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有人走的路》套裝全新改版上市!老版的托馬斯·摩爾的《少有人走的路4:心靈地圖》替換成斯科特·派克的新作《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
(新老版本封面內容定價一致,隨機配送)
鳳凰衛視、《新京報》、《廣州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冬吳相對論》等媒體強力!

基本信息
目錄
《少有人走的路》
前 言
部分 自律
問題和痛苦
推遲滿足感
子不教,誰之過
解決問題的時機
承擔責任
神經官能癥與人格失調癥
逃避自由
忠于事實
移情:過時的地圖
迎接挑戰
隱瞞真相
保持平衡
抑郁的價值
放棄與新生
第二部分 愛
愛的定義
墜入情網
浪漫愛情的神話
再談自我界限
依賴性
精神貫注
“自我犧牲”
愛,不是感覺
關注的藝術
失落的風險
獨立的風險
投入的風險
沖突的風險
愛與自律
愛與獨立
愛與心理治療
愛的神秘性
第三部分 成長與信仰
信仰與世界觀
科學與信仰
凱茜的案例
馬西婭的案例
特德的案例
嬰兒與洗澡水
第四部分 恩典
健康的奇跡
潛意識的奇跡
好運的奇跡
恩典的定義
進化的奇跡
開始與結束
熵與原罪
邪惡的問題
意識的進化
力量的本質
俄瑞斯忒斯的傳說
對恩典的抗拒
迎接恩典降臨
后 記
附錄 25 周年版序言
《少有人走的路2》
章 謊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那些可怕的念頭,為什么揮之不去?
逃避生活中的痛苦,必將承受心理疾病的痛苦
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為了逃避痛苦,人選擇了謊言,扭曲了心靈
解決了逃避問題的問題,你才能解決其他問題
第二章 有沒有罪惡感,是善與惡的分水嶺
把生命顛倒一下,就變成了邪惡
沒有罪惡感的人窮兇極惡,逃避罪惡感的人邪惡
父母逃避自己的錯,孩子就會出大錯
不在壓抑中死亡,就在壓抑中瘋狂
如何識別偽善之人,遠離邪惡
第三章 壓制別人,就是邪惡
控制欲強的父母會培養出抑郁的孩子
孩子偷竊常常不是為了財物,而是因為壓抑
邪惡總是隱藏在謊言中
壓制別人,就是邪惡
第四章 惡,總是出現在需要愛的地方
要敞開心靈,但不要把心靈交給對方管理
不敢面對自己,才會去控制別人
愛需要一個空間,否則便會感到窒息
母親讓女兒離不開自己,這不是愛而是惡
第五章 從小缺乏愛,長大就容易變壞
惡性自戀的人,常常藏得很深
雪莉所說的愛,更多的是一種控制和操縱
自閉,是更高程度的自戀
不愿意放棄病態的自我,是覺得病態的自我很好
不放棄病態的自我,人就會變得邪惡
內心沒有安全感,就想去控制外面的一切
沒勇氣正視過去,就不會有未來
第六章 勇敢地面對謊言
為什么天使會變成魔鬼
過分依賴集體,個人的心智就會退化
一個人瘋了不可怕,一群人瘋了才可怕
一群人瘋了可怕,但可怕的是整個國家都瘋了
勇敢地面對謊言
《少有人走的路3》
部分 人生是一場修行
章 意識和痛苦
痛苦地成長
積極的痛苦
意識及康復
沙漠中的綠洲
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
責備與憤怒
責備與評判
責備的規則
廉價的寬恕
自毀模式
寬恕的必要性
第三章 復雜的人生
拒絕簡單的思考
避免陷入
本性和人性
選擇與人生
使命與人生
感恩與人生
第二部分 心靈探索
第四章 自尊自愛
自愛與自負
罪惡感的功用
不破不立
自己是無價之寶
準備工作
第五章 感受神秘
神秘的旅程
心理學與煉金術
好奇與冷漠
神秘的心靈之旅
第六章 心靈成長的四個階段
對抗與信仰
表象的欺騙性
人的發展與心靈的成長
檢查你的地牢
第七章 神話:人性的旅程
傳說
神話和童話
責任的神話
的神話
《》里的神話
善與惡的神話
英雄的神話
詮釋的選擇
第八章 上癮:神圣的疾病
榮格與匿名戒酒協會
皈依的程序
心理重建計劃
世俗的精神療法
公共計劃
酗酒者的福分
早一點面對危機
第三部分 尋找自己的歸宿
第九章 “未知死,安知生”
對死亡的恐懼
生命可以預期
心理轉變的奇跡
身病與心病
理解死亡
死與生的不同階段
學習死亡
死亡的恐懼與自戀
第十章 性與精神
性高潮:一種神秘的體驗
戀愛的假象
一個全球性問題
愛的定義
自律能夠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并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
所以,自律是人們心靈進化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們為什么愿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觸及它的本質。關于愛的研究,是心理學界艱難的課題之一。要嘗試了解愛的本質,我們就需要涉足一個神秘的領域。愛的概念實在太博大、太精深了,無法用言語徹底解釋清楚。盡管我相信這一部分內容很有價值,但我也清楚,我筆下的文字不可能完全涵蓋愛的真諦。
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這就足以證明“愛”的神秘了。有人把愛分成許多種: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等等。在此,我冒昧地給所有愛的種類,下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盡管我深知這樣的定義不可能完美無缺。我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在對這個定義展開詳細闡述之前,我必須做幾點說明:首先,“心智成熟”這個字眼,可能會使人聯想到宗教意義上的愛。
篤信科學的人往往對此不以為然。但我的定義并非來自宗教思想,而是來自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和多年的自我反省。在心理治療中,愛的重要性無可比擬,然而大多數患者卻并不清楚愛的本質,他們對愛的理解似是而非。有一位年輕的男患者,他膽小怕事,性格拘謹而內向。他對我說:“母親對我的愛太深了!她因為怕我在外面受到傷害,從上小學天開始,就天天開車接送我上下學,直到高中三年級時,她仍不肯讓我坐校車上學,這也給她增加了許多負擔。經過我苦苦的哀求,她才終于同意讓我坐校車。她真的是太愛我了!”為了順利完成治療,我必須讓他意識到,他母親的動機,可能與愛沒有關系,甚至根本就不是愛。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愛與非愛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愛在幫助別人進步和成長的同時,也會拓展自己的心靈,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的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樣也能使自己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父母缺少自律,心靈不能成長,就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自律,獲得心靈成長。