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首頁 / 商品詳情

浪花朵朵童書正版 野外鳴蟲圖鑒精裝本 6到12歲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成人通用 昆蟲科普知識百科全書 科普圖畫書 昆蟲百科全書

原價:¥82.8優惠券:¥5券后價:¥77.8

編輯推薦

“庭草驟雨遠去,蟋蟀鳴聲可聞,原來秋已近。”——《萬葉集》

《野外鳴蟲圖鑒》以季節和環境為線索,為讀者介紹日本自古以來一直作為季節風物詩而為大家所熟悉的直翅目昆蟲——蟋蟀與螽斯。全書通過跨頁彩色鉛筆畫、黑白剪影等細致圖像展示蟋蟀與螽斯等直翅目昆蟲的形態特征、發聲原理與生活史,兼具科學認知與藝術審美價值。

本書由在東京大學生命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金弘淵執筆翻譯,由新銳昆蟲科普達人三蝶紀傾情審校。書中另附有作者總結的鳴蟲、生境繪畫教學指南,可以幫助各位自然愛好者精進觀察技能。讓我們一起閱讀本書,從“聆聽”再“見到”更豐富的大自然!

著者簡介

瀨長剛,1952年出生于東京,畢業于東京大學農業園林系,現任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兼職講師,日本直翅目昆蟲學會會員。現居住在神奈川縣橫須賀,也為景觀設計顧問,在觀音崎自然歷史博物館擔任義工。

譯者簡介

金弘淵,浙江大學農學學士,東京大學生命科學碩士,同專業博士課程在讀。愛好觀察昆蟲。

審校:三蝶紀,華東師范大學動物學碩士,科普作者,著有《酷蟲成長記》。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細致的彩色鉛筆畫展示生活在我們周圍的鳴蟲,借助鳴蟲聲還原大自然的多樣聲景。讀者可以通過精簡、清晰的圖鑒認識各類鳴蟲,也可以跟隨跨頁的微縮景觀追尋它們的蹤跡。讓我們開啟自然觀察中的聽覺維度:在聆聽蟲鳴的風雅之中,體察更廣域的大千世界。

目 錄

第壹章 從春天到初夏的草地

操場和廣場

荒地和空地

解說:操場和廣場

解說:荒地和空地

水邊

水田和旱田的周圍

解說:水邊

解說:水田與旱田的周圍

從春天到初夏的草地的鳴蟲圖鑒

第2章 從夏天到秋天的草地

操場和廣場

解說:操場和廣場

荒地和空地(晝)

荒地和空地(夜)

解說:荒地和空地(晝)

解說:荒地和空地(夜)

水田的附近

海邊

解說:水田的附近

解說:海邊

山地

解說:山地

從夏天到秋天的草地的鳴蟲圖鑒

第3章 從夏天到秋天的家的附近

庭院與行道樹

解說:庭院與行道樹

從夏天到秋天的家附近的鳴蟲圖鑒

第4章 從夏天到秋天的森林

樹林的邊緣地帶(晝)

樹林的邊緣地帶(夜)

解說:樹林的邊緣地帶(晝)

解說:樹林的邊緣地帶(夜)

落葉林

照葉林

解說:落葉林

解說:照葉林

山地

解說:山地

從夏天到秋天的森林的鳴蟲圖鑒

第5章 越冬

荒地和空地上的草叢

水邊的草地

解說:荒地和空地上的草叢

解說:水邊的草地

樹林的邊緣地帶

解說:樹林的邊緣地帶

冬天的鳴蟲圖鑒

第6章 特殊的環境

日本柳杉林

竹林

解說:日本柳杉林

解說:竹林

河灘

鐵路沿線

解說:河灘

解說:鐵路沿線

蘆葦蕩

沙灘

解說:蘆葦蕩

解說:沙灘

卵石海灘

溫泉地區

解說:卵石海灘

解說:溫泉地區

特殊環境的鳴蟲圖鑒

第7章 飼養鳴蟲

蟲籠之中

解說:蟲籠之中

參考文獻

出版后記

前 言

為了尋找連在夏末的霧峰山也見不到、聽不到的鳴蟲,我來到了這里。這里周圍是綿延起伏的草地,我一邊走,一邊尋覓著蟲聲。日本藍盆花、毛果一枝黃花、野原薊點點盛開,孔雀蛺蝶翩翩飛舞。這些都喚起了我昔日采蝶的記憶。這里到處都能聽見日本深山伊螽的叫聲,它們也曾出沒在大菩薩山頂和山脊上。

在遠處灌木叢生的草叢里,隱隱約約地傳出斷斷續續的蟲聲——這是日本深山伊螽。不過它們的鳴叫方式有所不同。我小心地靠近,發現是只小個子。它比平時常見的東方螽斯小得多,邊上還有一只雌蟲。

