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隋朝比唐朝偉大?隋朝皇帝才是中國歷*偉大的皇帝?
★真實的隋唐英雄,其實和說書、演義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為什么文治武功極為相似、仿若倒影的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終一個留下千古罵名,另一個成了千秋明君?
★隋唐史學者蒙曼老師《百家講壇》成名之作。它們多年來被奉為經典,深受眾多隋唐史愛好者的喜愛,一直被翻出來重看、重聽。
★《百家講壇》播出至今,口碑的講座之一,讓幾代學生讀者,愛上學習歷史、選擇歷史專業。
★知乎“如何評價蒙曼?”90%好評率的歷史講師。
★喜馬拉雅FM上架至今不到一年,強勢收獲2100萬收聽,評論區新老讀者好評連連。
★中央民族大學ZUI受喜愛的歷史老師之一,學生不自禁發出吶喊“她的課太難搶了”!
★通俗講隋朝歷史繞不開的經典講本,欲了解隋唐史,這套書不可不讀。
★蒙曼老師讀史特點:(1)帶著質疑看隋史;(2)條理清晰;(3)有理有據。這樣的講述方式,受到眾多讀者的認可和喜愛。
★作者蒙曼親手操刀,逐字審閱,大規模修改,沉淀十余年隋唐史學成就。
★“(蒙曼)故事確實講得精彩,而且她背后還有學術、思想。”“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被她舉重若輕地娓娓道來,讓我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易中天
★顛覆性解讀被毀譽爭議千年的短命王朝。寫盡大隋令人窒息的38年興亡權斗史,皇權、世族、軍閥,權力爭斗波詭云譎,名士猛將競相登場。這是一個被宏圖大業壓垮的王朝,是一個持續發酵著爭議的王朝,是一個名聲掃地但留下豐厚遺產的王朝。
★全套共四部——《大隋興衰四十年1.東亞霸權》《大隋興衰四十年2.饑餓盛世》《大隋興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大隋興衰四十年4.自殺王朝》。

基本信息
......

第一章 |流星王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秦朝是第一個短命的統一王朝。繼秦之后,公元581年建立的隋朝,也在短短的三十八年間,二世而亡。盡管短命,隋朝卻和秦朝一樣,擁有非凡、傳奇的歷史特性:統一、富強、文明與短命、暴虐、造反并存。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里堆著五六十年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圣人可汗”;這又是一個短命、暴虐的王朝,它的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游江南,搞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么?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里?
一、矛盾的王朝
說起隋朝,大家都不陌生。不僅不陌生,可能還會有三個關鍵詞立刻出現在腦海之中。
第一,短命。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581年建立,618年滅亡,一共才存在了三十八年。如果不算隋末的幾個傀儡小皇帝,這三十八年其實就只有兩代皇帝,開國皇帝隋文帝后面緊接著就是亡國皇帝隋煬帝。二世而亡,恐怕只有秦朝可以“媲美”了。
第二,暴虐。隋朝暴虐的名聲主要是隋煬帝制造的。很多史書都說隋煬帝是殺死了父親隋文帝才當上的皇帝。弒父當然暴虐,但是也會有人說,權力是人性的腐蝕劑,皇家自古多冷血,一代圣君李世民還殘殺兄弟呢,也沒比隋煬帝強多少。真正讓人不能原諒的是,隋煬帝治國比治家更暴虐。
隋煬帝當政十三年,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游江南、巡張掖,再加上三征高句麗,大工程連著大戰爭,搞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當時,全國三分之一的丁男都被征發參加各種勞役、兵役,甚至出現了“丁男不供,始以婦人供役”的局面,這在古代可是超出常理的暴行。
可能有人要說,不是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嗎?讓婦女服勞役,說明隋朝女性很強悍啊!話可不能這樣講。古代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婦女以家務勞動為主,男主外、女主內并非純然是對婦女的壓迫,更多的倒是對婦女的體恤。在這種情況下,哪個政權如果敢讓婦女走出家門,走上工地,那可真是濫用民力,駭人聽聞了。百姓為了不去遠方送死,干脆咬咬牙,自己把一只手或者一只腳砍掉,人工致殘,還美其名曰“福手福足”。這樣的人間慘景全是拜隋煬帝所賜。
所以,隋末就出現了一篇檄文,討伐隋煬帝,說:“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把南山上的竹子用完,都寫不完他的罪行;用盡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以后就演變成一個成語—罄竹難書,意為壞事多得數不過來。
第三,造反。皇帝如此暴虐,老百姓當然難以承受,最后只能揭竿而起了。隋朝末年,豪杰蜂起。《隋唐演義》號稱十八路反王,揮著三板斧的程咬金、賣馬的秦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李元霸,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英雄。瓦崗寨、高雞泊也和水泊梁山一樣,成為中國人心目中英雄聚義的圣地。當然,這些英雄不免有戲說的成分,但是,戲說的背后,是天下大亂的社會現實。事實上,就連唐高祖李淵也是造反的英雄之一,后來修成正果,建立大唐,那是后話了。
雖然短命、暴虐和造反給人的印象深刻,但是,僅僅這三個詞,絕不是隋朝的全部形象。要說到隋朝的歷史地位,還有另外三個關鍵詞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哪三個詞?統一、富強、文明。
先說統一。這可是隋朝對中國歷史的一個非常偉大的貢獻。這個貢獻大到什么程度?和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樣,甚至比秦始皇統一六國還不容易。
有人可能會質疑,秦統一六國,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為什么說隋朝統一比秦朝還不容易?
