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林青霞, 電影女演員,祖籍山東萊陽,1954年11月3日出生于臺北三重。她是七十年代后期 的文藝片 之一,與林鳳嬌、秦漢、秦祥林并稱“二林二秦”,是當時華語影壇的“玉女” 。林青霞曾被譽為東南亞 美女,拍過一百多部電影,角色從青春玉女演到女俠,并且憑借《滾滾紅塵》獲得taiwan電影金馬獎 女主角獎。1992年,林青霞以《笑傲江湖Ⅱ之東方不敗》再攀事業高峰。她是港臺電影界 能橫跨文藝、武俠兩種不同電影風格且走紅時間 長的女明星。2011年以“作家”身份“復出”,推出散文處女作《窗里窗外》。2014年,甲子的歲月,出版第二本散文集《云去云來》。2020年,“林青霞三部曲”之三《鏡前鏡后》面世。這些年來,林青霞的一篇文章《有生命的顏色》已入選了我們的《大學語文》。

內容提要:
鏡前動人,鏡后真摯。
睽違六年,相遇不一樣的青霞。
真、 善、 美,文情并茂,為讀者送上暖心的問候。
白先勇跟金圣華說,青霞現在真是作家了。
本書還 了她的生活照片多幀,均為林青霞親選。
......

目錄:
【林青霞自序】 無形的鞭子
男版林青霞
閨密
知音
江青總是在笑
不是張迷
情字里面有顆心
致十八歲的孩子們
夢想家
平凡的不凡
我是路人甲
高跟鞋與平底鞋
匆匆一探桃花源
我魂牽夢縈的臺北
你現在幾歲?
九齡后的年輕漢子
我要把你變成野孩子
花樹深情
賺到
Faye
封面故事
像文化那樣憂傷
走近張愛玲
【朋友的話】
一點點幸福(by 胡晴舫)
惜字如金(by 施南生)
青青相惜(by 江青)
遇見林青霞(by 張一君)
尋覓彩虹的盡頭(by 趙夏瀛)
青霞的煮字生涯(by 黃心村)
......

