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展示








書名:
《藝術博物館》
編者:
英國費頓出版社
譯者:
王燕飛等
ISBN:
978-7-5356-8017-4
出版社:
湖南美術出版社
開本:
4開
尺寸:
320mm×420mm
字數:
2500千
印張:
249
重量:
9kg
裝幀:
精裝
定價:
1680.00元
書架定價:
1200
書架材質:
亞克力板、鐵架
書架傾斜角度:
11°(適合閱讀的角度)
書架尺寸:
總高度 70cm
面板 60cm×45cm×4cm(長×寬×高)
支架寬度 50cm
書架重量:
約6.5kg


詳 目
導覽
石器時代的藝術
1 拉斯科洞窟
2 巖畫:獵人和獵物
3 冰川期的雕刻
古代近東
4 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早的城市
5 亞述的皇*藝術
6 巴比倫
7 圓筒印章
8 早期伊朗
9 波斯帝國:從埃及到阿富汗
10 波斯帝國:皇*宮廷
11 地中海東部:古代的十字路口
12 古代土耳其藝術
13 古代阿拉伯藝術
14 帕提亞和薩珊藝術
古埃及
15 國王像和神像
16 阿肯那頓法老的奇妙新世界
17 個人雕塑
18 尼羅河兩岸的日常生活
19 繪畫:確保wan美的來世
20 尼羅河的自然世界
21 裝飾藝術
22 展覽:圖坦卡蒙墓
23 浮雕:石頭里的故事
24 努比亞人的麥羅埃王國
古希臘
25 青銅時代之前的藝術
26 基克拉澤斯群島的青銅時代藝術
27 青銅時代的克里特:米諾斯人的藝術
28 邁錫尼藝術
29 青銅時代的壁畫
30 幾何風格藝術:抽象之集大成
31 黑繪瓶畫
32 埃克塞基亞斯:描繪戲劇性時刻
33 人體的發展:“庫羅斯”與“考麗”
34 紅繪瓶畫
35 早期古典雕塑
36 古典雕塑:人體的勝利
37 展覽:帕特農神廟的藝術
38 白底瓶畫
39 展覽:亞歷山大石棺
40 展覽:馬其頓王陵
41 古典晚期墓葬畫
42 古典晚期鑲嵌畫
43 展覽:希臘化肖像
44 希臘化雕塑
45 貴重藝術:鑄幣、寶石雕刻、金屬加工
46 展覽:帕加馬的大祭壇
早期意大利與伊特魯里亞藝術
47前羅馬意大利和撒丁藝術
48 伊特魯里亞墓葬藝術
49 墓葬雕塑
50 紀念性雕塑:動物像
51 紀念性雕塑:神像和人像
52還愿小雕像:見微知著的微型雕像
53 雕刻和首飾藝術
古羅馬
54 帝國之前的藝術:羅馬共和國的*華
55 奧古斯都時代
56 皇帝肖像:帝國的顏面
57 歷史浮雕:帝國的故事
58 壁畫
59 鑲嵌畫
60 展覽:羅馬雕塑中的改造與模仿
61 豪富的餐桌:餐飲與展示用品
62 裝飾羅馬人的身體
63 羅馬行省藝術
64殯葬藝術
65 新的秩序:古代晚期的皇*藝術
66 皮亞扎-阿爾梅里納:古代晚期的私人藝術
早期歐洲土著文化
67 青銅時代末期和鐵器時代初期的藝術
68 歐洲大陸的拉坦諾文化:武士精英*層的崛起
69 島嶼拉坦諾藝術:鐵器時代早期的不列顛和愛爾蘭
中亞
70 中亞史前藝術:遠程交流之花
71 草原游牧民藝術
72 理念之光: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73 貴霜王朝:融貫東西
74 粟特人:中亞的商人
75 伊斯蘭化的中亞
中國和朝鮮
76 溝通天地:中國早期禮儀青銅器
77 展覽:三星堆的神秘青銅器
78 中國玉器
79 展覽:秦始皇兵馬俑
80 中國的墓葬和宗教雕塑
81 死后的世界:漢唐墓葬的出土物
82 中國陶瓷:宋遼時期
83 中國陶瓷:元明清時期
84 展覽:千佛洞石窟
85 唐代繪畫
86 五代與北宋繪畫
87 展覽:《清明上河圖》
88 南宋繪畫:流亡貴&的藝術
89 元代繪畫:隱忍的象征
90 明代繪畫
91 清代及其之后的繪畫
92 中國裝飾藝術
93 展覽:高句麗墓葬繪畫
94 朝鮮繪畫
95 朝鮮雕塑
96 朝鮮陶瓷藝術
日本
97 史前時期的日本
98 佛教和神道教雕塑
99 佛教和神道教繪畫
100 構建空間的藝術:屏風
101 展覽:《源氏物語》
102 大和繪:描繪風土人情
103 水墨畫:幽玄的藝術
104 江戶晚期繪畫
105 書寫的藝術:東亞書法
106 浮世畫家:追求愉悅
107 浮世畫家:風景
108 浮世畫家:春宮圖
109 陶器
110 展覽:清酒的頌揚
111 裝飾藝術
112 名所繪:詩意風景
拜占庭藝術
113 拉韋納:早期拜占庭鑲嵌畫
114 圣索菲亞大教堂:中期拜占庭鑲嵌畫
115 米斯特拉:晚期拜占庭壁畫
116 彩飾手抄本
117 圣像
118教會金屬制品和琺瑯制品
119 拜占庭牙雕藝術
120 象征地位和時尚的首飾
