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


24.00



基本信息
定價: 245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開本: 32開
裝幀: 平裝
出版時間:2018-1
內容介紹
“作家訪談”是美國文學雜志《巴黎評論》(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欄目。自一九五三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最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訪談已然成為《巴黎評論》的招牌,同時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典范。
一次訪談從準備到實際進行,往往歷時數月甚至跨年,且并非為配合作家某本新書的出版而作,因此毫無商業宣傳的氣息。作家們自然而然地談論各自的寫作習慣、方法、困惑的時刻、文壇秘辛……內容妙趣橫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加之圍繞訪談所發生的一些趣事,令這一欄目本身即成為傳奇,足可謂“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
經《巴黎評論》授權,我們從“作家訪談”欄目中挑選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六十余位受訪作家的訪談,分四卷陸續出版。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1》收錄的受訪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納博科夫、凱魯亞克、厄普代克、馬爾克斯、雷蒙德?卡佛、米蘭?昆德拉、羅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羅?奧斯特、村上春樹、奧爾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貝托?埃科。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收錄的受訪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E.M.福斯特、弗朗索瓦絲?薩岡、奧爾德斯?赫胥黎、哈羅德?品特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E.B.懷特、巴勃羅?聶魯達、約翰?斯坦貝克、庫爾特?馮內古特、胡里奧?科塔薩爾、唐?德里羅、蘇珊?桑塔格、伊恩?麥克尤恩、諾曼?梅勒、大江健三郎。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收錄的受訪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倫、T.S.艾略特、埃茲拉?龐德、艾倫?金斯堡、索爾?貝婁、約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羅斯、約翰?歐文、多麗絲?萊辛、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奧茲、V.S.奈保爾、石黑一雄。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是該系列的最新一輯,共收錄以下十四位作家的長篇訪談:格雷厄姆?格林、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W.H.奧登、喬伊斯?卡羅爾?歐茨、E.L.多克托羅、威廉?特雷弗、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艾麗絲?門羅、若澤?薩拉馬戈、薩爾曼?魯西迪、哈維爾?馬里亞斯、大衛?格羅斯曼、大衛?米切爾、米歇爾?維勒貝克。
《巴黎評論·短篇小說課堂》是一部短篇小說選評集,其中的所有作品都來自美國著名的文學雜志《巴黎評論》。
本書收錄的二十篇短篇小說各不相同,風格差異極大,篇幅長短不一,發表的時間跨度幾乎和雜志的歷史相當。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們都有著極高的質量,從各個側面反映了當代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水準和潮流風向。 針對這二十篇小說所作的評論也各有其旨趣,有的非常簡潔宏觀地概況了一整篇作品的風格特色,還有的非常細致具體地考察了文本的語句和措辭。總之,從作者的角度考察另一位作者的作品,這種專業的視角一定會讓讀者們受益匪淺。
在線試讀
《巴黎評論》:對想當作家的人來說,你認為最好的智力訓練是什么?
海明威:我說,他應該出去上吊,因為他發現要寫好真是無法想象地困難。此后他應該毫不留情地刪節,在他的余生里逼著自己盡可能地寫好。至少他可以從上吊的故事開始。
《巴黎評論》:你最開始寫的小說大概是什么樣子的?
亨利·米勒:我能想象你會發現———而且很自然地,你一定會發現,那里面有我自己的一些影子。可是那時候我很在意故事講得好不好,有沒有包袱可以抖。那時我更關心結構和敘述風格,而不是真正重要的、本質的、有生命力的東西。
《巴黎評論》:那就是你所說的“文學青年”的模式?
亨利·米勒:對,那是過時的、無用的東西,你得甩掉那層皮。文學青年必須被干掉。很自然地,你并不想殺掉身體里的他,對想當作家的你來說,他可是非常重要的幫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每個藝術家都會對技術入迷。但,你要記住,是“你”在寫東西,不是他。我后來發現一點,天底下最厲害的技巧,就是根本沒有技巧。我從來沒覺得自己必須牢牢掌握一套特別的寫作手法。我努力保持開放和靈活,隨時準備讓風帶走我,讓思緒帶走我。那就是我的狀態、我的技巧。你非要說的話,就是一定要既靈活又警惕,只要當時覺得是好的,就去弄
《巴黎評論》:你能就你的工作習慣說點什么嗎?你是根據預先制訂的計劃表寫作嗎?你會從一個部分跳到另一個部分,還是從頭到尾地順著寫?
納博科夫:我寫的東西總是先有個整體布局。然后像一個填字游戲,我碰巧選了哪里就先把那里的空填上。這些我都寫在索引卡片上,直到完成全書。我的時間表很靈活,但是對于寫作工具我相當挑剔:打線的蠟光紙以及削得很尖、又不太硬的鉛筆,筆頭上得帶橡皮。
《巴黎評論》:有沒有一幅特別的世界畫面是你想描繪的?對你來說過去始終就在眼前,即便是在一部關于“未來”的小說中,比如《左側的勛帶》。你是一個“懷舊者”嗎?你想生活在哪個時代?
納博科夫:我想生活在擁有無聲飛機和優雅的航空車的未來,銀色的天空萬里無云,一個遍布全世界的地下公路體系,卡車只許在地下行駛,就像摩洛克斯族人一樣。至于過去,我不介意從各個不同的時空角落找回一些失落已久的享受,比如燈籠褲和又長又深的浴缸。
作者介紹
“作家訪談”是美國文學雜志《巴黎評論》(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欄目。自一九五三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最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訪談已然成為《巴黎評論》的招牌,同時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典范。
一次訪談從準備到實際進行,往往歷時數月甚至跨年,且并非為配合作家某本新書的出版而作,因此毫無商業宣傳的氣息。作家們自然而然地談論各自的寫作習慣、方法、困惑的時刻、文壇秘辛……內容妙趣橫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加之圍繞訪談所發生的一些趣事,令這一欄目本身即成為傳奇,足可謂“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