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中國石窟寺研究 宿白/著 敦煌、云岡、龍門等中國石窟考古 宿白先生的典范性研究 文物考古書籍三聯書店官方旗艦店DF

原價:¥123.75優惠券:¥5券后價:¥118.75

1481121066

克孜爾、敦煌、云岡、龍門

……宿白對中國石窟寺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扎實的研究,不僅針對窟龕形制、造像風格、開鑿年代、階段特征有客觀、科學的記錄與整理,又將考古事實融合到對相關社會歷史、宗教藝術、文獻知識的說明之中;既是歷史考古學“證經補史”之典范,又是貫通人文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更是大眾走進石窟世界的一把鑰匙。

從云岡開始,宿白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東至遼寧義縣萬佛堂,西至敦煌莫高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中原為響堂山石窟、龍門石窟,江南為南京棲霞寺石窟,西南為大理石鐘山石窟。先生對這些石窟都做過記錄、測繪、攝影和研究。

……宿白先生為中國石窟考古學做了何等認真的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可輕易撼動的學術威力。

——孫機

1481121066

中國石窟寺研究》前言

《中國石窟寺研究》共搜集文章二十三篇。

第一篇《中國石窟寺考古》原是《中國大百科全書

·

考古學》卷的一個條目,現經增補,作為本書一篇概論中國石窟寺的文章,編于卷首。后面的文章大體可分六組:

第一組兩篇。探討我國現存兩處最早的石窟遺跡,即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和以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為中心的涼州石窟。前者著重部分洞窟類型和年代的探討,后者著重特征的分析。

第二組五篇。都是關于

5

世紀后期開始開鑿的武州山石窟,即今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的討論文章。根據40

年代發現的文字資料,我們對云岡石窟的排年分期做了調整,引出了與日本長廣敏雄教授的一番討論。這個討論,現在似乎還沒有完全結束。該組最后的兩篇文章,試圖較全面地研討云岡石窟的歷史問題,是近期撰寫的。

第三組兩篇。一是研討沿襲云岡石窟的河南洛陽地區的北朝石窟,一是研討兩處南朝龕像,即江蘇南京棲霞山千佛巖和浙江新昌剡溪寶相寺龕像。兩處南朝遺跡,都比云岡開鑿的年代為晚,大抵與洛陽龍門北魏窟龕同時。在研討南朝遺跡之末,附帶論述了與南朝龕像頗為類似的兩處北齊龕像。

第四組九篇。主要是研討甘肅敦煌莫高窟現存早期和晚期的部分洞窟。文章的大部分論點,雖然在

50

迄60

年代之初即已大體形成,但較系統探討的文章,也是近期寫出的,即本組的最后兩篇。新寫的《建平公于義續考》內容雖與莫高窟無直接關系,但于義本人是北周時期莫高窟的重要建窟者,故安排于舊稿《東陽王與建平公(二稿)》之后。

第五組兩篇。一篇是研討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首先注意的拉薩藥王山札拉魯浦石窟寺,它是西藏唯一的一處塔廟窟。一篇是研討浙江杭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近年清理出的吳山寶成寺藏傳密教龕像,此處龕像與分布在靈隱寺前飛來峰附近的零散龕像不同,而是原處于佛殿內的一組龕像。

第六組附錄文章二篇。第一篇是已故劉慧達女士探討北朝石窟與禪觀的關系的論著。從

60

年代初這篇文章還未正式發表時,我即一再引用過。該文最早研討了北朝石窟的性質,文章的主要論點曾給之后各地討論北朝石窟作用的研究者較為重要的影響。第二篇是《北朝造型藝術中人物形象的變化》,刊于臺灣出版的《中國古佛雕》一書中。

原是寫《洛陽地區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時考慮到的一條注釋,后因文字較多,抽出另刊。現以該文涉及整個北朝石窟,故附錄于此。附錄三是據拓本和錄文復原《李君莫高窟佛龕碑》的兩張圖紙(碑陽、碑陰各一張)。兩圖原為《合校》制作,但對進一步研討碑文亦有裨益,因錄附篇末。

第二、四兩組文章,撰寫的時間前后都延續了三十年,有的因為便于開展討論,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問題,所以后期的論述頗有與前期文字重復處。

以上六組文章,這次結集重刊大都作了補正,并在每篇之末簡述了補正的情況。補正主要是資料的變動,各篇文章的論點大體照舊。此外,本集在編排中,考慮到讀者的方便,還增補了一幅《中國佛教石窟寺分布圖》,供參考。

光陰荏苒,三十年過去了。包括石窟寺在內的中國佛教考古的整理研究工作,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

50

年代末迄70

年代中斷了一大段。70

年代末開始恢復。有了可以對石窟遺跡進行較全面考察的各種條件時,已進入80

年代。所以,直到80

年代才能真正做些較踏實的工作。回顧上述歷程,我們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從歷史考古學角度,考慮了石窟寺的基本工作方法,也考慮了一些具體石窟的類型及其演變,還考慮了晚期石窟與寺院的聯系。本論集論述到的較重要的問題,有以下幾項:

一、石窟寺考古首先要探討排年、分期和性質,然后才能進一步研討它的社會意義。因此,既要注意窟室形制、布局、分組和各種形象的題材、組合與造型特征,又要注意各種有關的文獻記載和歷史背景的研究。

二、石窟寺考古盡管有它共同的宗教特點,但由于各地區經濟狀況不同,人們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有異,因而,佛教傳播的情況也有差別,所以,石窟寺也和其他考古資料同樣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征。如以古龜茲區域為中心的新疆中部石窟寺為例,它的發生、發展既不同于蔥嶺以西的中亞、南亞,也有別于自敦煌以東的內地,它形象地反映了高度發展的古龜茲文化。

