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弁言一
凡例一
冊
經説
奏疏
第二冊
論說
學志
第三冊
詩賦
箴戒
序跋
第四冊
書記
史志
家乘
第五冊
傳狀
墓銘
第六冊
哀祭
小説
英軺日記
自訂年譜
附録一:江南鄉試卷欽命
‘四書’、詩題壬午三七八一
附録二:相關序跋三七八九
附録三:唐蔚芝先生《茹經堂叢書》提要并序

......

唐文治先生是晚清民國著名學者、一代醇儒,在當時政界、學界、教育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唐先生曾擔任晚清商部、郵傳部要職,熟識朝政與外事;后擔任交通大學及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精通傳統學術,并深明新學的重要性,其著述皆具明確而深遠的文化關懷;倡導“讀經救國”、慈孝仁義,保存國粹之余,更推陳出新,以培養具備高尚道德情操與文化能力的精英;恢復國力,延續文脈與道統。其所創立的無錫國專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著名學者,唐蘭、王蘧常、蔣天樞、曹道衡、馮其庸、朱東潤等當代中國文史領域的杰出前輩,都是唐門子弟;對弘揚傳統文化所作出的貢獻,值得永遠銘記。《唐文治集·文集分類編年校釋》是唐先生多年從政、讀書、教學與生活體驗的全記錄,具有重大的文獻價值和學術研究意義。《唐文治集·文集分類編年校釋》,采用分類、編年、標點、校釋的方式,對唐先生文集加以系統整理,是唐先生文集的全新整理本,唐先生一生文章基本網羅于此。所為“分類”乃在原有《茹經堂文集》文體分類的基礎上,重新厘定,將近千篇文章分門別類,類目不僅標示著唐先生一生文章的類型,也暗含著他的學術觀念,例如*類“經說”,乃“道統本源之旨具在。經學乃先生學術之根本,其畢生之淑世精神,亦皆寄寓于經學撰述中,故為先生所特重”。所為“編年”即以時間先后為序編排各類文章,于此洞見唐先生思想情感之隱微之處。所為“校釋”,一是根據不同版本校對唐先生文章,以提供可信、可靠之文本;一是注釋文章中涉及的大量典故、人物,以便于讀者閱讀使用;三是釋解文章寫作之背景信息,以使讀者更深入了解唐先生文章之內涵。本書整理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抱持著敬畏與真切之體會,對唐文治先生思想與文化價值觀念,有著深刻的研究和誠心的認同。因而《唐文治集·文集分類編年校釋》體例別裁,整理用心,是全面了解、研究一代醇儒唐文治先生思想和精神的文獻,也是走進晚清民初那個特殊年代的珍貴史料。

凡例
一、《唐文治文集》乃《唐文治集》四種之首編,彙集《茹經堂文集》六編凡四十五卷、《茹經堂奏疏》三卷、《蓄艾編》二卷、《人格》一卷、《政治學大義》一卷、《國鑑》一卷、《軍箴》二卷、《國箴》一卷、《茹經先生勸善小説》、《英軺日記》十二卷、《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爲主體,並輔以蒐輯所得詩文遺篇;《茹經堂文集》所收之文,有取自唐先生專書之章節者,如三編卷三之《儒行篇大義》、四編卷四之《孟子論戰學題辭》等,因皆完整見録於《唐文治集》之《經學論著集》等,爲免重複,此《文集》不録。本書彙集分類編年;釋則明其背景或大旨;校注一則校明異文、正其誤字、注明出處,一則注解個別詞語與人物大略。
二、原《茹經堂文集》六編收録唐先生平生大部分篇章著述,書中凡出於《茹經堂文集》者,皆注明所屬之編次、卷次以及撰作年份。《茹經堂文集》以外蒐輯所得之詩文,則注其刊載出處、出版年份。有寫作年份與刊載年份均可考者,依著成年份序次。原《茹經堂文集》部分篇章,其目録所載與內文所標明之時間有不一致者。遇此情況,則據先生門人馮振所編纂《茹經先生著作年表》及《茹經先生自訂年譜》所記之時間爲準。若《年譜》未列,則以文內所注明者爲據。蓋《茹經堂文集》一、二編與《茹經堂奏議》三種乃先生親訂,其他諸編皆刊刻於慌亂之際,魚魯舛誤,在所難免,今皆一一是正。若全篇重出而無異文者,則存其所屬體類刊出之早者,後覆者不録。至於其中有文句差異而大意同者,此所在多有,皆題下注明而亦並存之。
