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馬拉雅天珠 800.0元
作者:朱曉麗
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開 本:8開
ISBN:9787549416219
《喜馬拉雅天珠》既是基于田野考察和珍貴史料的研究課題,又是兼具藝術性、文化性、理論性、典籍性、搶救性的出版項目。作者用了近5年的時間,深入中國藏區、印度、尼泊爾以及兩河流域諸國,參觀歐洲各大博物館,進行了充分的資料采集和研究調查。 該著作以客觀、科學的觀點,對天珠的工藝起源、制作背景、制作地及其文化和宗教意義的演變梳理出系統的認識,在詳述與天珠有關的各種古代珠飾的基礎上,按照工藝起源和流傳的線索,以美術編年的方式,對天珠的材質、工藝、歷史文化背景等盡可能客觀地進行闡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中國古代珠子(修訂版) 230.0元
中國古代珠飾通史性著作,為中國古代珠飾確立編年系統。入選“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提名獎,暢銷十余年。*版增加作者研究新成果,臻于至善。
作者:朱曉麗
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開 本:16開
ISBN:9787549420995
《中國古代珠子》是國內*本研究中國古代珠飾的通史性著作,首次為中國古代珠飾建立了從史前到近代的編年系統,彌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空白。本書傾注了作者近10年的心血,以大量古代文獻、考古資料和博物館藏品為論述基礎,成書25萬字,收錄高清珍稀圖片300多幅,文筆流暢,以科學、嚴謹、客觀的態度闡發中國古代珠飾發展的來龍去脈。
解密古代天珠 168.0元
精選550多張天珠、瑪瑙珠微距圖片和顯微鏡圖片 解密我國西周至唐代考古遺址出土的天珠和瑪瑙珠 鑒賞古珠的老化特征、時代工痕和滄桑之美。
作者:戴君彥,巫新華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年08月
開 本:16開
ISBN:9787559838421
本書以我國館藏的22顆天珠為主要研究對象,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多種理論方法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研究:礦物學、寶石學、顯微埋藏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理論不僅為合理推導天珠的蝕花工藝奠定了堅實基礎,還為我們進一步厘清了天珠在風化演變過程中發生的系統性變化規律,進而科學客觀地解析了天珠的受沁現象及發生機理;而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哲學、藝術史學、人類學、神話學等社會科學知識則為探討天珠蘊含的文化寓意、文化傳播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概言之,本書旨在科學地闡釋那些人們關切的與天珠有關的諸多疑問,而這些問題是用傳統的考古方法不能認識或難以解釋的。
本書從上萬張天珠、瑪瑙珠的文物資料中精選出558張高清圖片以饗讀者,這些珠飾考古發掘自我國不同地區的遺址,年代為西周至唐代。書中精美的文物細節圖和釋讀文字不但使我們得以圖文并茂地鑒賞這一時期玉髓質文物上的老化特征及時代工痕,更讓我們領略到悠久歲月賦予這些珍貴珠飾的滄桑之美。
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漢代珠飾 300.0元
首次高清展示合浦漢墓出土的稀世珠飾,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興盛歷史,對了解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經貿往來有特殊價值。 開學季書單。
作者:葉吉旺 李青會 劉琦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開 本:12開
ISBN:9787807468707
本書將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各類珠飾做了全面展示,這些古代珠飾材質、形制非常豐富,有玻璃、紅玉髓、縞紋瑪瑙、水晶、石榴石、琥珀、綠柱石等制成的球形珠、橢球形珠、具棱面珠、長管形珠、圓片狀珠、系領狀珠、瓜果形珠、動物形珠等。通過賞析這些珠飾,我們能夠了解它們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從而加深對兩漢時期合浦港、合浦郡,乃至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











書名1--中國古代珠子(修訂版)
中國古代珠飾*部通史性著作,為中國古代珠飾確立編年系統。
入選“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提名獎,暢銷十余年。*版增加作者研究新成果,臻于至善。
作者:朱曉麗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膠訂 書號ISBN:9787549420995
所屬分類:圖書>藝術>收藏/鑒賞>寶石
《中國古代珠子》一書以其豐富珍貴的資料、科學嚴謹的體系、生動流暢的論述及顯而易見的獨創性,獲得了2011年“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獎、2013年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
《中國古代珠子》是國內*本研究中國古代珠飾的通史性著作,首次為中國古代珠飾建立了從史前到近代的編年系統,彌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空白。本書傾注了作者近10年的心血,以大量古代文獻、考古資料和博物館藏品為論述基礎,成書25萬字,收錄高清珍稀圖片300多幅,文筆流暢,以科學、嚴謹、客觀的態度闡發中國古代珠飾發展的來龍去脈。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朱曉麗為四川大學美術考古專業博士,一直以中國古代珠子作為研究課題,多次參加國內外考古活動,被譽為中國古代珠子研究第一人。
................................................................................................................................................................................
