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si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西班牙語文學大師。
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少年時隨家人旅居歐洲。
一九二三年出版第*部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情》。
一九二五年出版第*部隨筆集《探討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部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壇的地位。代表詩集《圣馬丁札記》、《老虎的金黃》,小說集《小徑分岔的花園》、《阿萊夫》,隨筆集《永恒史》、《探討別集》等*為其贏得*際聲譽。譯有王爾德、吳爾夫、福克納等作家作品。曾任阿根廷*家圖書館館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文學教授,獲得阿根廷*家文學獎、福門托*際出版獎、耶路撒冷獎、巴爾贊獎、奇諾·德爾杜卡獎、塞萬提斯獎等多個文學大獎。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病逝于瑞士日內瓦。

內容提要: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另辟蹊徑,不以文學的運動、年代以及對作品的繁瑣分析為標準,而是回歸本質,著眼于“文學的美”,精心挑選出自己“愛不釋手并極想與人分享的書”,組成一套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私人藏書”《博爾赫斯全集*一輯》,并為每本藏書作序。
......

目錄:
序言
胡利奧·科塔薩爾《故事集》
《偽福音》
弗蘭茨·卡夫卡《美國》《短篇小說集》
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藍十字和其他故事》
莫里斯·梅特林克《花的智慧》
迪諾·布扎蒂《韃靼人的荒漠》
易卜生《培爾·金特》《海達·加布勒》
若澤·馬里亞·埃薩·德·克羅茲《滿大人》
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 會帝國》
安德烈·紀德《 制造者》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時間機器》《隱身人》
羅伯特·格雷夫斯《希臘神話》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愛德華·卡斯納、詹姆斯 ·紐曼合著《數學與想象》
尤金·奧尼爾《偉大之神布朗》《奇妙的插曲》《哀悼》
在原業平《伊勢物語》
赫爾曼·梅爾維爾《班尼托 ·西蘭諾》《比
利·巴德》《代筆者巴特貝》
喬萬尼·帕皮尼《日常悲劇》《盲駕駛員》《話與血》
阿瑟·梅琴《三個騙子》
路易斯·德·萊昂修士《雅歌》《〈約伯記〉釋義》
約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走投無路》
奧斯卡·王爾德《散文、對話集》
亨利·米肖《一個野蠻人在亞洲》
赫爾曼·黑塞《玻璃球游戲》
以諾·阿諾德·本涅特《活埋》
克勞迪奧·埃利安諾《動物志》
索斯坦·凡勃倫《有閑階級論》
古斯塔夫·福樓拜《圣安東的*惑》
馬可·波羅《行紀》
馬塞爾·施沃布《假想人生》
蕭伯納《愷撒與克婁巴特拉》《巴巴拉少校》《康蒂妲》
弗朗西斯科·德·克維多《眾人的時刻》《馬爾庫斯·布魯圖斯》
伊登·菲爾波茨《雷德梅恩一家》
克爾愷郭爾《恐懼與戰栗》
古斯塔夫·梅林克《假人》
亨利·詹姆斯《教師的課程》《私生活》《地毯上的圖像》
希羅多德《歷史》(九卷)
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
魯德亞德·吉卜林《短篇小說集》
威廉·貝克福德《瓦提克》
丹尼爾·笛福《摩爾·弗蘭德斯》
讓·科克托《“職業奧秘”及其他》
托馬斯·德·昆西《康德晚年及其他散文》
拉蒙·戈梅斯·德拉塞爾納《西爾維里奧·蘭薩作品序》
安托萬·加朗選編《一千零一夜》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新天方夜譚》《馬克海姆》
萊昂·布洛瓦《因猶太人而得救》《窮人的血》《在黑暗中》
《薄伽梵歌》《吉爾伽美什史詩》
胡安·何塞·阿雷歐拉《幻想故事集》
戴維·加尼特《太太變狐貍》《動物園里的一個人》《水手歸來》
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利佛游記》
保羅·格魯薩克《文學批評》
曼努埃爾·穆希卡·萊內斯《偶像》
胡安·魯伊斯《真愛詩篇》
威廉·布萊克《詩全集》
休·沃爾波爾《逃離黑暗馬戲團》
埃塞基耶爾·馬丁內斯·埃斯特拉達《詩集》
埃德加·愛倫·坡《短篇小說集》
普布留斯·維吉爾·馬羅《埃涅阿斯紀》
伏爾泰《小說集》
約·威·多恩《時間試驗》
阿蒂利奧·莫米利亞諾《評〈瘋狂的羅蘭〉》
威廉·詹姆斯《 經驗類型》《人性研究》
斯諾里·斯圖魯松《埃吉爾 ·斯卡拉格里姆松“薩迦”》
長城和書
帕斯卡圓球
柯勒律治之花
柯勒律治的夢
時間與約·威·鄧恩
天地創造和菲·亨·高斯
阿梅里科·卡斯特羅博士的驚恐
我們可憐的個人主義
克維多
吉訶德的部分魔術
納撒尼爾·霍桑
作為象征的瓦萊里
愛德華·菲茨杰拉德之謎
關于奧斯卡·王爾德
