里去,
為了貫徹父親的指示,
也為了讓吉迦伊歡喜。
親愛的弟弟羅什曼那,
哥哥前面走,他后面跟定,
他是須彌多羅的愛子,
懂禮法,滿懷兄弟之情。
愛妻悉多是女中翹楚,
具備了一切吉祥相,
她也跟著丈夫一起出走,
好像盧醯尼跟著月亮。
城市居民和父親十車王,
送羅摩一直送到很遠的地方,
到了恒河岸邊舍楞迦毗羅,
羅摩就讓御者回轉家鄉。
渡過了許多漲滿水的河,
他們這一伙走進森林間,
按照婆羅杜婆迦的指示,
他們來到了質多羅俱吒山。
搭了一座舒服的草棚,
三個人就在林中游蕩,
他們愉快地住在那里,
像神、仙、乾闥婆一樣。
羅摩到了質多羅俱吒山,
十車王思子痛在心間,
他為兒子憂愁又悲痛,
自己終于一命歸了天。
十車王死了以后,
婆羅門婆私吒為首,
請求婆羅多登王位,
但是他卻無意逗留。
這個英雄走進森林,
跪在羅摩腳下叩頭。
695998830

《羅摩衍那》全詩共分七篇,約有24000多頌,主要描寫英雄羅摩和他妻子悉多一生的故事,是一篇頌揚戰勝艱苦和強暴的英雄頌歌。其中,“童年篇”敘述羅摩王的誕生、成長、降魔、與悉多結婚的過程。“阿逾陀篇”敘述十車王的宮廷斗爭和羅摩繼承王位的故事。“森林篇”描寫羅摩在森林中尋找和營救悉多的過程。“猴國篇”描述羅摩與猴王互相幫助,解救危難,后結盟的經過。“美妙篇”寫猴王哈奴曼過海偵察,尋找悉多,大鬧楞加城的斗爭。“戰斗篇”描繪羅摩率猴兵與魔兵搏斗的情景,后夫妻團圓,得勝回國。
本書是一部以梵文寫就的偉大史詩,被譽為印度國寶ji文化遺產,是印度文化的源頭,對整個東方文明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崇高的地位。
695998830









695998830

作者,蟻垤
,生卒年代不詳。按照傳說,他原出身婆羅門家庭,因被遺棄,被迫以偷盜為生。后在仙人指引下修煉苦行,因長期靜坐不動,反復默念“摩羅”,以致全身埋在螞蟻筑窩的土堆中,由此得名蟻垤。
譯者,季羨林
,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 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在印度古代語言、印度古典文學、印度佛教史化關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
69599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