書名2--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漢代珠飾 (平裝本)
高清展示合浦漢墓出土的稀世珠飾,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興盛歷史,對了解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經貿往來有特殊價值。
作者:葉吉旺 李青會 劉琦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開 本:12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平裝-膠訂 書號ISBN:9787807468714
所屬分類:圖書>藝術>收藏/鑒賞>寶石
內容簡介
本書將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各類珠飾做了全面展示,這些古代珠飾材質、形制非常豐富,有玻璃、紅玉髓、縞紋瑪瑙、水晶、石榴石、琥珀、綠柱石等制成的球形珠、橢球形珠、具棱面珠、長管形珠、圓片狀珠、系領狀珠、瓜果形珠、動物形珠等。通過賞析這些珠飾,我們能夠了解它們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從而加深對兩漢時期合浦港、合浦郡,乃至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
作者簡介
劉琦,男,獨立學者,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美國堪薩斯大學地質系訪問學者(2015年),廣西美術出版社特約策劃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古生代地層與古生物、東南亞鐵器時代硬石類珠飾研究。作為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加編寫專著《云南東部早寒武世馬龍動物群和關山動物群》《關山生物群》《隱藏的風景—廣西古生物化石記》《文化交流視野下的漢代合浦港》
目 錄
前言 9
球形珠 15
拉制玻璃珠 33
截尖橢球珠和截尖雙錐珠 47
具棱面珠 83
長管形珠 103
扁片形珠 111
耳珰 125
系領狀珠 135
勝佩 143
瓜果形珠 153
微雕動物形珠 167
寶石珠飾 185
半球形印章珠 197
貴金屬飾品 205
其他飾物 219
作者簡介 232
后記 233

《喜馬拉雅天珠》
天珠是世界上*名貴的古珠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它是藏族人民特別崇尚的珠飾,也是宗教信仰的至尊圣物,與西藏宗教文化有密切的、直接的聯系。蝕在天珠上的紋飾皆有獨特的宗教含義,天珠因此具有歷史、文化、宗教、美學的價值,是中華文化道統極富特色的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如今,國內外多家重要博物館都收藏有天珠,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 雖然天珠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傳,但是從古至今都沒有個人或機構去完整、系統地研究和論述它,所以我們在這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能填補該領域的空白,意義重大。基于此,2012年3月,廣西美術出版社編輯經過全面調查、分析,提出了《喜馬拉雅天珠》的選題計劃,通過相關專家、學者的論證后,確定延請對古珠有精深研究的學者朱曉麗主持撰寫該書。
朱曉麗著有《中國古代珠子》一書,曾獲評2011年“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獎、2013年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在珠飾收藏者、研究者中有權威的影響力。 2012年,經過與出版社的反復討論,作者擬出了該書的綱目和各章節主題,確定了全書的撰寫思路:對天珠的工藝起源、文化背景、制作地、文化和宗教意義的演變等,做系統的梳理,在詳述與天珠有關的各種古代珠飾的基礎上,按照工藝起源和流傳的線索,以美術編年的方式,對天珠的材質、工藝、歷史文化背景做盡可能客觀的解釋。 之后,作者按此框架進行了大量文獻資料搜集和案頭研究工作。因為從來沒有人系統地研究過天珠,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匱乏,所以從2012開始,作者與編輯、專業攝影師、裝幀設計師一起,多次深入天珠流傳地區,探訪喜馬拉雅山脈兩麓的多個國家、地區,躬身親證,務求嚴謹完善——2013年,赴西藏以及四川、云南、甘肅、青海藏區,搜集、拍攝各類實物素材、歷史資料,走訪藏族天珠信仰者和活佛、高僧,了解天珠的民間傳說;2014年,先后走訪尼泊爾、印度藏民區(包括傳說中天珠的起源地——列城的拉達克和達蘭薩拉等)、泰國(兩千年前古珠的主要流通集散地)、緬甸等地,進一步搜集、拍攝各類實物素材、考古資料;2015年,再次走訪西藏阿里地區——傳說中西藏天珠的發祥地,補充完善資料。 在長期研究古珠的基礎上,又經過作者團隊歷時近五年、行程數萬里的調研編撰作業,《喜馬拉雅天珠》*終完稿成書,實屬不易。現在,呈現在各位讀者眼前的這部書,實現了之前編撰計劃的全部構想,并且以一次次田野調查為基礎,盡可能地充實了圖文素材,開創性地以天珠為主線,全面梳理了喜馬拉雅山脈周邊地區與天珠工藝相類的古珠,如印度河谷文明的古珠、措思珠、緬甸的驃珠、邦迪克古珠等,從而首次完整地揭示了天珠族群的文化背景、工藝特征、流傳地域。 這部著作在立項之初,就因為具有突出的文化傳承與積淀價值而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定,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屬*重點圖書項目。歷經五載春秋,我們對其精雕細琢,期待這部著作能為中華民族文化長卷增添一個篇章。各位讀者朋友品讀之后,若能豁然開朗,有所收獲,便是作者與我們出版人*的欣慰。
內容簡介
