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代總匯,后世淵源。
《太平廣記》被譽為“小說家之淵海”,幾乎匯集了六朝到宋初的所有文言小說,是此前文言小說的總匯,唐傳奇名篇《李娃傳》《霍小玉傳》《柳毅傳》《虬髯客傳》《南柯太守傳》均收錄其中。而后代的小說戲曲題材也多淵源于《太平廣記》,例如元雜劇《西廂記》、清傳奇《長生殿》就源于《太平廣記》中的名篇《鶯鶯傳》《長恨傳》。
內容豐富,八卦眾多。
《太平廣記》全書五百卷,內容極其豐富,從神仙僧道到精靈鬼怪,從嘉言懿行到人情百態,從琴棋書畫到醫卜星相,從草木蟲魚到飛禽走獸,各種奇人異事,出人意表;諸多八卦談資,任君采擇。多數篇目篇幅短小,適合茶余飯后,隨時瀏覽閱讀。
分類編纂,查閱方便。
《太平廣記》是一部分類編纂的圖書,全書分為九十二個大類,一百五十多個細目,將題材相同的各種故事匯集在一起,非常方便閱讀和查找資料。
簡體橫排,分段標點。
本次出版的《太平廣記》以中華書局1961年汪紹楹點校本《太平廣記》為底本,改為簡體橫排,加以新式標點,并對較長的篇章做了分段處理,是一個適合廣大讀者閱讀的普及讀本。
紙面精裝,鎖線膠訂。
本次出版的《太平廣記》封面設計簡潔大氣,四冊精裝,裝訂牢固,適合收藏。
363172970

基本信息
《太平廣記》略目
*冊
卷一至卷五五 神仙
卷五六至卷七〇 女仙
卷七一至卷 道術
卷七六至卷八〇 方士
卷八一至卷八六 異人
卷八七至卷九八 異僧
卷九九至卷一〇一 釋證
卷一〇二至一三四 報應
第二冊
卷一三五至卷一四五 征應
卷一四六至卷一六〇 定數
卷一六一至卷一六二 感應
卷一六三 讖應
卷一 名賢諷諫附
卷一六五 廉儉吝嗇附
卷一六六至卷一六八 氣義
卷一六九至卷一七〇 知人
卷一七一至卷一七二 精察
卷一七三至卷一七四 俊辯幼敏附
卷一 幼敏
卷一七六至卷一七七 器量
卷一七八至卷一八四 貢舉
卷一八五至卷一八六 銓選
卷一八七 職官
卷一八八 權幸
卷一至卷一九〇 將帥雜譎智附
卷一九一至卷一九二 驍勇
卷一九三至卷一九六 豪俠
卷一九七 博物
卷一九八至卷二〇〇 文章
卷二〇一 才名好尚附
卷二〇二 儒行憐才高逸
卷二〇三至卷二〇五 樂
卷二〇六至卷二〇九 書
卷二一〇之卷二一四 畫
卷二一五 算術
卷二一六至卷二一七 卜筮
卷二一八至卷二二〇 醫
卷二二一至卷二二四 相
卷二二五至卷二二七 伎巧絕藝附
卷二二八 博戲
卷二二九至卷二三二 器玩
卷二三三 酒酒量、嗜酒附
卷二三四 食能食、菲食附
卷二三五 交友
卷二三六至卷二三七
卷二三八 詭詐
卷二三九之卷二四一 諂佞
卷二四二 謬誤遺忘附
卷二四三 治生貪附
卷二四四 褊急
卷二四五至卷二五二 詼諧
卷二五三至卷二五七 嘲誚
第三冊
卷二五八至卷二六二 嗤鄙
卷二六三至卷二 無賴
卷二六五至卷二六六 輕薄
卷二六七至卷二六九 酷暴
卷二七〇至卷二七三 婦女附妓女
卷二七四 情感
卷二 童仆奴婢附
卷二七六至卷二八二 夢
卷二八三 巫附厭咒
卷二八四至卷二八七 幻術
卷二八八至卷二九〇 妖妄
卷二九一至卷三一五 神*祠附
卷三一六至卷三五五 鬼
卷三五六至卷三五七 夜叉
卷三五八 神魂
卷三五九至卷三六七 妖怪人妖附
卷三六八至卷三七三 精怪
卷三七四 靈異
卷三至卷三八六 再生
第四冊
卷三八七至卷三八八 悟前生
卷三至卷三九〇 冢墓
卷三九一至卷三九二 銘記
卷三九三至卷三九五 雷
卷三九六 雨風、虹附
卷三九七 山溪附
卷三九八 石坡沙附
卷三九九 水井附
卷四〇〇至卷四〇五 寶錢、奇物附
卷四〇六至卷四一七 草木
卷四一八至卷四二五 龍
卷四二六至卷四三三 虎
卷四三四至卷四四六 畜獸
卷四四七至卷四五五 狐
卷四五六至卷四五九 蛇
卷四六〇至卷四六三 禽鳥
卷四至卷四七二 水族
卷四七三至卷四七九 昆蟲
卷四八〇至卷四八三 蠻夷
卷四八四至卷四九二 雜傳記
卷四九三至卷五〇〇 雜錄
363172970