121 展覽:巴勒莫的羅杰二世宮廷
伊斯蘭藝術
122 伊斯蘭教的興起:創教愿景
123 第壹個王朝:大敘利亞的倭馬亞王朝
124 西方的早期伊斯蘭教:西班牙倭馬亞王朝的藝術
125 眺望東方:阿拔斯時代的藝術
126 法蒂瑪時期的藝術
127 塞爾柱人及其遺產
128 展覽:伊斯蘭教與古代文明的結合
129 新影響和新機構
130 埃及和敘利亞的馬穆魯克王朝
131 伊斯蘭教的中亞:伊爾汗國和帖木兒帝國的藝術
132 伊斯蘭教在印度:莫臥兒帝國
133 波斯的薩非人
134 奧斯曼帝國
135 展覽:伊斯蘭教神秘主義
中世紀歐洲
136歐洲民族大遷徙時期的奢chi藝術
137 展覽:薩頓胡
138 基督教凱爾特人:金屬與石頭的交織
139 早期中世紀手抄藝術
140 展覽:《凱爾經》
141 圣物匣上的生平故事
142 維京藝術
143 加洛林文藝復興藝術
144 早期中世紀象牙雕
145 展覽:溫徹斯特派
146 奧托藝術:當拜占庭遇上中世紀歐洲
147 展覽:希爾德斯海姆的圣米迦勒教堂
148 羅馬式浮雕:韋茲萊和穆瓦薩克
149 羅馬式圓雕
150 羅馬式繪畫
151 羅馬式手抄本
152教會的財富:羅馬式琺瑯、金屬和紡織藝術品
153 展覽:巴約掛毯
154 哥特式浮雕:沙特爾和蘭斯大教堂
155 哥特式圓雕
156 哥特式繪畫
157 哥特式手抄本
158彩色玻璃:光線下的圖畫
159 教會和宮廷的哥特式奢chi藝術
160 展覽:克洛斯特新堡祭壇
意大利文藝復興
161 早期文藝復興雕塑
162 托斯卡納的早期文藝復興繪畫
163 喬托:斯克羅維尼禮拜堂
164 錫耶納繪畫
165 佛羅倫薩洗禮堂的洛倫佐·吉貝爾蒂作品
166 佛羅倫薩的盧卡和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
167 博洛尼亞的尼科洛·德爾·阿爾卡
168 多納泰羅
169 布蘭卡奇禮拜堂
170 安杰利科修士
171 宗教繪畫
172 世俗繪畫
173 美第奇-里卡迪禮拜堂
174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
175 桑德羅·波提切利
176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
177 墨西拿的安托內洛
178 15世紀的肖像畫
179 15世紀的威尼斯繪畫
180 萊奧納多·達·芬奇
181 拉斐爾
182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
183 西斯廷禮拜堂
184 展覽:伊莎貝拉·德·埃斯特的宮廷
185 16世紀的威尼斯繪畫:喬爾喬內、丁托列托和委羅內塞
186 16世紀的威尼斯繪畫:提香
187 素描
188 風格主義
189 風格主義肖像畫
190 展覽:建筑模型
191 朱利奧·羅馬諾:泰宮
192 16世紀的雕塑:切利尼和詹博洛尼亞
北方文藝復興
193 林堡兄弟:《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
194 克勞斯·斯呂特:《摩西之井》
195 揚·凡·艾克與休伯特·凡·艾克:《根特祭壇畫》
196 揚·凡·艾克
197 羅吉爾·凡·德爾·維登
198 尼德蘭祭壇作品
199 希羅尼穆斯·博斯
200 尼德蘭肖像畫
201 掛毯:《貴婦與獨角獸》
202 貴重金屬制品與盔甲
203 法國與伊比利亞繪畫:富凱、貢薩爾維斯和卡爾東
204 16世紀尼德蘭繪畫:馬西斯、戈薩爾特和凡·克萊弗
205 德國繪畫:老克拉納赫、阿爾特多費爾和維茨
206 老彼得·勃魯蓋爾
207 蒂爾曼·里門施耐德:《圣血祭壇作品》
208 楓丹白露掛毯
209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210 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伊森海姆祭壇畫》
211小漢斯·荷爾拜因
212 北方文藝復興藝術家與意大利
213 文藝復興版畫
南亞
214 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215 佛教的創立:公元前1世紀之前的印度
216 佛教藝術的人形再現:1—3世紀
217 展覽:獅子巖的女性形象
218 印度教的勃興:4—6世紀的印度
219 7—13世紀的北印度
220 8—13世紀的南印度
221 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的手抄本:12—16世紀上半葉