關于切斯特頓
第*個威爾斯
《雙重永生》
帕斯卡
約翰·威爾金斯的分析語言
卡夫卡及其先驅者
論書籍崇拜
濟慈的夜鶯
謎的鏡子
兩本書
對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三日的注解
關于威廉·貝克福德的《瓦提克》
關于《紫土》
從有名分到無名分
傳說的形形色色
從寓言到小說
有關蕭伯納的雜記
一個名字兩個回響的考察
歷史的羞怯
時間的新反駁
論經典
第*講 詩之謎
第二講 隱喻
第三講 說故事
第四講 文字—音韻與翻譯
第五講 詩與思潮
第六講 詩人的信條
論收放自如的詩藝
序言之序言
阿爾馬富埃爾特《散文與詩歌》
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保利諾·盧塞羅》《雄雞阿尼塞托》《桑托斯·維加》
阿道弗·比奧伊·卡薩雷斯《莫雷爾的發明》
雷·布拉德伯里《火星紀事》
埃斯塔尼斯勞·德爾坎伯《浮士德》
托馬斯·卡萊爾《舊衣新裁》
托馬斯·卡萊爾《論英雄》,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代表性歷史人物》
卡列戈的詩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訓誡小說》
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
圣地亞哥·達沃韋《死神和他的衣裳》
馬塞多尼奧·費爾南德斯
高喬人
阿爾韋托·赫爾丘諾夫《回歸堂吉訶德》
愛德華·吉本《歷史與自傳選編》
羅伯特·戈德爾《火的誕生》
卡洛斯·M·格倫貝格《猶太詩草》
弗朗西斯·布雷特·哈特《加利福尼亞畫卷》
佩德羅·恩里克斯·烏雷尼亞《評論集》
何塞·埃爾南德斯《馬丁·菲耶羅》
亨利·詹姆斯《謙卑的諾斯摩爾一家》
弗蘭茨·卡夫卡《變形記》
諾拉·蘭赫《街頭黃昏》
劉易斯·卡羅爾《作品全集》
馬特雷羅
赫爾曼·梅爾維爾《巴特貝》
弗朗西斯科·德·克維多《敘事文與詩歌》
阿蒂略·羅西《中國水墨畫中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緬托《外省憶事》
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緬托《法昆多》
馬塞爾·施沃布《童子軍東征》
威廉·莎士比亞《麥克白》
威廉·香德《酵素》
奧拉弗·斯特普爾頓《星星制作者》
斯維登堡《神秘主義著作》
保爾·瓦萊里《海濱墓園》
瑪麗亞·埃斯特爾·巴斯克斯《死亡的名稱》
沃爾特·惠特曼《草葉集》
序言
書籍
不朽
伊曼紐爾·斯維登堡
偵探小說
時間
《神曲》
夢魘
《一千零一夜》
詩歌
喀巴拉
失明
序言
第四歌里高貴的城堡
烏戈利諾的虛假問題
尤利西斯的*后一次航行
仁慈的劊子手
但丁和有幻覺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
《煉獄篇》第*歌第十三行
大鵬和鷹
夢中邂逅
貝雅特里齊*后的微笑
另一個人
烏爾里卡
代表大會
事猶未了
三十教派
奇遇之夜
鏡子與面具
翁德爾
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賄賂
阿韋利諾·阿雷東多
圓盤
沙之書
后記
序言
說明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巴勒莫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生平
異端的彌撒
市郊之歌
可能的總結
補篇
馬車上的銘文
騎手的故事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詩歌全集》出版前言
探戈的歷史
信兩封
序言
高喬詩歌
倒數第二個對現實的看法
讀者的迷信倫理觀
另一個惠特曼
為喀巴拉辯護
為虛假的巴西里德斯辯護
對現實的看法
電影
敘事的藝術和魔幻
保羅·格魯薩克
持久的地獄
荷馬作品的譯文
阿喀琉斯和烏龜永恒的賽跑
關于惠特曼的一條注解
烏龜的變形
《布瓦爾和白居謝》的辯護
福樓拜和他典范的目標
阿根廷作家與傳統
評注幾則
序言
永恒史
雙詞技巧
隱喻
輪回學說
循環時間
《一千零一夜》的譯者
評注兩則
初版序言
一九五四年版序言
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爾
難以置信的冒名者湯姆·卡斯特羅
女海盜鄭寡婦
作惡多端的蒙克·伊斯曼
殺人不眨眼的比爾·哈里根
無禮的掌禮官上野介
蒙面染工梅爾夫的哈基姆
資料來源
玫瑰角的漢子
雙夢記及其他
序言
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
《吉訶德》的作者皮埃爾·梅納爾
環形廢墟
巴比倫
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通天塔圖書館
小徑分岔的花園
序言
博聞強記的富內斯
刀疤
叛徒和英雄的主題
死亡與指南針
秘密的奇跡
關于猶大的三種說法
結局
鳳凰教派
南方
永生
釜底游魚
神學家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塔德奧·伊西多羅·克魯斯小傳
埃瑪·宗茲
阿斯特里昂的家
另一次死亡
德意志安魂曲
阿威羅伊的探索
扎伊爾
神的文字
死于自己的迷宮的阿本哈坎-艾爾-波哈里
兩位國王和兩個迷宮
等待
門檻旁邊的人
阿萊夫
后記
序言
第三者
小人
羅森多·華雷斯的故事
遭遇
胡安·穆拉尼亞
老夫人
決斗
決斗(另篇)
瓜亞基爾
《馬可福音》
布羅迪報告
......

