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評論大師為大眾撰寫,圖文并茂,雅俗共賞。
★獨特的主題,犀利的觀點,新穎獨特,妙趣橫生。
★200張圖片,全彩印刷,燙金精裝。
★英國文化明星一次不走尋常路的美學探險,視覺與思想的雙重暴擊。

基本信息
開篇瑣談 7
*章?完美無缺 17
第二章?丑陋的科學 43
第三章?儀態風度 69
第四章?天堂與地獄 95
第五章?當自然是丑陋的 129
第六章?媚俗 157
第七章?垃圾 199
第八章?美何錯之有 245
第九章?形式追隨感覺 275
第十章?廣告 315
參考文獻 335
致?謝 339
譯后記 343
圖片來源 352

開篇瑣談
我為什么要寫這本《審丑》?以下是一個原因。根據我所能記得的,從年幼的時候開始,我就對事物的外形樣貌很關注,不可救藥地癡迷,不管那是一只裝番茄醬的瓶子或是一座神廟,是一個女人或是一輛車。業余的或貨真價實的專業的弗洛伊德信徒,他們大概要把這種幾近走火入魔地對形狀和樣貌表象的強迫性偏執歸結成為源于我童年時代的什么重大創痛,而且這一不堪回首的不幸傷害還*好別提,要壓抑在我深深的心海里。或者,更不留情面、更刻薄一點說,我的這個毛病或許只是出于對膚淺表征和淺薄外在因素的癖嗜迷戀,粗俗而又露骨,就相當于一個好色縱欲的花花公子筆下的愛情。況且,導演佩德羅?阿爾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還曾說過:“如果你的作品不是自傳性的,那就是剽竊。”
但我希望我要說的會比什么“風流客獵艷傳奇”之類的更有趣一些。我強烈地關注外形表象,而且我總是想理解它們。“毒舌”P.J.奧羅克(P. J. O'Rourke)(美國政論作家,以諷刺挖苦聞名。譯者注)漂亮利落地羞辱過像我這類人,比如說,這類人會無事生非,去思慮汽車意味著什么。奧羅克說道:“汽車意味著你不用走路回家。”對于伏爾泰的那句玩笑話“與其失去一個絕妙的詞句,不如失去一個好友”,我認為奧羅克和我一樣大概是會認同的,但至于審丑這個主題,不是幾句機智的俏皮話就能打發得了的。美與丑,這一對矛盾的組合是人們的心智中*令人困惑的概念之一。真的有“丑”這種東西嗎?按照老生常談的看法,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有。
跟這個同樣俗套的另一個理念就是,丑必然就是惡。但我在這里要舉一個荒謬的或者*的例子,如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他覺得美才是無法忍受的:“美把我們驅向絕望,讓我們看到其驚鴻一瞥的永恒,我們為此就要一輩子去苦苦追尋。”
那么,美是無法企及的,而丑則是不可避免的?或許,美所激發的是形而上的思辨,而丑只是讓我們感到惱火和郁悶。“美”并不總是令人滿足的。無瑕的完美也可能乏味無聊,而且有時候還是令人煩惱不安的。在由機器仿生人和電腦生成的影像所構建的世界中,有一種叫作“詭異谷”(uncanny valley)的現象,就解釋了當機器人跟人類的樣貌非常接近時,以及電腦生成的人物變得越來越逼真可信時,為什么就會帶來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息——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這些仿生體過于完美,脫離了人性。
的例子還有2001年的電影《*終幻想: 靈魂深處》(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這是有史以來*部CGI(純電腦生成影像)影片,沒有真人演員出演,全都是用人造影像合成,其中的人物角色幾乎無一例外地完美,但完美得令人不安。結果,這部影片受到了評論界的狂轟濫炸。吃一塹,長一智,現在的3D動畫師學會了將不完美因素融入設計,創作出的人物因此更真實,有缺陷也有優點,所以也更討人喜歡。
我們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丑并非美的對立面,而是美的一個方面。柏拉圖描述過一種讓他蠱惑著迷的場景,那就是劊子手站在平臺上,腳下是一堆被處決者的尸體。這種癖好固然令人反胃,但類似地,看到事故或殘暴血腥的場面時,我們的目光也會難以移開。不過,你也不能寫一部關于丑的史話,*起碼不能寫那種學術意義上的。那樣的書根本就不存在:正因為其挑釁性的本原特質,丑通常是寫作者們回避的主題。或許,他們回避這個主題就跟逃避瘟疫一樣。
當然,有些偉大的哲學著作探討過美,如柏拉圖和康德的大作。但我并不打算偽稱自己讀過,更別說理解了。確實,在其死后出版于1970年的一部代表作《美學理論》(?sthetische Theorie)中,的高深莫測的社會批判家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寫了許多關于丑的意義的模糊晦澀的長篇段落。他說:“在丑陋(之物)中,藝術必須去譴責這個世界。”不過,我也不想假裝我已理解了阿多諾的意思。
說到這里,本書就和其他風行的通俗美學論著之間建立起了一點有用的距離:柏拉圖的很多理念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了大眾思維,但我并不認為那些引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781)的人當中,大多數都真的讀過那本書。不可否認,我沒讀過。不過,我也沒有引用過那里面的文字。這么說吧,如果你想讀到一些模棱兩可、玄而又玄的概念,恐怕你就不應該選這本書。
近現代作者挑戰丑這個主題時——卡爾?羅森克朗茲(Karl Rosenkranz)曾這樣做過,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不久前也這樣做過——結果各不相同。羅森克朗茲的《丑陋猙獰之美學》(?sthetik des H??lichen)用德語寫成,出版于1853年,但根據我所知道的,到目前為止,還從未有人不辭勞苦地想把它翻譯成英文。考慮到此人是黑格爾的追隨者,所以對多數人來說,他的作品很可能難度太大,我們也只好望而卻步了。艾柯的《丑的歷史》(Storia della Bruttezza)就通俗易懂得多,并以《論丑》(On Beauty)為書名在2007年出了英文版。一如所有上面印著艾柯名字的出版物——他實際上是這本書的“策劃與監理人”而非作者——丑的故事非常有感召力,讓人浮想聯翩,同時又激發起讀者的共鳴和沉思。不過,書中并沒有任何地方真正地直面對峙我們現在要討論的這個主題。該書固然引人入勝,但其中詳述的內容,卻只是怪誕滑稽、畸變異形和恐怖邪魔之物的大結集。這跟丑并不完全是一碼事。
在相對主義的小池塘中撲騰嬉水,我對這種游戲并無多大興趣,但對丑思考得越多,看得越久,丑這個概念就變得越發詭譎多變、捉摸不定。審美學是關于美的科學,但這是一門不的學科。事實上,如果從實證和可重復的試驗結果以及同行評議的角度來考量,審美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科學。
我希望,各位翻看和閱讀本書時,能夠開始去思索,我們喜歡波波麗花園遠勝于“基錫拿”(Gehenna)(《圣經》中一地名,又稱“欣嫩子谷”,古希伯來人在此虐殺幼童獻祭火神。譯者注)的地獄景象,這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琢磨一下,1954年款的格洛克勒保時捷(Gl?ckler Porsche)顯得很丑陋,甚至丑得令人駭然,那又是因為什么?怎么會這么丑?位于倫敦的國立美術館中,昆丁?馬西斯(Quentin Massys)的《丑公爵夫人》(Ugly Duchess,見本書第76頁)是*受觀眾青睞的畫作之一,誰能來解釋一下原因?如果說審美有什么規則的話,那這些規則肯定是靈活變通的。但有一條法則是不變的:仔細觀察萬物,去思索和探尋其中所包含的意義。然后再回顧和深思一下肯尼斯?泰南(Kenneth Tynan)(英國戲劇評論家,以張揚大膽、離經叛道的風格知名。譯者注)對自己發出的那條簡短的號令:“去挑動怒氣,去用狼牙棒戳打刺殺,去撕扯攻擊,去興風作浪!”