將此時眼前的風景濃縮一下,便成了這本書的封面。此畫以從夏天到秋天,能在的草地環境中能見到的鳴蟲為主,以在山地草叢中棲息的鳴蟲為主題作成。其中描繪了4種鳴蟲,共8只。它們混雜在草叢枝葉中,大概并不太容易被發現。

在各種各樣的昆蟲里,有一類包含了蝗蟲、蟋蟀和螽斯的大家族,它們被稱為直翅目。其中能發出te別響亮與復雜的聲音的蟋蟀和螽斯,自古以來就以“鳴蟲”的身份而為大家所熟知。

我之所以會為鳴蟲的魅力所吸引,是因為11年前參加了一次志愿者活動。當時因觀音崎自然博物館的展出需要,我繪制了幾張鳴蟲的畫。一邊觀察活生生的蟲子,一邊作畫,我就發現它們在行動和姿態上有著其他昆蟲所不具備的趣味和魅力,這多少吸引到了我。

有成年了也僅僅只有6毫米長,卻能發出美妙、響亮叫聲的蟋蟀;也有鳴叫得抑揚頓挫,仿佛能讓你覺得它一定墜入了愛河的蟋蟀;還有會用后腿把自己糞便蹬飛,以及常常為了保持清潔,像是在舔自己的觸角和腿腳一樣認真地整理自己行頭的螽斯。真是百看不厭吶。

想聆聽各種各樣的蟲鳴、想見識更多不認識的鳴蟲,我畫著畫著,這樣的念頭不斷地強烈起來。于是我在調查、采集和飼養昆蟲的同時,開始積攢昆蟲的畫作。

調查和采集工作主要在夜間進行,而夜間的草地和樹林是與白天wan全不同的世界。白天平凡無奇的草地,在滿月的夜里化身為灑滿銀色月光的美麗仙境。在這樣的空間里,此起彼伏的云斑金蟋或長瓣樹蟋此起彼伏的鳴叫聲,能讓你忘卻時間的流逝。在黑暗的森林里,我借助手電的光仔細地在樹干和樹葉上尋找鳴蟲。這讓我聽到了在白天聽不見的、各種各樣的聲音。

在這樣的調查和采集過程中,我遇見了一次神秘鳴叫聲,這是什么聲音呢·在一個分外晴好的秋日傍晚,我留意到一片農家的竹籬笆,從那里傳出了咂嘴一樣的聲音。竹子不僅長得又高又密,竹葉被風吹過的聲音也不絕于耳。根本無法辨別聲音的真面目。我下定決心,向農家解釋清楚原委,請他們允許我繞到籬笆后面探個究@。可惜*終卻一無所獲。我試著去查詢資料,結果顯示在我所居住的三浦半島并沒有這種鳴蟲的記錄,只勉強地在神奈川縣找到了少數幾例記載。雖然我知道它是一種棲息在竹林中,名為瓢草切古猛螽的螽斯,但卻找不到證據。第2年,它雖然依舊在那兒鳴叫,可我仍空手而歸。直到第三年,我終于在農家附近的川竹林里找到了它!就是瓢草切古猛螽,螽斯的一種,頭上有像歌舞伎演員一樣的綠色臉譜。像這樣偶然得以一見的生靈,在且僅在這看似平常卻又不多的某片竹林中繁衍生息。不僅僅在竹林中,蟋蟀和螽斯的同類也會適應并棲息在令你匪夷所思的環境中。此外,它們與蝴蝶和甲蟲還不一樣。絕大多數種類體色近似土地、綠葉或枯葉的顏色,棲息在草叢中、灌木里、石頭下。要是伸手去捉,它們就會一蹬長腿,跳著開溜了。它們巧用“遁走、隱匿、欺詐”的伎倆,讓你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實在是難以被人發現的昆蟲吶。

將那些難以尋覓的昆蟲的生存狀態,連同其周邊的風景一起畫下來,我覺得這應該會很有趣。于是我畫了這些帶有生境的畫,在博物館里舉辦了名為“觀音崎的鳴蟲”的畫展。在作畫的過程中,我將自己帶入畫作中,就好像在草叢或是森林里尋找鳴蟲一樣,作畫的過程也漸漸愉快起來。我會考慮某只鳴蟲棲息地的季節,或是生境所處的白天黑夜,然后將腦海中的這些畫面構圖描繪下來。自那之后過了10年,我完成了種種鳴蟲與棲息地的畫作。

本書包括了鳴蟲與其棲息地的27幅畫,介紹了自其中登場的普通鳴蟲,以及分布在局部地區的稀有品種。在以我所居住的關東地區為中心的廣闊地域里,本書以圖鑒的形式網羅了97種被觀察到的鳴蟲。