222 莫臥兒帝國及印度教手抄本:16—18世紀
223 勝利之城:14—17世紀的印度
224 從18世紀到1947年的印度
東南亞
225 獨立式雕塑
226 建筑浮雕
227 灰泥畫和漆畫
228 寫本繪畫:紙和棕櫚葉
229 織物:絣織法與蠟染法
230 裝飾工藝:壺罐與戲偶
美洲土著文化
231 北美林地和密西西比文化
232 西南美洲文化
233 西北海岸和極地文化
234 墨西哥早期君主國:形成期
235 繁榮的邦國:中部美洲古典期
236 地方豪強的崛起:后古典早期
237 瑪雅古典時期的繪畫和藝術贊助
238 瑪雅古典時期的雕刻
239 阿茲特克人
240 熱帶的絢爛: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
241 熱帶的絢爛:亞馬孫和加勒比地區
242 中美洲和哥倫比亞金屬制品
243 古代安第斯藝術的基礎
244 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莫切和納斯卡文明
245 展覽:薩滿與國家
246名望的藝術:瓦里、西坎和奇穆文化
247 印加人
巴洛克與洛可可
248 歷史畫
249 現實主義與繪畫革新:卡拉瓦喬在羅馬
250 現實主義與繪畫革新:安尼巴萊·卡拉奇在博洛尼亞
251 法爾內塞宮:樞機主教宮殿里的異教情色主義
252 風俗畫:17世紀生活掠影
253 描繪反宗教改革運動
254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
255 彼得·保羅·魯本斯
256 藝術與巧術:巴洛克繪畫技巧
257 展覽:荷蘭地圖的黃金時代
258 性與反宗教改革運動
259 明暗:夜晚場景
260 約翰內斯·維米爾
261 倫勃朗·凡·萊因
262 展覽:凡爾賽宮鏡廳
263 巴洛克風景畫
264 巴洛克素描
265 靜物畫
266 展覽:邁克爾·史維特斯的《七善》
267 巴洛克肖像
268 展覽:西班牙黃金時期的藝術
269 迭戈·委拉斯凱茲
270 路易十五統治下的繪畫:法國洛可可
271 讓-巴蒂斯特-西美翁·夏爾丹
272 普魯士與奧地利的繪畫:德國洛可可
273 展覽:蘇比斯府*
274 威尼斯圖景:意大利洛可可
275 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羅:《安東尼與克利奧帕特拉》
276 英國的洛可可時代
277 威廉·荷加斯:《時髦的婚姻》
新古典主義
278 大旅行
279 喬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
280 英國繪畫
281 展覽:奧斯特里公園大廳
282 法國繪畫
283 裝飾藝術與雕塑
284 宏大風格肖像
19世紀藝術
285 泰奧多爾·熱里科:《梅杜薩之筏》
286 歐仁·德拉克洛瓦:《薩達納帕路斯之死》
287 約翰·康斯太勃爾
288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
289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290 哈德遜河畫派
291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292 展覽:東方主義繪畫
293 理智與瘋狂:探索非理性
294 展覽:博物畫
295 歐洲現實主義
296 愛德華·馬奈
297 首屆印象派展覽
298 克勞德·莫奈:睡蓮
299 印象派:描繪資產階*
300 埃德加·德加
301 展覽:19世紀的人體
302 拉斐爾前派
303 美國現實主義
304 唯美主義運動
305 工藝美術運動:威廉·莫里斯
306 納比派
307 文森特·凡·高
308 日本風
309 后印象派和新印象派
310 保羅·塞尚
311 科技與藝術:早期攝影術
312 象征主義
313 雕塑
非洲
314 西非:杰內-哲諾、諾克和伊格博-尤克烏文化
315 西非:約魯巴和貝寧王國的皇*雕塑
316 西非:貝寧青銅像和牙雕
317 西非:權力和身份的寫照
318 西非:面具與神靈
319 中非
320 北非
321 南部非洲
322 東非
323 展覽:非洲頭靠藝術
澳大利亞和大洋洲
324 澳大利亞土著
325 展覽:土著紀念柱
326 美拉尼西亞:連**界
327 美拉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省的阿斯馬特藝術
328 美拉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藝術
