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疑問,《阿特拉斯聳聳肩》是一本好看的小說,全書圍繞企業的生存與競爭、婚姻的忠實與背叛、社會的沖突與妥協,以100多萬字再現了一幅場面恢弘、波瀾壯闊的商業社會畫卷,同業競爭花樣繁多,情感發展水到渠成;但它更是一本成功的小說,自1957年初版以來暢銷千萬冊,如果成功是以數量來衡量的,它當之無愧。
而如果成功是以影響來衡量的話,《阿特拉斯聳聳肩》同樣毫不遜色。眾多硅谷CEO和企業創始人都是它的推崇者。因為,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所塑造的人物以及傳遞的一種足以影響人一生的哲學。多年之后回想,你可能不記得它的事件情節,不記得它的商業手法,但你會記得達格妮、里爾登、弗朗西斯科,還有那句貫穿全書的“誰是約翰?高爾特”,作者的非凡之處在于,她筆下的人物“杰出”到近乎完美,正是這種意志堅定、一往無前的執著與堅守,讓你在閱讀中體會到一種浪漫的*,因為你希望自己也有那樣為理想而戰的篤定與無畏,雖然要直面家族利益、親情牽絆以及不同類者的背叛,但是,你會堅持下去,永不妥協。面對更加紛繁而不確定的社會,這厚厚的三大本書,是獻給那些無畏的心靈的,在這個意義上,這套書,是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去讀的小說, 它在傳遞這樣一種哲學:
財富是人類思想的結晶,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贏得財富值得尊重;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創造者和思考者,需要目標和堅持,哪怕只帶來一點點改變;
文明是逐步將個人解放出來的過程,毀掉的人去屈就庸人是不道德的;
道德的*目的是去獲得幸福,不是去開始,而是去應對;不是去創造,而是去贊美。
所以,人類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為生活的道德準則,以理性為自己*的主宰。
人不應該為他人而活,也不應該要求他人為自己而活。

基本信息
■ 三十五周年再版序言
■ *部 矛盾律
1 主旋律 4
2 鎖鏈 48
3 頂層和底層 80
4 堅定不移的推動者 116
5 德安孔尼亞家族的* 160
6 非商業化 228
7 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292
8 約翰·高爾特鐵路 390
9 神圣與世俗 454
10 威特的火炬 526
■ 第二部 排中律
1 地球之子 4
2 靠關系的貴族 76
3 赤裸裸的勒索 156
4 受害者的認可 226
5 透支的賬戶 290
6 神奇合金 356
7 大腦停轉 420
8 以我們的愛 494
9 無痛無懼無疚的面孔 540
10 美元的符號 580
■ 第三部 同一律
1 亞特蘭蒂斯 4
2 貪婪者的烏托邦 94
3 反貪婪 210
4 厭惡人生 296
5 手足之情 378
6 救贖的協奏 476
7 “我就是約翰·高爾特” 544
8 自我主義者 666
9 發電機 768
10 以我們*崇高的名義 806
■ 附錄 客觀主義的要素

