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以遼金時期大同地區出土文物為主的精美圖錄
二:
以文物圖錄為主,輔以說明文字及研究文章。市面上這類書籍稀缺
三
:
編者通過展示遼金時期不同類型的器物,并對同類型器物上的不同裝飾或內在含義等方面進行研究,向讀者展示了遼金時期遼金器物之精美,及其所蘊含的這一時期這一地區的風俗文化。。

基本信息
......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已將“天地四方”的宇宙概念引入社會活動中,到了漢代就已經形成了由天地四時、日月星辰、陰陽五行構成的完整的宇宙模型。到了隋唐時期,發源于古巴比倫的西方天文占星學的基本理念—黃道十二宮及其圖像,隨著受其影響的印度佛教逐漸傳入我國。從古至今,這些宇宙概念滲透到了人們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如天文、歷法、宗教、藝術、農耕、勞動生產、喪葬禮儀等等。其對古人喪葬觀念的影響極其深遠,如隨葬的式盤,棺上裝飾的四神、二十八星宿,覆斗形墓志、墓葬結構的設置等,都是其宇宙概念的體現,關于這點趙超已專門撰文論述。
墓葬中裝飾的天象圖是古人認識宇宙體系的一種意識表現形式,據目前的考古材料表明,中國早的天象圖出現在公元前四千年前的河南濮陽龍虎墓中,馮時已論證墓中的蚌塑圖案即為后世天宮體系中、東、西三宮的雛形。戰國初年曾侯乙墓漆箱上的星象圖是目前所見完整的二十八星宿體系的早例證。
據考古發現的墓葬材料表明,自漢代以來,古人便有意識地將墓葬看作一個完整的宇宙模型來建造布置,即墓頂象征天空,四壁象征人間。古人通常在象征天空的墓頂繪制由星辰、天神、神仙、十二辰、黃道十二宮星象、蓮花、佛像、飛鶴、祥云等要素構成的天象圖。遼代的壁畫墓仍沿用這種墓葬布置意識,將天象圖繪于券頂、穹窿頂上。目前,在已發現的遼代壁畫墓中墓頂繪有天象圖的有23座,其中河北、山西兩省發現多,分別有9座,內蒙古發現3座,北京發現2座。除內蒙古的3座為契丹貴族墓外,其他均為漢人墓。其中又以河北宣化遼墓中發現的天象圖數量多,內容也為豐富。
我國古代繪制星象圖的方法有兩種:種是用直角坐標投影,把全天的星宿畫在一個橫圖上,如1957年洛陽燒溝61號漢墓主室脊頂上的星象圖;第二種方法是以北極為中心,把全天的星宿投影在一個圓形的平面上,被稱為“蓋天法”。在上述遼代壁畫墓中天象圖皆采用第二種方法繪制。
下面根據上述遼代壁畫墓中天象圖的構成要素分為以下幾類:
一、傳統題材天象圖
傳統題材天象圖是以蓮花、星辰、十二辰、飛鶴流云等中國古代傳統題材作為構成天象圖的要素,又可根據有無繪制星辰分為A、B兩型,A、B兩型又可根據組成天象圖的具體要素分為3個亞型。
A型:天象圖中未見星辰,由十二辰、蓮花、飛鶴、流云等要素單獨或幾種組合構成。
Aa型:僅繪有十二辰,僅見周家店遼墓一例。此墓在墓室頂部下端,影作撩檐枋,上方設磚砌半圓形平臺十二個,等距離分布一周。臺上繪有十二個拱手持笛的人物,在人的高冠前端分別繪十二生肖,北壁正中為鼠,其余生肖形象依順時針方向排序。
Ab型:在天象圖的正中心(墓頂的中心)繪一朵盛開的蓮花紋。屬于這型的墓葬有敖漢旗七家遼墓M1、寶山遼墓M2、北京齋堂遼墓。其中齋堂遼墓用一枚銅鏡嵌入墓頂中心,用來代替蓮花芯。
Ac型:繪有十二辰,且與蓮花紋、花卉、飛鶴、流云等要素組合,共同構成天象圖。屬于這型的墓葬有三座,分別是韓佚墓,在穹窿頂正中繪一朵蓮花,四周用八條紅色弧形寬垂帶將穹窿頂分成八格,每格內繪白色飛鶴一只,間以流云,穹頂下部四周分繪頭頂生肖的人物像十二個,北壁正中是鼠,其余生肖形象向東順時針方向排序;宣化下八里Ⅱ區的M1和M2,兩座墓的墓頂壁畫基本相同,均繪在石條收疊形成的五層臺面,外層一周繪十二辰,其余四層交替繪折枝花卉和飛鶴祥云圖案。

本書是一本以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舉辦的“西京印跡——大同遼金文物展”展覽中相關展品介紹為主的圖錄。書中選取了大同地區遼金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多種類型器物,器物類型豐富,造型多樣,制作精美。全書共分為上編與下編兩大部分。其中上編以器物圖錄為主,又分為:世俗生活;魂歸之所兩個部分。每件器物以圖片展示為主,輔以文字說明,生動形象。下編以工作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為主,共包含了九篇文章,每位作者都選取了一個角度,分別從文獻史料、考古發掘材料等方面入手,對遼金時期的大同地區民族文化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這些文章立意準確,角度新穎,內容豐富,可以讓讀者在大同地區精美器物的同時,深入理解這些文物背后的含義。可以說本書是目前市場中為數不多的反映遼金時期大同地區文化的書籍。

......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是地下遺址與歷史陳列相結合的考古專業性博物館。它以距今840余年前的金中都南城垣水關遺址為基礎。它的地下部分是目前我國體量的古代都城水關遺址,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和水利設施的重要實例。地上部分為館內基本陳列:“北京都城發展史”,由“遼金以前的北京”、“遼南京”、“金中都的城垣”、“宮城”、“城市布局”、“漕運”和“金以后的北京”等幾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