從沖繩島到北海道,日本南北走向細長。這里有著各種各樣的風土氣候和環境,也棲息著各種各樣的生物。而這本書所描繪的鳴蟲和其棲息環境,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其中包括沖繩的照葉林、紅樹林,北海道的海岸草地等,還有各種各樣的棲息地與只生活在那里的鳴蟲種類。在這之后,我想我還會像現在這樣踏上探覓鳴蟲的道路,將那些棲息地一一描繪下來。

在欣賞插畫的同時,請細細品味那種對捕蟲充滿期待的緊張感和愉快的心情,以及搜尋畫中鳴蟲的快樂。愿本書能成為你開始聆聽鳴蟲之聲的契機,幫助你領略鳴蟲的趣味所在,帶領你感受大自然精妙絕倫的多樣性。

2010年8月 瀨長剛

后 記

出版后記

18年前,本書的作者瀨長剛先生,在參加完觀音崎自然博物館的志愿者活動后,深深地為鳴蟲所吸引。慢慢地,他一邊跟著行走的耳朵去探尋荒野生趣,一邊執起畫筆,用生動的筆觸記錄下在野外遇到的音樂精靈。他心懷聆聽更多樣蟲鳴的渴望,同時也想將自己探覓蟲蹤的種種野趣分享給更多的人,于是便有了這本書。

本書以季節輪轉順序排列各章,每章以鳴蟲可能出現的生境地點組織成文:從遠離人煙的海邊、山地,到比鄰人類而居的操場、庭院,鳴蟲的分布、遷移,乃到微小的生活習性,都與人類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反過來,人類介入自然也一直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重要環境議題。

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在美國多山地帶的角落中聆聽到大自然真實的寂靜之聲。沒有人為噪音的干擾,毫無繁碌的嘈雜滲入,戈登·漢普頓在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霍河雨林中,用一小塊卵石標記出一平方英寸的土地,并立誓要捍衛這一方小天地中的自然之聲。本書同樣著眼于聲景(soundscape):以直翅目昆蟲的多樣鳴叫為主角,用豐富的擬聲詞盡可能還原鳴蟲的真實鳴叫頻率。作者通過詳實的客觀記錄,力圖帶領讀者通過聲音辨識各種鳴蟲的生息狀態、行為模式。正如北美洲有人可以通過窗外樹蟋蟀的鳴叫判斷外界氣溫(因為蟋蟀的鳴叫頻率與氣溫緊密相關),作者通過曉暢的語言與精湛的畫筆,為我們搭建起一個更廣闊的自然場域:通過妙趣橫生的視覺觀察——因為很多鳴蟲都躲藏在草葉之中、有待讀者細心發現,以及借助一定想象就能聆聽到的鳴蟲多重奏,讀者朋友可以通過多層感官認知自己所處的生態空間。

自然觀察的逐步深入會引導觀察者以整體視角關注環境,作者本人便是ji佳的例子:昆蟲憑借敏感的生存智慧,在草坪修剪的高峰期來臨之前,就遷移到安全的地方產卵;外來的梨片蟋叫聲嘹亮,并通過大量繁殖占據路旁的行道樹,進而導致越來越難聽到本地鳴蟲的叫聲;更有意思的是短翅灶蟋,它們隨貿易航船而來,偏好溫暖的生境,在土灶臺逐漸淡出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后,*終在溫泉地區輸送熱水的管道附近找到了新的宜居地。

閱讀本書,讀者朋友可以通過聽覺感官體察之前不曾注意到的自然生息。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自二疊紀起就開始用聲音交流的直翅目昆蟲,發現更多與自己共享同一生境的物種,重新重視人類與一方土地的聯結。希望讀者朋友可以通過閱讀本身,從“聆聽”再“見到”更豐富的大自然。

服務熱線: 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務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7年9月

基本信息

著 者:[日]瀨長剛

譯 者:金弘淵

審 校:三蝶紀 字 數:181千

書 號:978-7-5142-1875-6 頁 數:184

出 版:文化發展出版社 印 張:11.5

尺 寸:234毫米×276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8年1月第壹版 裝 幀:精裝

印 次:2018年1月第壹次印刷 定 價:138.00元

正文語種:中文 出版者國別: 日本

正文用紙:157g唯藝紙 中圖分類號:Q969.26-64

漢語詞表主題詞:科普

<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sup id="2ua4q"></sup>
<center id="2ua4q"><wbr id="2ua4q"></wbr></center><center id="2ua4q"></center>
<center id="2ua4q"><div id="2ua4q"></div></center>
<center id="2ua4q"></center>
<optgroup id="2ua4q"><wbr id="2ua4q"></wbr></optgroup>
黄色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