329 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神圣空間
330 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隨環境而變的雕塑
331 fu活節島
1900年到20世紀中葉的藝術
332 野獸派
333 亨利·馬蒂斯
334 維也納的現代主義
335 畢加索和布拉克:立體主義繪畫
336 紙拼貼和后期立體主義
337 未來主義
338 運動與靜物:杜尚、德勞內、梅青格爾和格里斯
339 馬克·夏加爾
340 俄國先鋒藝術
341 德國表現主義
342 瓦西里·康定斯基:“構成”系列
343 美國現代主義藝術家
344 原始主義
345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346 世界大戰:人與機器
347 達達主義
348 到上主義和構成主義
349 純粹主義
350 包豪斯導師們的繪畫作品
351 新即物主義
352 回歸古典主義
353 喬治·莫蘭迪:靜物
354 皮埃特·蒙德里安
355 形而上繪畫
356 超現實主義
357 胡安·米羅
358 墨西哥文藝復興
359 展覽:家庭的藝術
360 主義
361 和平時代英國的具象藝術
362 本·尼科爾森
363 展覽:空間中的圖畫
364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365 藝術學校之外的藝術
366 拼貼與集合
367 美國鄉土主義
368 愛德華·霍普
369 亨利·摩爾:避難所素描
370 展覽:畢加索的女人們
371 帕布羅·畢加索:格爾尼卡
372 喬治·布拉克:畫室繪畫
20世紀中葉以來的藝術
373 亨利·摩爾的雕塑
374 早期抽象表現主義
375 抽象表現主義的大師們
376 巴內特·紐曼
377 杰克遜·波洛克
378 威廉·德·庫寧:女人
379 威廉·德·庫寧:北大西洋之光
380 馬克·羅斯科
381 抽象表現主義:其他聲音
382大衛·史密斯
383 動態藝術
384 歐普藝術
385 繪畫和繪畫之外: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
386 弗朗西斯·培根
387 20世紀自畫像
388 羅伯特·勞申柏格
389 賈斯培·瓊斯
390 色域繪畫
391 波普繪畫和拼貼
392 波普雕塑
393 安迪·沃霍爾
394 極簡主義
395 唐納德·賈德:《無題》
396 約瑟夫·艾爾伯斯:《向正方形致敬的習作:射線》
397 埃爾斯沃斯·凱利:《紅藍綠》
398 羅伯特·萊曼
399 艾格尼絲·馬丁:《群島》
400 賽·托姆布雷:《無題》
401 過程藝術
402 大地藝術
403 觀念藝術
404 勞倫斯·韋納
405 戈登·瑪塔-克拉克:《圓錐形橫斷》
406 約翰·巴爾代薩里
407 蘇菲·卡爾:《飯店》
408 貧窮藝術
409 約瑟夫·博伊斯
410 身體與行為藝術
411 展覽:20世紀英國雕塑
412 愛德華多·奇利達:《風的梳子》
413 理查德·塞拉:《紡》
414 安迪·高茲沃斯:《風暴王墻》
415 工作室陶藝
416 倫敦的繪畫
417 大衛·霍克尼
418 敘事畫
419 盧西安·弗洛伊德:《大內景W11(仿華托)》
420 身份藝術:女性主義
421 身份藝術:后殖民世界中的種族
422 新表現主義
423 安塞爾姆·基弗:《致無名畫家》
424 西格瑪·波爾克
425 見證
426 系統性記錄
427 形式、框架和潤飾
428 辛迪·舍曼
429 杰夫·沃爾
430 格哈德·里希特
431 相機時代的繪畫
432 布萊斯·馬登
433 羅伯特·曼戈爾德:《弧形平面/圖6》
434 當代抽象
435 影像藝術
436 雕塑人體
437 杰夫·昆斯
438 路易絲·布爾喬亞:《蜘蛛》
439 雕塑、空間和地點
440 丹尼爾·布倫:《雙平臺》
441 安尼施·卡普爾:《云門》
442 材料
443 裝置藝術
444 安東尼·葛姆雷:《別處》
445 達米恩·赫斯特:藝術作為生意
446 當代藝術與流行文化
447 杜尚之后的當代藝術:改造現成品
448 關系藝術:觀眾參與
449 “wen革”以來的中國人物畫
450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天氣項目》
451 理查德·塞拉:《時間問題》
452 賽·托姆布雷:《四季》
重版后記