......
363172970

《太平廣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言小說總集,全書五百卷,系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李昉等人奉詔取各種野史、傳記、故事、小說等編集而成,與《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合稱“宋四大書”。
《太平廣記》是按照小說題材的性質分類編纂的,全書共分為九十二個大類,部分類別下再分細目,凡一百五十余細目。各類別卷數不一,少者一卷,多者數十卷。其中卷數較多的依次為神仙五十五卷、鬼四十卷、報應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定數十六卷、女仙十五卷、畜獸十三卷、異僧十二卷、再生十二卷、草木十二卷、征應十一卷、妖怪九卷、狐九卷、水族九卷、雜傳記(收唐人單篇傳奇)九卷、詼諧八卷、龍八卷、虎八卷、雜錄八卷等。由此大略可見《太平廣記》內容多為神仙鬼怪之故事。
《太平廣記》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言小說,被《四庫全書總目》稱為“小說家之淵海也”,如唐傳奇名篇《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長恨歌傳》《柳毅傳》《虬髯客傳》等均收錄其中,宋以后的戲曲小說創作也往往受其影響,如后世名劇《西廂記》《長生殿》即取材于前述的《鶯鶯傳》《長恨傳》,《聊齋志異》等小說也深受其影響,故歷來受到古代小說研究者和愛好者的重視。由于《太平廣記》所征引的古書多已亡佚,其所據又均為宋以前的古本,故在文獻輯佚、校勘、辨偽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此外,《太平廣記》在研究社會生活、民情風俗、文化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此次出版,我們以中華書局1961年出版之汪紹楹點校本《太平廣記》為底本,改為簡體橫排,正文排以宋體大字,小注及出處排以仿宋小字,加以新式標點,還據文意對篇幅較長的篇章做了分段處理。作為面向廣大讀者的普及讀本,為避免繁瑣,本書刪掉了底本的絕大部分校語,同時也吸收了學界一些新近的校勘成果改正了底本的若干訛誤,努力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文字準確、閱讀方便的《太平廣記》讀本。
363172970

晏嬰
齊晏嬰短小,使楚。楚為小門于大門側,乃延晏子。嬰不入,曰:“使狗國,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狗門入。”王曰:“齊無人耶?”對曰:“齊使賢者使賢王,不肖者使不肖王。嬰不肖,故使王耳。”王謂左右曰:“晏嬰辭辯,吾欲傷之。”坐定,縛一人來。王問:“何謂者?”左右曰:“齊人坐盜。”王視嬰曰:“齊人善盜乎?”對曰:“嬰聞橘生于江南,至江北為枳。枝葉相似,其實味且不同。水土異也。今此人生于齊,不解為盜。入楚則為盜,其實不同,水土使之然也。”王笑曰:“寡人反取病焉。”出《啟顏錄》。
薛綜
吳薛綜見蜀使張奉,嘲尚書令闞澤姓名,澤不能答。薛綜下行乃云:“蜀者何也?有犬為獨(獨),無犬為蜀。橫目句身,蟲入其腹。”奉曰:“不當復嘲君吳耶?”綜應聲曰:“無口為天,有口為吳。君臨萬邦,天子之都。”于是眾坐喜笑,而奉無以對也。出《啟顏錄》。
諸葛恪
諸葛恪對南陽韓文晃,誤呼其父字。晃詰之曰:“向人子而字父,子為是禮也?”恪大笑,答曰:“向天穿針而不見者,非不明,意有所在耳。”孫權使太子嘲恪曰:“諸葛元遜食馬矢一石。”恪答曰:“臣得戲君,子得戲父。”答曰:“明太子未敢。”上曰:“可。”恪曰:“乞令太子食雞卵三百枚。”上問恪曰:“人令君食馬矢,君令人食雞卵,何也?”恪答曰:“所出同耳。”吳主大笑。出《啟顏錄》。
費祎
孫權嘗饗蜀使費祎,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祎至,權為輟食,而群下不起。祎嘲云:“鳳凰來翔,麒麟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諸葛恪曰:“愛植梧桐,以待鳳凰。有何燕鳥,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咸稱善。出《啟顏錄》。
王戎妻
晉王戎妻,語戎為卿。戎謂曰:“婦那得卿婿,于禮不順。”答曰:“我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戎笑遂聽。出《啟顏錄》。
鄧艾
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艾艾為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御覽》四引作出《語林》,又四六六引作出《世說》,文同。
楊修
晉楊修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不在。楊修時為君平設。有果楊梅,君平以示修:“此實君家果。”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也。”出《啟顏錄》。
以上選自《太平廣記》卷二四五《詼諧》
363172970

李昉(925-996),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后漢乾祐年間進士及第,后周顯德年間官至翰林學士。入宋,加中書舍人。太祖開寶年間,歷任翰林學士、判吏部銓。太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太平興國八年(983),擢參知政事,拜平章事,端拱元年(988)罷相。淳化二年(991)復相,淳化四年(993)復罷相。次年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去世,謚文正。《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傳,稱其“為文章慕白居易,尤淺近易曉”,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李昉先后主持編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書。
36317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