三、《茹經堂文集》六編,乃先後六次彙纂而成,涵蓋先生七十餘年之累積,非成於一時。每編彙録之文章,皆作文體分類,而未及理順各篇時序。基於此,本書將《茹經堂文集》六編之文章,以及蒐輯所得之詩文,按文體重爲歸類,大體以《茹經堂文集》一、二編與《茹經堂奏議》爲基準,計列
‘經説’‘奏疏’‘論説’‘學志’‘詩賦’‘箴戒’‘序跋’‘書記’‘史志’‘家乘’‘傳狀’‘墓銘’‘哀祭’‘小説’‘日記’‘年譜’,凡十六大類。‘家乘’以尊卑親親之序爲次,以‘倫序’而不以‘時序’,所以保存唐先生定‘家乘’體之本意;其餘類目之篇章,原則上皆按‘時序’編年。
四、
‘經説’乃唐先生文集綱領,《茹經堂文集》一編特置編首,道統本源之旨具在。經學乃先生學術之根本,其畢生之淑世精神,亦皆寄寓於經學撰述中,故爲先生所特重。是類收録先生有關經學之專門論述,文章計五十四篇,大體圍繞義理之闡發與考析,救心救世之用意,輻湊其他門類之學問。由此宣示宗經之途,實事求是。此外尚有部分與經學相關之文章,雖依經立義,大義昭著;惟基於‘文體分類’之考量,則各歸其體類之下。
五、
‘奏疏’收録《茹經堂奏疏》三卷,並補充代陸寳忠草擬《興辦東三省要政奏稿》及自撰《上度支部條陳幣制書》等文,共計二十二篇,乃唐先生任官時之奏摺。《茹經堂奏疏》三卷原來單行,今併歸入文集,按年重排。特別指出者,先生奏疏承朱子‘封事’精神,務在匡正君德,端視王道,故導世意識特別強烈;審觀政事,務實條陳,直道事君,淑世憂民,一以貫之。所附録他人章奏若袁世凱者,則小字爲別。
六、
‘論説’,凡篇題明示‘論’‘説’者,皆歸此類。論之爲體,所以辨正然否。究其所論,有釋經論學,有陳政立教,學術政治,爲其主意,故篇章甚富。本類收録《茹經堂文集》六編所載各篇論、説,並蒐羅所得《蓄艾編》《人格》《政治學大義》《國鑑》,及其他散逸單行篇章,總計凡九十篇(視《蓄艾編》《人格》爲兩篇)。
七、
‘學志’類涵蓋‘學案’‘學規’‘講辭’三小類。‘學案’‘學規’收録五篇。先生視‘學案’爲道統之傳,視《論語》爲學案之原始,故傳述師門,用示學術家法。其用心純粹,體例周至。至於所收《無錫國專學規》,故爲學爲人之大旨宏綱;而四學案所示經學與性理學之家法,彙歸《學規》之中而集其大成,故與‘學案’類聚,以見學統之相承也。‘講辭’十六篇。合‘學志’類計二十一篇。
八、
‘詩賦’雖《茹經堂文集》所未列,而先生亦以古文名家,然實好韻語,蓋其深嗜崑曲,本崑曲‘以意運聲’之法行文,是以説理之作,猶能搖曳生姿,或鏗鏘可誦。今蒐輯其集外遺文,計詩頌歌讚凡四十三首、賦兩篇。
九、
‘箴戒’勸善淑世,乃淑世之文,收《軍箴》二卷、《國箴》一卷。
十、
‘序跋’包含‘書序’一百八十四篇、‘書跋’四十九篇、‘題辭’十一篇,三類合二百四十四篇,大部分爲先生應邀所作書籍或書畫之序跋與題辭;至於先生爲己書所題之序與跋,原書收入《唐文治集》之經學編、性理學編及文章學編者,則各歸原書,不列入此類,以避重複。先生‘序跋’實事求是,猶如書籍之提要,提供大量學術信息,寶貴之至。
十一、
‘書記’內含‘書啓’‘贈序’‘雜記’‘雜文’‘壽序’五類。‘書啓’包括電文凡二十二篇,‘贈序’十篇,‘雜記’五十三篇,‘雜文’十八篇,‘壽序’三十八篇,總計一百四十一篇。是皆君子贈人以言,有關懷政治者,有悲天憫人者,多表揚忠孝、勸民從善之言,並多闡發道義與良知,皆言之有物,誨人淑世之作。
十二、
‘史志’分三類總六十四篇。其一‘史乘’凡十五篇,記録歷史事件與人物,以先生親歷之清末政壇大事爲主;尤其對辛丑事變手之在場記録,意義重大。其二爲‘碑記’凡三十二篇,皆記載忠義仁孝之人與事,可歌可泣。其三是先生所撰《越句踐志》凡十七篇,抗戰期間所撰,乃越王句踐復國之完整歷史記載,夾敘夾議,鼓勵復國之志。