精 彩 頁:
董橋從來沒有對我說過重話,平常跟他吃飯他都是禮貌地聽人講話,自己不太發言。某一個星期六中午,我們在陸羽吃午飯,說到我 本書的新書發布會,他嚴厲地說 :“你不能稱自己為作家。”我囁囁地說 :“我只是在臺上跟馬家輝開了個玩笑。”他臉上不帶笑容的 :“開玩笑也不行。”我知道他是愛之深責之切,立即不敢出聲。
2004年12月5日我的 篇文章刊載于《明報》,至今已逾十五年,現在才準備出第三本書,我清楚知道自己不是作家。只是這十五年里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偶爾有所感觸,心中有話想說,就會寫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習慣深夜寫作,通常是早上六點完成,然后我會迫不及待發給好友金圣華,等她七點半起床,請她打開電腦,聽完她對文章的回應,我才安心睡覺。
多年來,每逢一月一日元旦當天,我都會在中國的陸、港、臺和新加坡的報章雜志上同步發表一篇文章,有時一年只出這一篇,還是被圣華逼出來的。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關系,我們全家到澳洲農場暫住兩個半月。記得蔣勛說過,如果去到一個荒島,只準帶一本書,他會帶《紅樓夢》。這次我帶了一箱書,除了三大本《紅樓夢》原著,還有三大本《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一本《王蒙的紅樓夢》、兩本高陽的《曹雪芹別傳》。平常看到厚厚的書就沒耐心看完,這回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白先勇那三大本書 K 完,結果一開始讀便放不下了。能夠在一本書里看到當代作家白先勇談論世紀作家曹雪芹,聽白先勇仔細分析解讀他口中的天下奇書《紅樓夢》,真是一大享受。書中有對曹雪芹本人的分析,也說出《紅樓夢》好在哪里,以及如何以神話的架構描寫賈府由盛轉衰的過程,看完這三本書可以說是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文學課。
我常常形容金圣華總是手持著無形的軟鞭,只要我一懈怠,她就會抽我一下。避疫期間她又輕輕地提醒我 :“青霞呀,你 沒什么事好做就寫點文章吧,你可以把李菁那篇完成啊。” 李菁一生的遭遇對我沖擊很大,一直想寫篇文章把我內心強烈的感受說一說,又怕說得不好,造成對她的傷害,所以遲遲不肯動筆,金圣華、胡晴舫和 都極力鼓勵我寫下來,她們都說把你跟我們講的故事寫出來就成了。
看完白老師的書,我茅塞頓開,文思泉涌,開始寫《高跟鞋與平底鞋》,把在腦子里來回思索了兩年的李菁故事一口氣寫完,《閨密》寫好友施南生,也只花了兩天時間,每篇三千多字,之后又寫了《知音》胡晴舫。想到要出書必須有篇自序,再加一篇《無形的鞭子》,平常一年一篇,現在竟然一個月寫出四篇,能夠寫得如此順暢,實在也是因為拜讀了白先勇老師的書所致。
天地圖書出版社要我把所有文章傳過去,算算共有多少字,我集結了二十篇,有約三萬字,我說太少,社長建議我請幾位朋友寫我,再補寫幾篇陸、港、臺都熟悉的人物,加上數十張照片,內容便很豐富了。于是我想到熟悉我的好友施南生、胡晴舫、江青。她們都說前兩本書寫我的是白先勇、董橋、章詒和、金圣華、蔣勛、瓊瑤、馬家輝這些紅牌作家,她們怎么敢寫。“他們是紅牌作家你們是紅顏知己啊!”我說。江青姊兩天內就寫出一篇文情并茂的動人文字。南生從來沒有發表過文章,感到壓力很大,晴舫公務繁忙,我也不催促。現在統統交稿了,都是真性情之人,字字情真意切。
黃心村正忙著香港大學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百忙之中也肯加入陣營為我寫上一筆。趙夏瀛醫生和張一君律師雖然只見過一次面,但因為公益活動和對于寫作的愛好,就都連在一起了,他們各自主動為我寫了一篇文章。我好好珍惜地把這些朋友的話放在《鏡前鏡后》里,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學習和成長。
回憶起初識圣華是 SARS 襲港的時候,今年 是新冠疫情席卷全世界,前后十七年,她總是我 初的讀者。沒有她的鞭策,不會有《窗里窗外》,不會有《云去云來》,也不會有《鏡前鏡后》。永遠記得,十幾年前我們挽著手,漫步于又一城商場地下室的 Page One 書店,瀏覽書架上的書,圣華說 :“想想以后這書架上有你兩本書,那有多開心。”我撲哧一笑 :“這是不可能的事。”數年后在那長長的書架上,看到《窗里窗外》和《云去云來》,我凝望著那兩本書許久許久,真是各種滋味在心頭。我的《鏡前鏡后》在我今年生日出版,算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也好在疫情中跟大家分享我思、我想和我描寫的人物。
前幾天早上我把剛改好的《知音》傳給圣華,她醒來打給我:“青霞,這篇文章改過以后簡直好得受不了了!”我咯咯咯笑得好開心,跟她聊起我的學生時代,初中聯考考不上只能讀夜間部,高中聯考考不上只能讀私立學校,大學聯考考不上只能拍電影。有一次跟朱經武、 和董橋在太子大廈的 Sevva 西餐廳晚餐,他們三人一個做過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一個做了taiwan 任“文化bu長”、一個是報社前社長,都是taiwan成功大學畢業,聊起他們的大學生活話題不斷,看他們那么開心,我說真遺憾沒讀過大學,他們聽了異口同聲地說 :“你要是讀大學就完了!”我一時愣住了。后來想想也是,求取知識不一定要在大學里,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求長進。圣華 驚訝我的聯考經歷,她是從小就讀那種我做夢都不敢想的名校, 還在巴黎索邦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她怎么能夠體會我這落榜小子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