現代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和教育。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內,常可看到成群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圍坐在展品前學習、討論,將相關課程的課堂移到博物館,直接面對作品,從小感受歷史與文化積淀,沐浴于藝術的熏陶。實體博物館在收藏展示原作方面無可替代,但仍然有很多缺憾,比如,因為時間、地域等因素限制,能親赴博物館參訪的人還是少數;另外,由于大部分藝術品的唯1性,眾多杰出作品分散在全球各個收藏機構,普通觀眾要想遍覽這些人類藝術的精華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有一部內容全面且不受時空限制的紙質“藝術博物館”,把眾多實體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匯聚一書,是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上述缺憾呢·這正是《藝術博物館》的意義所在。
世界藝術通史著作的寫作體例通常是先按時代或地域劃分,再分述各藝術類型。以博物館的方式呈現世界藝術通史則是英國費頓出版社的巧妙匠心。翻開這部大書,如同走進一座博物館。不同展館對應各時代和地域的藝術,其內再細分為一系列展廳,各展廳相對獨立并有機系聯,通過提示(交叉索引)可找到相關展廳的內容。每個展館有挈領該館內容的導言,各展廳有闡述相應歷史的引論,所有展品標注了名稱、年代、作者、材質、尺寸和解讀。這些展品精挑細選,既具代表性也不乏獨特性,經過合理的編排設計,再配以經過專業校色的大尺寸高清圖片,為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細節,營造接近實體博物館的觀看體驗。《藝術博物館》包羅萬象,涉及繪畫、雕塑、建筑和工藝品等各個藝術門類。有這樣一部書放在案頭,足不出戶即可遍覽世界藝術與文化通史。雖然西方藝術占據了較多篇幅,但對非西方藝術也給予了充分關注。行文深入淺出,能夠闡發藝術與其社會和時代背景間的相互關系,適于不同層次和需求的讀者。
《藝術博物館》的策劃及編著者是享譽世界的費頓出版社,該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負盛名的藝術出版機構,尤其以出版高質量視覺藝術圖書著稱。為打造《藝術博物館》,費頓匯聚了世界各地超過100位yi流的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評論家和編輯,歷時13年,從全世界650余家*重要的博物館、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獲取作品授權、拍攝及購買藝術品高清電子圖片,耗費巨資精心編纂。出版后,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好評,被譽為“一本可以從小讀到老的藝術大書”。
2012年,本書中文簡體版首*在大陸出版,隨后臺灣又據此譯文出版了繁體版。因當時的翻譯工期短(六個月)等客觀原因所限,留下了不少問題和缺憾。時隔四年,費頓出版社委托后浪出版公司對本書譯文進行修訂并再版。我們在審讀譯稿后,確實發現中文第壹版的譯文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內容甚到存在較多錯漏,因此決定對譯文進行全面的審校和修訂,并對版式、裝幀以及個別圖片也做了優化處理。
為保證審校質量,我們邀請的審校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藝術史專業背景,否則難以準確把握相關術語、概念和史實;二是中英文水平過硬。其中,張欣、王瀅和吳嘯雷均畢業于北大藝術學院,張欣和王瀅還參加過上一版的翻譯,錢文逸、王儷潔、吳凡和李玉童都有在英美院校藝術史專業留學的履歷。審校者先根據各自的專長領域選擇章節,再按需要調配分工。對上一版譯文偏弱的部分,我們做了重點審校,如展廳85—92,內文幾乎重譯。審校過程中,對存在問題的句子甚到漏譯的整個段落,我們均進行了訂正與補譯。因為多人合譯的原因,上一版還遺留了大量專有名詞不一致的問題,在審校完成后由后浪編輯進行了全面的核查統一。除了對正文部分的審校,還對上一版因時間緊迫而未譯的附錄內容進行了補譯,包括地圖、術語表、展廳目錄和館藏地目錄,方便讀者稽查,進一步提升閱讀體驗。