這是因為,雖說秦滅六國,但是總的說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還都屬于華夏民族,所以秦朝建立的主要還是華夏民族的統一。但是隋朝統一就不一樣了,它把很多少數民族都整合進了中原政權,是真正建立在大范圍民族融合基礎上的大統一。
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他們建立政權,號稱十六國,把西晉王室趕往江南。后來,鮮卑族在群雄混戰中崛起,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再后來,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又演化成北齊和北周,與逃往南方的漢族政權對峙。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這將近三百年的時間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漢人和少數民族互為仇敵,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瞧不起。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虜,嘲笑他們腦袋后面拖著的辮子;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島夷,嘲笑他們困居小島,施展不開。有個帶有民族歧視的詞語甚至一直沿用到現在。什么詞?漢子。現在管男人又叫漢子,比如說西北漢子、紅臉漢子,是中性詞,甚至略帶褒義。其實,這個詞最早出現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可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蔑稱,也是二等公民的代號。
北方是少數民族的天下,南方是漢人的天下,當時好多人都以為,這兩部分可能就這么永遠分開了。可是,隋朝就有本事把這兩個部分捏在一起,也只有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人整合在了一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樣的統一,當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秦朝了。
再說富強。什么叫富強?通觀今天的世界就知道,所謂富強,至少包含兩個指標。
第一,經濟富。
第二,軍事強。
這其實是古今通則,隋朝也不例外。
先看經濟實力。說到古代的經濟狀況,人們通常考慮兩個指標: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糧食。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將近五千萬,接近西漢末年的水平。有人說,過了好幾百年,還沒達到漢朝的數字,這說明隋朝不行啊!
要知道,從西漢后期開始,中國的人口數量可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西晉,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萬的最低值。西晉之后,五胡入華,戰亂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尋求豪門庇護,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強的私有財產,國家能夠控制的人口沒有多少。即使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齊和陳朝三國人口相加也不過三千多萬,而隋朝僅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讓國家可控人口重新達到了五千萬,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干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實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繳其稅,不僅使人們的勞動熱情空前高漲,政府的稅收也有了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隋朝存糧量無與倫比。
隋朝一共有六大糧倉。糧倉大到什么程度?舉一個例子,河南鞏義的洛口倉,周長二十余里,糧窖三千個,每個糧窖儲存糧食八千石,整個倉庫儲米二千四百萬石。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感慨,他說“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儲存的糧食夠政府吃用五六十年,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存糧量的最高值了。這樣看來,隋朝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時代,當之無愧。
除了糧食儲備量大、人口規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資流通也很便利。這就有賴于一個重點工程—大運河。大運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這條水路一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就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大運河經過修修補補,一用就是一千多年,有的河段甚至今天還在使用。唐朝的皮日休有一首詩《汴河懷古》說得好:“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一代暴君隋煬帝,在唐朝人眼里甚至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論,就是因為唐人深受其惠了。
再看軍事實力。隋朝實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農民,農忙種田,農閑練兵,有戰爭則隨時奔赴戰場。只要殺敵立功,就可以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分得更多的田地。因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府兵作戰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統一后國內戰爭結束,槍口一致對外,隋朝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很快就變了。
本來,隋朝建立以前,整個東亞的霸主是突厥。當時,北方北齊和北周并列,兩個政權都爭著向突厥進貢,搞得突厥非常傲慢,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我在南兩兒(指北齊、北周皇帝)常孝順,何患貧也!”
