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多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深刻而細膩地展現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愛、對入侵之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作品的結構嚴謹合度、語言優雅蘊藉、情節暗設玄機、人物豐滿真切。《野葫蘆引》的寫作迤邐三十三年,摶煉琢磨,終成大器。
《南渡記》以七七事變后明侖大學教授孟樾一家的變故為主線,描寫北平知識階層在國難之中的深沉痛苦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并對茍且求生者的懦弱靈魂給予深刻細致的剖析。小說富于生活氣息,營造出純凈真摯的藝術氛圍,令人回味不已。
《東藏記》描寫明侖大學南遷昆明之后孟樾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刻畫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對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細致的筆墨,既有妙趣,又見真情。
《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西征記》寫的是明侖大學學生投筆從戎,參加遠征軍和日本侵略者作戰的故事。在硝煙炮火的戰爭里,青年學子豐富而又純真的內心世界、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更加可敬可貴。抗戰勝利,正義永存,宗璞筆下的遠征軍和滇西之戰別有境界,氣韻不凡。
《北歸記》再現明侖大學師生結束八年顛沛流離,返回北平之后,紛繁錯綜的現實生活。勝利塵埃落定,內戰烽煙又起。歷史巨變的前夜,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命運,父一輩的擔憂,子一輩的情緣,所有的一切,凝聚在宗璞的筆端,溫暖而沉重,鮮明又迷茫。

精 彩 頁:
第一章
一
這一年夏天,北平城里格外悶熱。尚未入伏,華氏表已在百度左右。從清晨,人就覺得汗膩。黑夜的調節沒有讓人輕松,露水很快不見蹤影,花草都蔫蔫的。到中午,驕陽更像個大火盆,沒遮攔地炙烤著大地,哪兒也吹不來一絲涼風。滿是綠樹的景山,也顯得白亮亮的刺眼。北海和中南海水面積著陽光,也積著一層水汽,準知道水也不會清涼。空氣經過暑熱的熬煎,吸進去熱辣辣的。在熱氣中似乎隱藏著什么令人驚恐的東西,使人惴惴不安。
說不出這種惴惴不安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它卻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人所熟悉的一種心情。自從東北淪陷之后,華北形勢之危,全國形勢之危,一天比一天明顯。《塘沽停戰協定》實際承認長城為中日邊界。《何梅協定》又撤駐河北的中國軍隊,停止河北省的反日活動。日本與漢奸們鼓噪的“華北自治運動”更是要使華北投入日軍懷抱。幾年下來,北平人對好些事都“慣”了。報紙上“百靈廟一帶日有怪機偵察”的消息人們不以為奇,對街上趾高氣揚的外國兵也能光著眼看上幾分鐘。三教九流、各行各業各自忙著生計時,還不失北平人的悠閑。晚上上戲園子聽兩口馬派或譚派。擺香煙攤兒的在左近樹權上掛著個鳥籠子。學生們上學時興興頭頭把車騎得飛快。太陽每天從東四牌樓東轉到西四牌樓西,幾座牌樓在驕陽中暴曬過多少年,并未發生火災。什剎海綠堤上夏天的鮮碗兒里,鮮藕、鮮菱角和鮮雞頭米沒有少了一樣。就在這平淡中,摻雜著惴惴不安。像是一家人迫于強鄰,決定讓人家住進自己院子里,雖然漸漸習慣,卻總覺得還是把他們請出去安心。
人們過日子之余,還是談論天氣居多。“今年這天可真邪乎!”其實去年可能也一樣熱,只是人們不記得罷了。
不過明天或下一分鐘要發生的事,黎民百姓誰也難于預料。
這天下午兩點多鐘,西直門過高亮橋往西往北的石子路隔著薄底鞋都發燙。這路有北平街道的特點,直來直去,盡管距離不近,拐彎不多。出西直門經過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了。青紗帳初起,遠望綠色一片。西山在熾烈的陽光下太分明了,幾乎又消失在陽光中。路旁高高的樹木也熱得垂著頭,路上車輛很少。一輛馬車慢吞吞地走著,幾輛人力車吃力地跑。只有一輛黑色小汽車開得飛快,向北駛去。
車上坐著兩位四十上下年紀的先生。他們是明侖大學歷史系教授孟樾孟弗之和物理系教授莊卣辰。
孟樾深色面皮,戴著黑框架眼鏡,鏡片很厚,著一件藏青色紡綢大褂。莊卣辰面色白凈,著一件淺灰色綢大褂。他們剛在城里參加過一個聚餐會。孟先生悶悶不樂。莊先生卻興致勃勃。
“蔣的這次廬山談話會規模不小。”莊卣辰說。他每次參加這種聚會都覺得很新鮮。其實廬山談話會的消息,報上已登了許多天。談話會分三期進行,邀請許多名流學者參加,中心議題是對時局的分析和對策。
孟樾看著前面白亮亮的迅速縮短著的路,心不在焉地說:“可真能解決什么問題!”
“邀請你參加第三期,你要去的了?”卣辰頭小,眼睛長而清澈,臉上總有一種天真的神情。
孟樾轉過臉,對卣辰笑了一下:“去是要去,只是我懷疑有什么作用。楊、秦兩校長已經到了南京。現在大概已經在廬山上了。”
“談談總有好處。”卣辰好心地說。
“我們國家積貧積弱,需要徹底的改變。”孟樾說,“你聽見那民謠嗎?”
他一面說話一面回想著聚餐會上聽說的民謠,那是他的連襟澹臺勉說的。澹臺勉是華北電力公司副總經理,留學德國,是工商界一位重要人物。他最近到下花園煤礦視察回來,說那里流行一首民謠:“往南往南再往南,從來不見北人還,腥風血雨艷陽天。”當時大家說這像是一首“浣溪沙”的上半闋。孟樾說,民謠素來反映人心,也有一定預言作用。他反復念了兩次“腥風血雨艷陽天”,餐桌上的空氣漸漸沉重。有兩位先生正舉箸夾菜,那烏木箸也在半空中停了片刻。
“民謠其實都是人故意編出來的。”卣辰說,“譬如李淵要做皇帝,就編一個十八子怎樣怎樣,忠義堂前地下的石碣當然是事先著人埋好的。”
“這幾句話什么意思呢?”孟樾一半是問自己,“我們的國家已經經過快一百年的腥風血雨了——其實逃不過的。”
“打仗嗎?”莊卣辰坐直了身子。
孟樾沉默了半晌,才說:“政府現在的對策仍是能忍則忍。今天大家談話雖大都表示要立足于戰,卻較謹慎,你看出來了嗎?”
卣辰睜大眼睛,認真地想自己看出來沒有。
白閃閃的路繼續縮短著。他們斜穿過一個小鎮,很快看到明侖大學的大門。
P1-3(《南渡記》)

作者簡介: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紅豆》、《魯魯》、《我是誰》、《三生石》、《四季流光》等,長篇小說有《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散文《西湖漫筆》、《廢墟的召喚》、《花朝節的紀念》、《三松堂斷憶》等,及童話、短詩和譯作多種。

目錄:
南渡記
東藏記
西征記
北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