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媒體評論

目錄
暫無詳細目錄

在線試讀

內容介紹
熹宗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董其昌任南京禮部尚書時王鐸為下屬。王鐸常與董其昌探討書藝,在復古與創新的爭論中,他的態度同董其昌相似,他認為『書學以師古為di yi 義。』『不以規矩,安能方圓。』『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王鐸還批評了當時不遵古法的現象,他說:『近世書家以臆騁,動無法度。如射不掛鵠,琴不按譜。』 王鐸自白:『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稚,易學故也。』(王鐸《瓊蕊廬帖·跋尾》)他反對時人學書追隨時流,沾染『嫩弱俗稚』的弊病,而提倡學『深奧奇變』的古人書,因此,他與黃道周、倪元璐等人針對時弊,倡導取法高古,自己也身體力行地做出表率。他說:『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王鐸《臨閣帖與山水畫合卷·跋尾》,所謂『書未宗晉,終入野道。懷素、高閑、游酢、高宗一派,必又參之篆籀、隸法,正其訛畫,乃可議也。慎之!慎之!』(王鐸《臨郗愔帖·跋》)更提出不僅要宗晉,還要上溯高古,參合篆、隸筆法,強其筋骨,增其樸厚氣息,同時,他又提出:『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可見他主張在學帖的同時還要學古碑,相互融合,其書才能『古』,即達到結構上的『深奧奇變』和點畫用筆的樸厚沉勁。而他『參入篆籀』的結果,不僅在強其線質,即在結構上,亦常將篆書偏旁構造以真、行書的結體法和筆法加以改造,成為真書或行書。我們從其作品中,可體悟到其藝術實踐正是其思想、觀點的證明。 王鐸善于學古,臨帖可達形神俱得,又善于變古,他在創作中隨興變化,二王、顏、柳、米及篆、隸法趣相融相發,無不在其隨心所欲的操縱之中,而決不為古法所拘束。因此,王鐸的個性氣質在書法中得到了充足的發揮。王鐸愛臨二王書,除書法上以二王為正宗的傳統觀念的因素外,還有感情上的偏向。他認為二王是其王氏家族的先人,并引以為自豪,故常在其所臨王書作品上題注『臨吾家逸少帖』。 清代書家梁巘說:『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康有為稱贊王鐸書法『筆鼓宕而勢峻密。』王鐸的書法作品拓展了魏晉書法的形式與內涵,改變了魏晉及董其昌書法妍美、恬淡的風格,其作品充滿了晚明的時代氣息,贏得了世人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