此次修訂再版,雖做了充分的準備和安排,但由于時間和水平所限,我們的工作難免仍有疏漏,懇請讀者不吝賜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希望這“座”近120萬字、厚近1000頁、容納近3000件作品的紙上藝術博物館為您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字里圖間感受人類文明和藝術創造的燦爛風華。
后浪出版公司藝術編輯部
2017年5月


編輯推薦
1.世界知ming藝術出版機構英國費頓出版社歷時13年打造而成,從世界各地超過650家博物館獲取藝術品授權和圖片,囊括近3000件作品,逾3000幅彩色圖片。
2.費頓出版社組建了超過100位全球專家團,其中既有博物館的zi深策展人,也有知ming院校的藝術學者。專家團負責精選各個文化、流派中*有代表性的藝術品,經過細致地編排設計,建造一個*與*比的理想博物館。
3.組織專業的文字審校團隊,對譯稿進行仔細審校,全面提升翻譯和編校質量,并補譯了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譯的地圖、術語表、展廳目錄和館藏地目錄,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藝術圖景。
4.特4開超大尺寸,所有圖片經過專業調色,國內頂ji印刷廠印制,精準還原作品原貌,圖書本身就堪稱一件藝術品。
媒體推薦
“史wu前例、獨1無2、包羅萬象,來自各地的公共、學術等大博物館的藝術作品共同匯聚,鑄造了這本承載著壯絕視覺體驗的世界藝術作品集。意在啟發、引導、教授,同時也為古典藝術提供了無價的參考,值得高度推薦”
——《圖書館雜志》
“滿足愿望的藝術作品集。3000年的流傳佳作觸目可及,是非常吸引人的”
——《藝術與拍賣》
“如果這本藝術博物館是一個真正的博物館,那么人們就不會需要其他的博物館了。”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
“如果世界上*好的博物館館長舉辦一個世界上*you秀作品藝術作品的展覽,那么他的參展目錄會與《藝術博物館》十分相似。
——《悅游》
“這本書核心的理念是:將一本書構思和設計成一個博物館-它引導讀者踏上追溯從法老王到杰克遜·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以及之后的藝術史旅程”。
——《價值》雜志
“就像在真正的博物館中,當你一度拿起了這本990多頁的書,要小心很容易深陷其中。所以先去做好飯、溜好狗、教育好孩子,然后在夜晚翻開書進入那美輪美奐的藝術世界。
——《城里城外》
“就像世界上的**名圖書館都整齊地排列在咖啡桌上。”
——USA電視網
著者簡介
英國費頓出版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負盛名的藝術出版機構,尤其以出版高質量視覺藝術圖書著稱。現總部位于倫敦,并在紐約、巴黎、柏林、米蘭、馬德里、東京設有分部。
內容簡介
這是一座虛擬的藝術博物館,由英國費頓出版社(Phaidon Press)創建并策展,收藏了人類*為精美的藝術品,且不受實際空間的限制。約3000件繪畫、雕塑、濕壁畫、攝影、掛毯、浮雕飾帶、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木版畫、絲網版畫、陶瓷和手抄本等薈萃一堂,講述世界藝術的歷史。
徜徉于25個展館,在陳列著曠世杰作的452個展廳中度過美好時光。這些藝術品有的婦孺皆知,有的默默無聞,搜羅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你可以駐足于寬敞的走廊,或參觀具體的展覽,從我們的永jiu收藏中選取作品呈現特定的主題和內容。
達·*具=**芬奇的《蒙娜麗莎》、倫勃朗*杰出的自畫像、委拉斯凱茲的《宮娥》、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中國的陶瓷、葛飾北齋的木版畫、秘魯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巖畫、賽·*具=**托姆布雷和布萊斯·*具=**馬登的作品,一一收藏。內容之豐富,別無他處。
展館有彩色編號,墻面文字清晰地解釋了每個展廳所涉及的藝術運動、文化或主題,每件作品附有說明標注。“藝術博物館”恢弘開闊,方便游覽,極富教益,啟迪心智,不啻為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開放,這是世界上第壹個真正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