隋朝建立以后,兩代皇帝勵精圖治,南北關系就逐漸顛倒過來了。隋朝越來越強,突厥反而分裂成東、西兩部。沒過多久,東突厥在隋朝的軍事壓力下投降了隋朝。
大業三年(607),隋煬帝率領五十萬大軍,北巡蒙古草原,東突厥的啟民可汗率領本部和附屬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煬帝,為了表示臣服,啟民可汗甚至要求放棄本民族的服裝,改穿漢家衣冠,當大隋王朝的百姓,這真讓隋煬帝喜出望外。懾于大隋皇帝的威風,西突厥和它控制的西域胡人也都紛紛前來朝貢。
北方的威脅徹底解決了,這可是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事。
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意思是說,他不僅是大唐的皇帝,還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最高首領。其實,這個稱號還是從隋朝開始的。當時,東突厥的啟民可汗感動于隋文帝的扶助之恩,給隋文帝上了一個尊號,叫“圣人可汗”,和天可汗是一個意思。就在圣人可汗的領導下,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新構建起來了。這就是強盛。
最后說文明。要知道,從五胡十六國開始,中原地區就彌漫著重武輕文的風氣。少數民族統治者或者本身就非常輕蔑文化,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整個社會粗野兇暴、無法無天,這對于文明的成長當然不利。隋朝皇帝雖然也是軍人出身,但難得的是,隋文帝和隋煬帝父子兩代都知道,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樣治天下?他們實施的方案是文治。
統一戰爭剛剛結束,隋文帝就頒布命令:“武力之子,乃可學文。”鑄劍為犁,讓將士們放下武器,學習文化去了。他還創立了大名鼎鼎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雖然這時候科舉制還很不完善,但是,既不是憑老子,也不是憑拳頭,而是憑借文化素質來謀求自身社會地位的方向一旦確立,就會顯示出極為強大的生命力。
科舉制在中國一直實行到清朝末年,而且還極大地影響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可謂隋朝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
除了科舉制之外,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務機構的總稱。其精髓就是三省之間相互分權與制衡,共同對皇帝負責。這個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皇帝專制下的宰相集體議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這可是中國傳統行政體制的一大變革。三省六部制經過一些變革,也一直沿用到清末,用了一千多年,當然可以稱為萬世之良法。
統一、富強和文明讓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可是,這也就和前面所說的短命、暴虐和造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一個王朝怎么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兩面?這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后世不僅對隋朝的評價反差強烈,對隋朝皇帝的評價也同樣反差強烈。
二、矛盾的皇帝
隋朝的兩代皇帝,在歷史上名聲都不大好。
說到隋文帝,大家一般有兩個印象。
第一,欺女兒。清代學者趙翼曾經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過:“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隋文帝是以皇太后的父親、小皇帝外祖父的身份奪取的北周天下,得國于孤兒寡婦之手,已經為人不齒,何況這對孤兒寡婦還不是一般的孤兒寡婦,而是自己的女兒和自己名義上的外孫。謀害至親骨肉,這算什么本事?所以自古號稱得國不正。
第二,怕老婆。因為害怕獨孤皇后,隋文帝廢掉了大兒子楊勇,把天下傳給了二兒子楊廣,就是后來的隋煬帝,結果就是這個兒子把隋朝弄滅亡了。因為接班人沒選好導致亡國,隋文帝自然得負連帶責任。
隋煬帝就更糟糕了。正史、野史講了他無數荒唐的故事,主要針對三方面。
第一,奢侈。傳說他為了游江都,不惜動用幾百萬民工挖大運河,花錢無算,死人無數。
第二,暴虐。暴虐到什么程度?隋煬帝三次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是戰爭狂人。結果,戰爭引起人民反抗,他又說,之所以有反抗是因為人太多,于是制定嚴刑峻法,對老百姓大開殺戒,這不是暴虐至極嗎?