本書是英國文化評論家史蒂芬?貝利探討審美與審丑的圖文作品。什么是“丑”?貝利嫻熟地將數個世紀以來的藝術、設計遺產與文化史精妙編織在一起,探討了丑以及與丑截然對峙的美。他對美丑本質的論述將帶領我們踏上一次發現之旅。丑是否只是膚淺的外在表征,或者某種優美的工程技術精品?什么是“墮落的藝術”?又為何被人們認為是墮落的?山脈為什么是自然的莊嚴崇高的表現,而僅在兩百年前,它們還被當作令人厭憎的事物,要不惜代價來避開?文身與犯罪如果真有關聯的話,那兩者之間又是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會舉辦“世界上*丑犬只”大賽?*后也是的一個問題:如果世間根本沒有丑,那么美又從何而來?貝利以引人入勝,不時詼諧逗趣,又信手拈來的慣常風格,探尋和闡釋了對萬物的審丑。

......

史蒂芬?貝利(Stephen Bayley),英國文化評論家、暢銷書作者、藝術策展人與節目主持人。20世紀80年代早期,他與特倫斯?康倫爵士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合作創辦了英國*個性設計展覽“鍋爐房項目”,后來又擔任倫敦設計博物館首席主管。他同時是多家設計師和建筑師事務所的顧問,為包括可口可樂、福特汽車、大眾汽車、寶馬汽車、*伏特加和哈維?尼克斯百貨在內的諸多品牌提供咨詢服務。作為一名意見鮮明、直言不諱的評論界權威人士,他經常在電視節目中出鏡,還是眾多報刊的固定撰稿人。他曾應邀在全球各地的大學舉辦講座,獲得“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還是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榮譽會員、威爾士大學和利物浦表演藝術學院榮譽研究員。
楊凌峰,翻譯學碩士,任職于廣州某高校,已出版譯著《藝術通史》《審丑》《丑聞藝術博物館》《世界當代藝術》《501位藝術大師》《有生之年一定看的1001幅畫》《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1部邪典電影》《埃及四千年》《埃及紀行》《出軌》《栗樹街》《人人都愛弗蘭琪》《奎妮小姐的石頭大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