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哲學家鄧曉芒代表作。
★ 用哲理解讀世界的文章。
★ 哲學家寫給普通人的思想書。
★ 對當代人生、社會問題的深刻講解,正如叔本華的《人生智慧》、培根和他的《隨筆》對那個時代的解讀。
★ 鄧曉芒——一位擁躉遍天下的哲學家。鄧曉芒作為哲學家、哲學教師在當代大學生中有很高的人氣,講座場場爆滿,場場窗外都擠滿了聽眾。
★ 深刻思想。蘊藏對新保守主義的客觀批判和反思,深層發掘新啟蒙運動存在的價值。
★ 適合喜愛思考的當代青年。

基本信息




魯迅對整個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概括也令傳統文化的鼓吹者大為不滿,他概括為兩個不斷交替循環的時代:1.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2.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燈下漫筆》)。但不滿歸不滿,卻只見人們搖頭,不見有人去和他論理較真,因為若較起真來,恐怕還得承認他說得不無道理。他對中國傳統文人的攻擊也是不遺余力的,曾指出他們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論睜了眼看》)。只要我們認同他的從現實出發的立場,就可見出他的這些話從根本上來說畢竟是深刻的。他的原則是:“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
我們只要看看魯迅的《墳》《熱風》中的文章,幾乎全是針對今天的國學熱和保守主義思潮的,就可見出歷史的確沒有走多遠。魯迅當時所批駁的“愛國論”的五大論點至今還在流行著,它們是:1.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早,道德天下;2.外國物質文明,中國精神文明;3.外國的好東西,中國古已有之;4.外國也有叫花子、臭蟲,等等;5.中國就是野蠻得好。魯迅指出,前面幾條都不值一駁,唯有后這條令人“寒心”,因為它說得更“實在”。承認中國“野蠻”的事實,卻仍然說“好”,這是《水滸》中牛二的態度。這種態度我們今天在各種“尋根”“回歸”和展示中國野蠻風俗的“好處”和“美點”的文學作品中,看得更加分明。我們怎能說魯迅已經“過時”了呢?
但國人的無是非心,于今尤甚。看來,魯迅是注定還要孤獨到21世紀的了。

本書是一系列有關中西文化、社會與歷史的思想隨筆集,討論了法制、倫理、人生觀、生死觀、自由、信仰和偽善等問題,批判了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種種弊端,為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重建,以及中國人在自由、正義、平等、博愛、理性等價值觀的啟蒙,提供了獨特的立場和視角。



















鄧曉芒,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新批判主義”奠基人,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鄧曉芒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和翻譯,是國內第1位從德文原文翻譯康德的學者,他的哲學著作及美學著作在當代學界和思想界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