三、

5

世紀前半期,涼州一帶的窟龕造像,大約是自敦煌以東最早形成的重要的佛教遺跡地點。它可能是承襲了魏晉以來洛陽及其以西的佛教傳統,并結合新疆中部南北兩地區的影響而出現的。

四、主要由于拓跋鮮卑上層的提倡,自

5

世紀后半迄6

世紀初,在代魏平城開鑿的武州山石窟,即今云岡石窟,是東方規模最壯偉的石窟群。該窟群雖然受到早于它的涼州的影響,但在窟室形制、組合和形象布局、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并顯現出一系列的新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是與北魏漢化的不斷深入相關聯的,但它直接的借鑒可能是當時平城興建的寺院,而平城寺院可以見出越來越多中原和南方的因素。公元494

年以前,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武州山石窟的創新,很快成了當時北魏境內各地興鑿窟龕仿效的典型。

五、北魏遷洛后二十多年間,平城技藝不斷南徙,因此,洛陽附近出現的石窟大都可視作武州山工程的繼續。

6

世紀20

年代以來,洛陽地區石窟呈現的一些新因素,它的淵源大抵和武州山先此出現的新趨勢情況相似,即可能源于洛都佛寺。而這時的洛都寺院,特別是形象的造型、裝飾,應該更多受到江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洛陽地區的塔廟窟與佛殿窟出現了分地開鑿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此后的東魏、北齊得到了承襲:接近鄴都的鼓山石窟(包括南、北響堂山石窟和水浴寺石窟)皆是塔廟窟,而晉陽西山的崖壁俱鑿佛殿窟。西魏、北周似乎也有這種情況:秦州麥積崖都是佛殿窟,而原州須彌山卻多塔廟窟。

六、敦煌莫高窟雖然鄰近新疆,但就現存早期窟室言,更接近于內地云岡石窟和洛陽地區的北朝石窟。如果再進行具體比較,莫高窟現存最早窟室似乎還不早于云岡第二期早期,而接近于第二期中期階段,這大約和

5

世紀80

年代以來迄6

世紀初期,北魏逐漸鞏固了對敦煌的控制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

七、敦煌的地理環境屬綠洲類型,各種資源并不豐富,但卻當東西交通要沖,那里保存的古代遺跡,特別是輝煌的藝術巨制,主要應轉手自當時東方的某些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事過境遷,曾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古代遺跡早已湮滅或大部無存,而當時或接近當時較完整的臨摹副本尚在人間,此敦煌遺跡之所以至為重要的原因,莫高窟所存大量的并有系統的密教遺跡,應是說明這類問題的一個佳例。

八、兩處南朝龕像表現了它與中原更早一個階段的聯系;也反映了它對北朝晚期龕像的影響。

九、西藏窟龕形制和性質的研討,是近年中國石窟考古工作中新開拓的項目,它的詳細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調查。

13

世紀末葉以來,隨著藏傳密教的東傳,藏式龕像也出現于內地,杭州飛來峰和吳山的遺跡,應是了解薩迦教派所奉尊像的重要實例。

十、

15

世紀以前的藏傳密跡,西藏地區保存甚少,現知保存較多且具系統的地點是莫高、榆林兩窟。兩窟藏傳密跡又直接與所存唐密遺跡相銜接,因而又是探索唐密、藏密關系的極為難得的形象資料。

以上列舉的還只是一些初步看法,現在把這些看法匯集起來,目的是便于國內外同好的審閱,期望得到各方面的批評指正。

《中國石窟寺研究》是列入國家

六五”

社會科學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本書內所收1980

年以降撰寫的文章其調查研究的經費和全書最后的修改、清抄費用都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

宿白

1989

年10

1481121066

宿白先生是中國佛教考古的開創者

權威

《中國石窟寺研究》

這部

正是他在

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

研究。本書一

收錄了

二十三篇

文章

主要

是宿白先生

5

0

年代起

陸續寫就發表的

,內容

包括

克孜爾

敦煌

云岡

龍門等

著名

石窟的造像

形象、

窟龕形制

藝術風格

進行的

比較分析,進而確定

各窟

的開鑿年代

發展變化

階段特征等

,用語

科學謹慎。

宿白先生的

石窟寺研究不僅

長于考古

方法充分

科學利用,更

善于把

考古事實與

文獻材料、

歷史宗教

結合在

一起

,這種

研究方式不僅開創了

歷史考古學的研究道路,

也充分體現出人文性

綜合性。

也正因

如此

中國石窟寺研究

雖然是

石窟寺

主要研究

主體

卻能也

在各個方面滲透

出歷史

、文獻、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識

《中國石窟寺

研究》

1996

年由文物

出版社

出版

,這次

三聯的再版是作為

“宿白集”中的一種推出,旨在向學界整體呈現宿白的學術成就,亦能滿足一般愛好者對于考古知識的需求。

1481121066

宿白(

1922

—2018

,字季庚,遼寧沈陽人。

1944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史學系。

1948

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攻讀研究生肄業,

1952

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和考古系任教。宿白從事考古研究和教學工作逾一甲子,被譽為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又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錄等方面專有所長。自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之初便開始執教并掌管系內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后段考古的整體格局和方法,在專業領域內享有泰斗聲望,

2016

年曾獲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他的代表作如《白沙宋墓》《中國石窟寺研究》《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等所達到的學術高度和創立的學術范式,至今難以超越,是相關專業學者和學生的必讀經典。

1481121066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