精 彩 頁:
胡利奧·科塔薩爾《故事集》 四十年代的某段時間,我在一家猶如秘密刊物的文學雜志當編輯。一個平平常常的下午,有個身材高大的年輕人(我已不記得他當時的模樣)交給我一份手寫的短篇小說稿。我對他說過十天再來,屆時我會把我的想法告訴他。一周后,他來了。我對他說,他的那篇小說我很喜歡,已經送去刊印了。沒過多久,胡利奧·科塔薩爾便讀到了印成鉛字的《被侵占的房子》,故事中還插有諾拉·博爾赫斯所繪的兩幅鉛筆畫。許多年后的某個晚上,科塔薩爾在巴黎坦白地告訴我,那是他第*次發表作品。我因充當了他的工具而感到榮幸。
那篇小說寫一所房子被不知何人漸漸侵占的故事,在以后的創作中,科塔薩爾再次使用這個題材,不過采用了不那么直接的形式,效果也因而顯得*好。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讀了《呼嘯山莊》后曾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說:“事情發生在地獄,但不知為什么全都是英國地名。”科塔薩爾的作品給人以同樣的印象。故事專寫平庸的人物。這些人受制于由偶然的愛和偶然的不和所組成的常規,四周都是平庸的事物:香煙的牌子、玻璃櫥窗、柜臺、威士忌、藥房、機場和站臺。他們無奈地用報紙和收音機打發時間。
故事發生的地方總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或巴黎。開始讀這些故事時,我們會以為不過是一般的敘述,讀到后來才發現不對,講故事的人不知不覺地把我們帶進他那個與幸福無緣的可怕的世界。那是一個各種物質錯雜的多孔的世界;人的意識可以進入動物的意識中,動物的意識也可進入人的意識之中。科塔薩爾也玩弄制成我們身體的材料—時間。在一些故事中,兩條時間線在流動、交織。
這些小說的風格算不上精致,但每個詞都經過挑選,誰都無法敘述科塔薩爾哪篇故事的情節;每篇故事都由一定的詞語、按一定的次序組成,若想對其中的哪一篇作個簡述,那我們就會明白總有一些寶貴的東西被丟棄。
P1-2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發現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發現愛情、發現大海那樣,是我們生活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常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成年后的我們總是尋找并發現平和的作家。一九一五年在日內瓦時,我貪婪地捧讀出自康斯坦斯·加尼特之手的極為通暢的《罪與罰》的英譯本。當時我覺得這部以一個殺人犯和一個 為主人公的小說與包圍著我們的那場戰爭同樣可怕。我找來了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傳。陀氏生于一八二一年,卒于一八八一年,其父是軍醫,后被人暗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備嘗貧窮、疾病、牢獄、流放的滋味,他筆耕不輟,四處旅行,也迷戀過賭博,暮年成名,*崇拜的作家是巴爾扎克,他曾因卷入一場所謂的密謀而被判處死刑。臨上絞刑架時又獲改判(他的幾名同伴這時已被絞死),后在西伯利亞服了四年終生難忘的苦役。
他研究并闡發傅立葉、歐文和圣西門的烏托邦理想;是個社會主義者和泛斯拉夫主義者。我原先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象成某種能夠理解并為所有人開脫的深不可測的偉大的神,這時才驚異地發現他有時也會落入一味譴責的偏激的純政治中去。
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本書就像走進一座從未到過的城市或置身于一場搏斗的陰影之中。《罪與罰》向我揭示了一個*全陌生的世界和一些別的事情。讀《群魔》時則有某種*常奇特的感覺,我感到自己好像回到了祖國。書中描寫的大草原就是對阿根廷大草原的禮贊。小說中的人物,如瓦爾瓦拉·彼得羅芙娜、斯捷潘·特拉菲莫維奇·韋爾霍文斯基等,雖然名字有些別扭,卻與沒有責任感的老阿根廷人無異。小說以歡快的筆調開頭,敘述者好像不知道悲慘的結局似的。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為一部俄國文學選集所寫的引言中宣稱,他未找到值得收進文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寫的任何一頁文字。這就是說,不應以陀氏的任何一頁文字而應以組成整部作品的所有文字來衡量他。
P29-31
1701329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