十三、
‘家乘’爲《茹經堂文集》一編所特立之文類,不見於《茹經堂文集》其他諸編中;所收録者乃唐先生家族人物之行狀、墓誌,以尊卑輩分決定先後排次,無異乎一部家譜。本書尊重先生孝敬本衷,次序仍舊。而自《茹經堂文集》一編出版後過世親人之傳記,如《外姑黃太夫人事略》,黃氏乃唐先生之姨母,原置於《茹經堂文集》三編‘傳狀’,今歸入‘家乘’;另有蒐輯所得《冢婦俞氏慶棠墓誌銘》,俞慶棠乃先生之長媳,銘文成於一九五〇年,時《茹經堂文集》六編已刊出逾年,今亦補入‘家乘’中。此‘家乘’體總十六篇。
十四、
‘傳狀’一百二十六篇,猶晚清至民國時期各式人物譜誌。
十五、
‘墓銘’凡一百零三篇,多記人物貢獻,其情事猶如史傳人物譜也。
十六、
‘哀祭’皆哀弔之文,含‘誄祭’‘哀辭’兩類。‘誄祭’十二篇,其中祭悼親人、紀念孔子,發乎摯情。‘哀辭’十三篇。合計二十五篇。
十七、
‘小説’收録唐先生一九四九年出版之《茹經勸善小説》八則,蓋罕爲世人所知者。以勸善救世爲小説之宗旨,因俗尚以善導,此先生淑世之智慧也。
十八、
‘日記’收録《英軺日記》十二卷,乃唐先生代筆之作,記録一九〇二年春夏間,清廷使節團赴英參與英皇加冕情事。此《日記》之所以重要,乃其‘務在考求各國政治、學術、律令、典章,旁逮商務、工藝’,都是依據當時記録與人物口述整理成文,以按語附載於行事記録之後,透露晚清士人認識世界之角度與水平。此《日記》之參校文獻,具載篇下‘釋’語。
十九、
‘年譜’者,唐先生所極重視,以故親自撰寫。此目所收之《茹經先生自訂年譜》乃先生記録一九四八年以前八十五年之親歷與所感。嗣後數年至一九五四年之內容,乃先生長子唐慶詒教授代記,亦一併補入,以見先生完整之生命歷程與人生歷練。
二十、
‘附録一’收録唐先生於一八八二年赴南京參加鄉試中式之答卷,有文三篇,詩一首。三篇都是制藝八比之文,爲閲讀方便,皆注明程式。
二十一、
‘附録二’收録《茹經堂奏議》《茹經堂文集》及《國箴》之序跋凡十六篇,先生七十年著述之旨趣要領,概可總覽焉。
二十二、
‘附録三’之《茹經堂叢書提要》,乃先生門人陳起紹、何葆恩於一九三一年所撰,爲深入理解先生著述大概提供方便。
二十三、全文甲子紀年處,皆小字注明公元年份。原文文內雙行夾注者,皆改單行小字;若夾注繁多者,則移爲當頁注。
二十四、凡一般異體字,如即卽、真眞、略畧、鐵銕、寓庽之類統改爲正體字。誤刊文字,改正出校。
二十五、書中引文,凡經查核者,若文字出入輕微而文意無別,與上下文氣相接者,則不出注;差異大者則出注;有誤則出注辨釋。或一篇而頻注,或連章而闕注,蓋非必句櫛字比,乃實事求是而已。本編作品涉及人物衆多,而篇章繁富,翻揭耗時,故有重複出注者,讀者諒之。唐文治文集目録目録

鄧國光,1955年生于香港,祖籍廣東三水。少年家貧輟學,于夜中學半工讀完成中學教育,1978年以優異會考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師從蘇文擢教授治古文;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師從李云光教授、牟宗三教授、羅夢冊教授研治古學;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師從陳耀南教授研治古文論。自1985年起,先后任新亞文商書院文史系兼任講師、樹仁學院中文系兼任講師、珠海書院文史系及文史研究所任副教授、浸會學院中文系講師;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中文學院院長,現任澳門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教授。專注于中國經學與文學的研究,在兩岸三地發表、出版學術論著近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