*部 矛盾律
1 主旋律
“誰是約翰·高爾特?”
光線正暗下來,艾迪·威勒斯難以看清流浪漢的面孔。流浪漢簡短地問話,毫無表情。不過,街道盡頭落日的金黃在他的眼中閃爍著,而這雙眼珠嘲弄地盯著艾迪·威勒斯——似乎這問題正是針對他身體里莫名其妙的不安。
“你問這干嗎?”艾迪·威勒斯問,聲音緊張。
流浪漢斜倚著門框,身后錐形的碎玻璃映出天空金黃的色澤。
“為什么這讓你不舒服呢?”他問道。
“沒有。”艾迪·威勒斯反駁著。
他急忙把手伸進口袋。流浪漢攔住他后,向他討要一角錢,接著就喋喋不休起來,似乎是在打發時間,并拖延下一個難題的到來。*近,在街上乞討零錢已經司空見慣,沒有必要聽什么解釋,而且他也不想去聽那個流浪漢絕望的細節。
“買杯咖啡去吧。”他說著,遞給陰影里那張看不見的臉一枚一角硬幣。
“謝謝,先生。”話音返回來,了無興趣。臉向前伸了一下,飽經風霜的黝黑的臉,上面布滿了疲憊的皺紋;一雙眼睛是聰敏的。
艾迪·威勒斯繼續向前走去。他奇怪為什么每天這個時候都能感覺到它——莫名其妙的恐懼。不,他想,不是恐懼,沒什么好害怕的:這只是一種龐大而彌漫開來的憂慮,毫無來由,不知所終。他已經習慣了這感覺,卻無法解釋;可是,那個流浪漢說話時的樣子似乎他知道艾迪能感覺到它,似乎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感覺到它,不僅如此,似乎他還知道原因。
艾迪·威勒斯有意識地約束自己,把肩膀抬平。他想,必須制止這種情況。他是在想象。他是否一直都有這種感覺呢?他三十二歲了,他努力地回想著。不,沒有。但他無法記起這情形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這種感覺突然到來,毫無規律,并且現在比以前來得更頻繁。是黃昏,他想,我討厭黃昏。
云彩和它下面摩天大廈的墻柱慢慢變成黃褐色,像一幅古老的油畫,褪色的名作。一道道長長的塵垢自大廈的尖頂下方蜿蜒垂落,附著在單薄的、被煤灰侵蝕的墻壁上。在高樓上方的一側,有一條約十層樓高的裂縫,狀如靜止的閃電。一個突出的東西劃破了屋頂上的天空,那是半截尖頂,仍在承接著落日的光芒,尖頂的另一半,金葉早已脫落。日光紅而凝靜,像映照出的火光,不是那種熱烈的火焰,而是即將熄滅,阻止已嫌太晚的余燼。
不,艾迪·威勒斯想,眼前的城市并沒有什么令人不安的地方,看起來一如往常。
他繼續走著,提醒自己回辦公室已經遲到了。他并不喜歡回去要干的活兒,但必須得干完。因此他沒有嘗試拖延,而是讓自己加快了腳步。
轉過一個彎。他從兩幢大樓黑沉沉的身影空隙中,看到一幅懸在半空的巨大日歷,像在門縫里看到的一樣。
這是去年紐約市長在一棟大樓頂部豎起來的日歷。這樣,市民們抬頭瞧一眼公共建筑,就可以像區分一天的鐘點一樣知道日期。一個白色的長方塊懸在城市上空,向下面街道的人們傳達著日期。在這個日落夜晚的銹紅光線里,長方塊顯示出:九月二日。
艾迪·威勒斯移開視線。他從未喜歡過那幅日歷的樣子。它以一種難以名狀的方式令他不自在。這種感覺看來融進了他的不安,兩者并無本質區別。
他突然想起有句話——類似摘錄的一句話,表達了日歷看來想要提示的東西,但他記不得了。他邊走邊搜尋著這句話,這便如同懸在心中的一個空白的形狀,既不能填上,也無法丟棄。他回頭望去,白色的長方塊佇立在樓頂,顯示著不可更改的*終結果:九月二日。
艾迪·威勒斯將視線降回到街道,移向一幢褐色石屋臺階前的蔬菜推車上。他看到一堆金*的胡蘿卜和新鮮的綠蔥,看到一方干凈的白窗簾在一扇打開的窗前飄舞;他看到一輛公共汽車熟練地拐過街角。他納悶他為什么感到安定了下來,然后,又為什么感到一種難以言表的愿望,希望這些景物沒有被留在上面那塊開闊而不受保護的空虛中。
當他來到第五大道,他的眼睛一直沒離開過途經的商店櫥窗。他并不需要,也不想買任何東西,但他喜歡看陳列的物品,任何物品,人們制作的、將被人們使用的物品。他喜歡街道繁華的視野。平均每四家店中,只有不到一家倒閉,櫥窗黑暗而空洞。
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突然想起了橡樹,的確是毫不相干。但是,他想起了它,還有他在塔格特莊園度過童年的夏天。他與塔格特家的孩子們度過了童年的大半時光。現在,他成了他們的雇員,正如同他的父親和祖父是他們的父輩的雇員一樣。
那棵大橡樹曾聳立在塔格特莊園一處孤零零的山丘上,俯瞰著哈德遜河。七歲的艾迪·威勒斯喜歡來這里看那棵樹。它屹立在那里已有幾百年了,而他覺得它會一直立在那里。樹根就像手指頭插進泥土一樣抓緊了山丘,他覺得即使是巨人抓住樹冠,也無法把它連根拔起,只能是撼動山丘和整個大地,就像繩索那一頭拴緊的球一樣。在橡樹面前,他覺得安全,它是一個無法被改變和威脅的東西,是他的勇氣的極大象征。
一天晚上,閃電劈中了橡樹。次日早上,艾迪看到了它,倒在地上,被劈成了兩半。他像探望黑洞洞的隧道一樣向樹干中望去。樹的軀干只是個空殼,樹心早就腐朽殆盡,什么也沒留下——只有一層薄薄的灰燼,任由著微風吹散。失去了生命的力量,殘存的軀體無法獨自站立。
幾年后,他聽人說應該保護小孩不受驚嚇,以及有關死亡、疼痛或恐懼的*初體驗。不過,這些從來沒有嚇倒過他。當他安靜地站在那里,向樹干的黑洞中看去時,他感到了震驚。那是一種深深的背叛——更可怕的是,他無法確定究竟是什么遭到了背叛。既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他的信念,他知道,是其他的什么。他肅立在那兒好一陣才回家,自此,他從未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
銹蝕的交通信號燈變換裝置發出尖叫,艾迪·威勒斯在路邊停下腳步,搖了搖頭。他對自己有些惱怒了。今晚想起這棵橡樹完全是莫名其妙,它對他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只是一縷淡淡的感傷——在他體內某個地方,是快速閃過并消失的一滴痛苦,如同玻璃窗上的一點雨滴,流淌出問號的痕跡。
他不想讓童年與任何悲傷發生聯系,他喜歡童年的記憶。他現在所能記住的其中任何一天好像都被凝固而燦爛的陽光淹沒了。他覺得,那其中似乎只有幾縷光束穿透到了他的現在:不是光束,更像是纖細的光線,為他的工作、他孤寂的公寓,以及他默默而小心翼翼的生存帶來片刻的光彩。
他想起了自己十歲時夏季的一天。那天,在林間的空地,他那兩小無猜的玩伴告訴了他長大后他們將要做些什么。那些話聽起來如同日光一般閃亮。他聽著,既欽佩又驚訝。當他被問到想要做什么時,他脫口而出,“只要是對的,”然后補上一句,“你應該去做大事……我是說,我們一起。”“做什么?”她問。他說道:“我不知道,所以我們應該去找。不僅僅是你剛才說的那些,不僅僅是做生意和養活自己,而是像打贏戰爭、從火海里救人或者爬山。”“為什么呢?”她問。他說:“牧師上周日說我們必須一直追求我們所擁有的*好的東西。你覺得那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們必須找出來。”她沒有回答,眼睛望向遠處,望到了鐵軌。
艾迪·威勒斯笑了。二十年前,他曾經說過,“只要是對的”。從此,他一直信守著這句話,而其他的問題已經淡出了他的內心,他一直忙得無暇去問。不過,他始終認為一個人顯然是必須要做正確的事,他一直不明白人們如何能做其他的,他只是知道他們的確這樣做過。對他來說,這依然是簡單而難以理解:簡單在于,做的事就應該是對的,難以理解的就是,一些事并不如此。他想著,拐過街角,來到了塔格特泛陸運輸公司的大廈。
她坐在火車車廂的窗前,向后仰著頭,一條腿伸出去,搭在對面的空座位上。窗框隨著運行的節奏搖動,窗玻璃懸掛在空曠的黑暗之中,不時,點點的燈光如同明亮的條紋劃過車窗。
她的腿被包裹在緊繃的閃亮絲襪里,修長的線條筆直地經過弓起的腳背,停在高跟鞋內的足尖。這種女性的優雅似乎并不屬于充滿灰塵的車廂,與她渾身上下也極不和諧。她穿著一件雖然曾經價格不菲、此刻卻已經松垮走形的駝毛大衣,隨意地包裹著她那瘦削而緊張的身體。衣領豎起,碰到她帽子的斜邊。一襲快要及肩的褐發垂在腦后。她的臉瘦而有棱角,嘴部輪廓分明,富有*感,緊緊地閉著。她的手始終在衣袋里,姿勢僵硬,沒有女人味的溫柔,似乎她討厭固定不動,似乎她對自己的身體,一個女性的身體,毫無意識。
她在坐著聽音樂,這是一個勝利的交響樂。音符洶涌著升高,不僅是在表現上升,它們本身就是上升,它們是向上的本質和形式,把人類的每一個以向上做動力的行為和思想都體現了出來。它是烈日噴薄而出的聲音,沖破黑暗,廣播四方。它有著釋放的自由和目的性的嚴謹,把空間蕩滌得干干凈凈,只留下不受羈絆的努力的快樂。聲音中只有一個微弱的回音,音樂擺脫了它,表達了一旦發現沒有丑惡和痛苦、而且從來就不必有丑惡和痛苦時的那種驚奇。它是一首寬廣無