第三,荒淫。據說他在父親隋文帝彌留之際就迫不及待地調戲父親的妃子,還說他在江南窮途末路的時候依然廣選美女充實后宮,每天臨幸,夜夜不虛。當然,最有總結性的是他的謚號。煬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謚號之一,《謚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又好色,又害民,又違禮,又逆天,真可謂壞事做絕。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隋朝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果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帝王都如此荒唐,又怎么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
事實上,隋文帝無論如何都可以稱得上是勵精之主,平生有三大優點,堪稱帝王典范。
第一,勤政。
第二,節儉。
第三,愛民。
先說勤政。勤快到什么程度?唐朝的宰相蕭瑀曾經有一段評價:“(隋文帝) 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飱而食。”意思是說,隋文帝每天上朝,從早忙到晚,連好好吃一頓飯的工夫都沒有,還得讓衛士傳盒飯,吃工作餐。要知道,唐朝接的是隋朝的班,唐朝的宰相絕對沒有給隋文帝吹喇叭抬轎子的可能,蕭瑀能這樣評價隋文帝,可見這勤政并非虛言。
再看節儉。隋文帝簡樸,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他貴為天子,每天吃飯,只有一道葷菜;一件衣服,也是洗了又洗;他坐的車子,也是一再修理,就是不肯換輛新的。
自己節儉還不算,他對官員要求也特別嚴格。有一次,有一個地方官到大興進獻貢品,供品是干姜,為了方便,當然也為了好看,這個官員就把姜裝在了布袋子里面。沒想到隋文帝這個老守財奴看了,大為心疼,把這個官員叫過來罵了一頓。官員灰頭土臉地回去了,也沒太明白皇帝為什么發那么大的火,還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下次進貢香料,居然用氈袋子包裹起來。隋文帝覺得此人死不悔改,直接拉過來,打了一頓板子。這下官員才明白過來,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了,看來皇帝所謂勤儉治國,不是喊口號,而是動真格的。按照這個邏輯,若是隋文帝看見林黛玉拿絹袋子葬花,還不得當場氣死。這樣的皇帝,可能生活上是缺乏一點情趣,但是,他絕不會勞民傷財,這對于一個大亂之后亟需涵養元氣的國家而言,該是何等重要!
再看愛民。這方面,隋文帝可圈可點的事情就更多了。開皇十四年(594),關中大旱,鬧饑荒,隋文帝沒辦法,只好帶著老百姓到洛陽去討生活,這在當時叫作“就食”。一路上,文帝就跟老百姓走在一起。山長水闊、路窄人多,走著走著,老百姓不免就擠進皇帝的衛隊里了,離皇帝這么近,防護工作當然難做。衛隊出于安全考慮,想把老百姓趕到一邊去,沒想到隋文帝不干了,不僅不驅趕老百姓,看見老百姓拖家帶口的,自己還趕忙退到路邊,讓老百姓先過。遇到山路崎嶇的地方,他又讓衛兵把老百姓肩頭的擔子接過來,放在馬上。這樣愛民如子,把老百姓感動得熱淚盈眶。
可能有人會說,文帝是開國皇帝,開國皇帝一般素質都還不錯。但是隋煬帝太差勁了。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其實,隋煬帝雖然在愛民、節儉方面不及隋文帝,但是,至少在勤政方面一點都不亞于其父。隋煬帝在位十三年,真正住在大興城里的時間不足兩年。住在東都洛陽的時間也不到四年。那其他時間都干什么去了?到各地巡游去了。有人會說,皇帝整天游山玩水,不就是勞民傷財嗎,怎么能叫勤政?
……

隋煬帝霸道激進的作為,使得他的雄才大略變成了殘暴不仁,千秋偉業變成了人間噩夢。鼎盛輝煌的大隋王朝,也迅速掉頭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歷史深淵。
親征高句麗的壯舉,強如唐太宗者也只嘗試了一次,隋煬帝卻做了三次:一征高句麗,損兵折將,民怨沸騰;二征高句麗,后院起火,功敗垂成;三征高句麗,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下江都這事兒,酷愛巡幸天下的隋煬帝同樣做了三次:前兩次都是風風光光,掙足了面子,擺盡了排場。但到三下江都時,卻弄了個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與“三”有緣的隋煬帝,終究毀在了三個李姓之人手中:曾經東躲西藏的通緝犯李密,卻成了隋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李淵、李世民父子是隋煬帝的近親,卻也是大隋王朝的真正終結者。

......

蒙曼教授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博士。
2002年至今,于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
2007年,成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史上ZUI年輕的主講人,先后主講《武則天》《太平公主》《唐明皇》《大隋風云》等系列節目,因其生動有趣的講述方式、嚴謹的考證、條理清晰的邏輯,以及敢于質疑的顛覆性史學觀點,產生巨大影響,并出版紙質書,風行至今。
甚至讓幾代學生讀者,愛上學習歷史、選擇了歷史專業。
2016年起,連續5年擔任《中國詩詞大會》評委,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幽默風趣的點評,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