《喜馬拉雅天珠》既是基于田野考察和珍貴史料的研究課題,又是兼具藝術性、文化性、理論性、典籍性、搶救性的出版項目。作者用了近5年的時間,深入中國藏區、印度、尼泊爾以及兩河流域諸國,參觀歐洲各大博物館,進行了充分的資料采集和研究調查。 該著作以客觀、科學的觀點,對天珠的工藝起源、制作背景、制作地及其文化和宗教意義的演變梳理出系統的認識,在詳述與天珠有關的各種古代珠飾的基礎上,按照工藝起源和流傳的線索,以美術編年的方式,對天珠的材質、工藝、歷史文化背景等盡可能客觀地進行闡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朱曉麗,四川大學美術考古專業博士,一直以中國古代珠子作為研究課題,多次參加國內外考古活動,被譽為中國古代珠子研究人。其著作《中國古代珠子》一書以其豐富珍貴的資料、科學嚴謹的體系、生動流暢的論述及顯而易見的獨創性,獲得了2011年“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獎、2013年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喜馬拉雅天珠》是朱曉麗老師耗時五年完成的*權威著作。





《解密古代天珠》
什么是天珠?它來自哪里?它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它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寓意?
本書以我國古遺址出土及國家博物館陳展的22顆天珠為主要研究對象,精選五百多張天珠、瑪瑙珠的微距和顯微鏡圖片,圖文并茂地詮釋古珠的老化特征及時代工痕,科學闡明玉髓質珠飾的受沁現象及發生機理,揭示它們在風化演變過程中發生的系統性變化規律,以全新的視角客觀地解答了上述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我國館藏的22顆天珠為主要研究對象,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多種理論方法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研究:礦物學、寶石學、顯微埋藏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理論不僅為合理推導天珠的蝕花工藝奠定了堅實基礎,還為我們進一步厘清了天珠在風化演變過程中發生的系統性變化規律,進而科學客觀地解析了天珠的受沁現象及發生機理;而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哲學、藝術史學、人類學、神話學等社會科學知識則為探討天珠蘊含的文化寓意、文化傳播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概言之,本書旨在科學地闡釋那些人們關切的與天珠有關的諸多疑問,而這些問題是用傳統的考古方法不能認識或難以解釋的。
本書從上萬張天珠、瑪瑙珠的文物資料中精選出558張高清圖片以饗讀者,這些珠飾考古發掘自我國不同地區的遺址,年代為西周至唐代。書中精美的文物細節圖和釋讀文字不但使我們得以圖文并茂地鑒賞這一時期玉髓質文物上的老化特征及時代工痕,更讓我們領略到悠久歲月賦予這些珍貴珠飾的滄桑之美。
作者簡介
戴君彥,上世紀末,在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藝術學院學習期間逐步培養出對藝術的敏感性及視覺素養,進而對于古代藝術品產生了較為深刻和廣泛的分析、理解能力。學習過程中,開始關注亞歐大陸的古代珠飾文化并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2015年,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的邀約加入課題組開始對出土的玉髓類珠飾及拜火教早期階段的文化進行深入研究。2018年初至今,先后對我國江西省、西藏自治區、湖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河南省考古發掘出土的玉髓類珠飾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天珠進行了科學檢測和系統研究。
巫新華,1963年生,歷史學博士,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中心主任,現任新疆考古隊隊長,組織翻譯外文新疆考古基本資料近2000萬字。主要研究方向為內陸亞洲考古,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德國《歐亞考古學刊》、中國《考古學報》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出版專著及譯著有《天山女神:康家石門子巖刻畫文化探新》《吐魯番唐代交通路線的考察與研究》《駝鈴悠悠: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主編“西域游歷叢書”“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歷史篇”“文明的中介”“絲綢之路流散國寶”等系列叢書。
目 錄
前 言
章 藏族的瑰寶——天珠
第二章 天珠的制作工藝
一、制作天珠珠體的礦料——白玉髓
二、天珠的制作工藝
第三章 玉髓質珠飾的次生變化及沁像總結
一、玉髓質文物發生次生變化的機理
二、玉髓質珠飾的沁像總結
第四章 天珠的受沁現象
一、西藏自治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三、青海省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四、河南省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五、湖南省考古發掘出土的天珠
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天珠
第五章 天珠的文化寓意
一、天珠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拜火教及其對我國西藏地區文化的影響
三、天珠的拜火教文化意涵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