鐵路企業總裁達格妮為了自己的企業費盡心力,她的兄弟卻時刻要拉她下馬,為了拯救瀕危的公司,她和發明家里爾登聯手,試圖維護正常的商業運轉,但社會資源的日益短缺、具有創造能力的人不斷失蹤,讓他們處處受制。她與平庸的大眾、總想依靠別人的懶人、處心積慮要阻撓他們的敵人正面交鋒……眼睜睜看著夢想化為不可能,她說不清為什么孤獨,*能夠表達出來的是:這不是我所期望的世界。一次偶然的飛機事故,她闖入了另一個亞特蘭蒂斯,看到了那些本以為已經消失的各行各業的創造者,還有一切危機的策劃者——約翰·高爾特,但他們聲稱:絕不回到現實的世界!
當思想者開始罷工,世界*終將走向何方?
《阿特拉斯聳聳肩》是安·蘭德頗負盛名的長篇小說之一,展現了她的客觀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想。它以虛構的美國社會為背景,展現了如果每一行業具有創造力的人都停止工作、消失不見,世界將呈現怎樣的圖景,塑造了意志堅定、為理想而戰的社會精英形象。本書首版于1957年,自出版后一直暢銷不衰。

......

安·蘭德(1905—1982),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曾在彼得格勒大學學習歷史和哲學,1925年前往美國。1934年以來陸續創作了《一月十六日夜》《我們活著的人》《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致新知識分子:安·蘭德的哲學》《浪漫主義宣言》等,成為風靡一時的暢銷書作家,她所創立的客觀主義哲學,受到眾多企業家和青年一代的追捧。BB&T銀行前總裁約翰·埃里森、PayPal創始人彼特·蒂爾、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甲骨文前CEO拉里·埃里森、*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等都宣稱受到了她的思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