我們在推動他人心智成熟之時,自己的心智也不會停滯不前。我們為了他人去努力自律,與為了自己去努力自律一樣,這二者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強化自身成長的力量,才能成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們終會意識到,愛自己與愛他人,其實是并行不悖的兩條軌道,隨著時間的推進,兩者不但越來越近,其界限后甚至會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滅。第四,愛需要付出努力。由于愛是不斷擴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過程,所以,愛意味著我們要不斷付出努力,去跨越原來的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愛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我們愛自己或愛某人,就要持續地努力,幫助自己和他人一起獲得成長。
后,愛是一種意愿。我之所以用“意愿”來定義愛,是為了讓它與一般的“欲望”有所區別。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夠轉化成行動,而只有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欲望,才能夠稱為意愿。二者的差別就相當于說:“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愛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這種愛停留在想法和口頭上。想愛不等于去愛,愛的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愿而產生的行動。愛一個人卻沒有付諸行動,就等于從未愛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付出愛的時候,在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貢獻力量的時候,一定是出于自覺自愿的選擇,即主動選擇去愛,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強迫。 愛如此神秘,以至于很多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們,對于愛究竟是什么,常常感到迷惑或產生誤解。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消除對愛的誤解,從不必要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要了解愛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先來看看愛不是什么。
墜入情網
長期以來,人們對“愛”存在著各種荒謬的認識。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認為它至少是愛的一種表現。墜入情網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愛他(她)!”但其實,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欲望而已。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眾所周知,不管我們多么愛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與他們墜入情網。許多人都有關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戀傾向,否則,決不會與其墜入情網。人們之所以墜入情網,是因為他們在意識和潛意識里有一種性的沖動。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來。誠然,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愛對方,不再愛那個與我們墜入情網的人,但令人頭暈目眩的戀情,終歸有一天會徹底消失。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遲早要歸于結束,鮮艷的花朵,勢必要枯萎凋零。
要了解戀愛這種現象的本質,我們就必須先來了解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界限”。不妨以嬰兒的成長為例。嬰兒出生初七個月里,還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當他揮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時候,感覺整個世界都跟著他在一起移動;當他感覺饑腸轆轆的時候,以為整個世界都在與他一塊兒挨餓;當他看見母親身體運動的時候,以為自己也跟著母親在一同運動;甚至當母親哼唱起搖籃曲的時候,他會以為那是他自己的聲音。在新生嬰兒的感覺里,在一切移動和固定的事物之間,在他和周圍的人群之間,在單個個體和整個世界之間,并沒有什么界限和差別。
隨著嬰兒慢慢成長,認識和經驗不斷增加,他會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他感到饑餓時,母親未必會立刻過來喂養他;他想玩耍時,母親未必會愿意跟他一起玩耍。他的意愿和母親的行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在這種情況下,嬰兒的自我意識就開始出現了。這種自我意識能否健康發展,通常取決于嬰兒同母親的關系是否融洽。如果失去了母親的愛,或者母親患有嚴重的性格缺陷,那么,嬰兒和母親的關系就會受到干擾,等到嬰兒長成兒童直至成年人之后,其自我意識就會出現障礙。
當嬰兒意識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圍世界的愿望時,他就開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做出區分。比如,當他有活動的意愿時,只看到自己的胳膊在晃動,兒童床和天花板并沒有隨著他一起活動,于是嬰兒知道,他的胳膊和他的意愿是緊密相連的,因此胳膊是他的“財產”,而不是別的東西,更不是別人的胳膊。嬰兒在出生的年會明白一些基本的常識: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我們是什么,我們不是什么。出生一年后,他們就清楚地知道:這是我的胳膊、我的腳、我的頭、我的舌頭、我的眼睛,甚至我的視角、我的聲音、我的想法、我的肚子疼、我的感覺……此時,他們能區分出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夠認識到自己身材的大小、體能的局限性,這樣的認知就是所謂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的認識和發展,會持續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孩子到了兩三歲左右,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此之前,盡管他知道自己無法讓母親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但他仍然會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同母親的行動混為一談。兩三歲大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小霸王”,稍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甚至鬧得天翻地覆。到了三歲以后,雖然孩子的態度有所收斂,雖然他們對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腦海里還是會幻想著如何隨心所欲。這樣的心態只有再過幾年,在他經受到更多的打擊以后,才能夠逐漸消失。在此之前,他會幻想自己無所不能。所以,這時,強大的超人和太空飛俠之類的故事,總是受他們的歡迎。而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超人和飛俠已不再能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了。這時的他們更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和能力有著多么大的局限性!他們也隱約意識到,個體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更好地生存。他們渴望突破自身的局限,卻又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這通常使他們產生無助的痛苦。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獨。有的人把自我界限當成是一把保護傘,比如那些性格孤僻的人,因其童年生活都很不快樂,甚至遭到過不同程度的傷害,所以對于他們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滿險惡,孤獨和寂寞反倒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但是,我們中的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或許在我們這一代,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像《少有人走的路》這樣,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如此巨大的沖擊。僅在北美,其銷售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它停駐了近20年的時間。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毫無疑問,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紀錄,而且,至今長盛不衰。
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它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它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2
:勇敢地面對謊言》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兩只狼,一只善,一只惡。
如果說《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心中那只善良的狼,那么,這本書則是在分析我們心中那只惡狼。
培養善良的狼需要誠實,而惡狼特別害怕的則是誠實,特別喜歡的則是謊言。
為什么惡狼喜歡謊言呢?因為謊言的本質是掩蓋真相。
從本質上來看,人之所以掩蓋真相,是不愿意承受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在逃避問題和痛苦的過程中,人會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變得瘋狂和邪惡。所以,邪惡是由顛倒是非的謊言產生的。這就像單詞“生命”——live,如果顛倒過來,就變成了“邪惡”——evil 。
勇敢地面對謊言,就是要讓我們勇敢地面對真相,不逃避自己的問題,承受應該承受的痛苦,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唯有如此,我們的心靈才會成長,心智才能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3:與心靈對話》
如果說《少有人走的路》講的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講的是勇敢地面對謊言,那么這本《少有人走的路3》講的則是:人生錯綜復雜。
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沒有現成的答案,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本書將告訴你,人生錯綜復雜,我們應為生活的神奇和豐富而歡喜,而不應為人生的變化而沮喪。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你已經規劃好的事情之外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應該對變化充滿感激!
《少有人走的路
4
: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
這是一個焦慮的年代,似乎一切都不確定,一切都令人困惑。在人們憂心忡忡、茫然無助之際,斯科特·派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向導,從反抗草率和盲從入手,告訴我們如何在不確定的中間地帶生存,如何在矛盾中抉擇,以及如何在焦慮中獲得精神的成長。
本書是斯科特·派克60歲時完成的著作,他以世間少有的勇氣擊碎人們心中的幻影,直抵生命的真相。這真相如此真實,不免令人觸目驚心,但他的真誠和智慧又能夠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勇往直前,大步走向不確定的未來。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杰出的心理醫生”。
由于其巨大的影響力,他獲得政府特許,進入政府心理治療特殊小組,為越戰士兵提供治療。他還曾接受派遣,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這些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杰作,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