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 者:[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朱迪絲·格蒂斯(Judith Getis)、杰爾姆·D.費爾曼(Jerome D. Fellmann)
責 編:張晨晨 趙曉莉 張鵬 聞靜
譯 者:黃潤華 韓慕康 孫穎 字 數:974千
書 號:978-7-5596-0509-2 頁 數:632
出 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印 張:39.5
尺 寸:190毫米×260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8年7月第壹版 裝 幀:平裝
印 次:2018年7月第壹次印刷 定 價:110.00元
正文語種:中文 出版者國別: 美國
正文用紙:75g膠版紙 重要級別:A
漢語詞表主題詞: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K90

編輯推薦
地理學素養是人類思維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理學研究的核心是人地關系,旨在探索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空間規律。借助地理學,我們得以洞悉并適應環境的變化,認識并響應文化、經濟、人口與城市的空間重組,觀察并可視化變幻莫測的世界,建立
完整的人地思想體系。
發現地理,讀懂生活中應知曉的地理學常識:
透過地理視角,理解區域之間的差異與變化。
培育人地素養,推開個人與世界的聯結之門。
跨越空間界線,運用地理知識深度拓展生活。
經典之作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杰出學者獎獲得者領銜編著。
全面覆蓋
依照學科體系的脈絡進行編排,系統介紹山海變遷、氣候演化、全球資源、多樣文化、經濟形勢、城市規劃、區域傳統及人與自然等精彩內容。
精美插圖
450余幅圖片,收錄詳實數據、跨時代攝影照片、代表性理論模型,輔以深入淺出的專業解讀。
權wei翻譯
北京大學教授傾力合譯,悉心勘校,*領讀者窺探地理學的奧秘,從大千世界細入生活百態。
媒體推薦
百道好書榜 2017年榜·新知類 T*100
新浪好書榜 2017年榜·生活藝術新知類
豆瓣讀書 2017上半年50本熱門高分圖書·非虛構類
豆瓣讀書 2017年度讀書榜單·*受關注圖書
不止讀書 2017年度新書推薦100本
2017鳳凰讀書計劃
《第壹財經·閱讀周刊》 2017年4月一周薦書
名人推薦
《地理學與生活》te別突出了地理學與人們生活的相關性,這恰好體現了人地關系研究是地理學的核心內涵。
——鄭度院士,中國**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前所長,中國地理學會前理事長
地理知識是當代人bi備的一種重要競爭能力,然而地理學浩如煙海,如何簡捷地得其要領呢·《地理學與生活》為此打開了一扇“芝麻之門”。
——蔡運龍教授,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資源與環境地理系前主任
地理學是研究世界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學科,只有對這兩種環境有所了解,世界上的人們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共享幸福。《地理學與生活》既是一本you秀教科書,也是一本you秀的科普著作,值得一讀。
——王恩涌教授,北京大學地理系前主任

著者簡介
著者:(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美)朱迪絲·格蒂斯(Judith Getis)(美)杰爾姆·D. 費爾曼(Jerome D. Fellmann)
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與人合著多本地理學教科書和兩本地圖模式分析專著。任《地理分析雜志》(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
)聯合主編和《地理分析》(
Geographical Analysis
)與《區域科學論文集》(
Papersin Regional Science
)編委多年,圣迭戈州立大學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長。2002年,榮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杰出學者獎。
朱迪絲·格蒂斯(Judith Getis),獲密歇根大學學士、碩士學位。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美國中學地理學計劃的發起者。
杰爾姆·D. 費爾曼(Jerome D. Fellmann),獲芝加哥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除了在韋恩州立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任客座教授外,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職。教學與科研興趣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領域,te別是城市與經濟地理,以及地理文獻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譯者簡介
譯者:黃潤華 韓慕康 孫穎
黃潤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土壤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環境科學教學和研究。參與的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與國家自然科學獎。主要譯著有《重新發現地理學》《當代地理學要義——概念、思維與方法》和《美國環境科學百科全書》等。
韓慕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和地震地質方面的研究。參編專著和辭書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2項。
孫穎,199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獲得人文地理學碩士學位。現就職于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城市科學系,任講師。曾參與翻譯《當代地理學要義——概念、思維與方法》等著作。

內容簡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起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
《地理學與生活》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全書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第四篇,通過相互參照的方式對前三種傳統和主題進行綜合。
相對于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te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并涉及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可讀性強,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前 言 20
第壹章 緒 論 3
1.1 地理學是什么· 4
1.2 學科的發展 5
地理學的分支 7
地理學的重要性 7
1.3 地理學的若干核心概念 9
位置、方向與距離 10
位 置 10
方 向 11
距 離 11
大小與尺度 12
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 12
地方屬性永在變化 13
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15
地方的相似性與地理區域 16
空間分布 17
區域的類型 17
1.4 地理學的論題與標準 20
1.5 本書的結構 22
第2章 地 圖 29
2.1 地理學的工具:地圖 30
2.2 在球體上定點 31
網格系統 31
全球定位系統 33
2.3 地圖投影 35
面 積 36
形 狀 36
距 離 37
方 向 38
2.4 比例尺 39
2.5 地圖的類型 40
地形圖和地形表示法 41
專題地圖與數據表示法 44
點狀符號 45
面狀符號 46
線狀符號 47
障眼法 47
2.6 遙 感 50
航空攝影 51
非攝影成像 51
傳感器的類型 52
衛星影像 54
2.7 地理信息系統 56
地理數據庫 57
GIS 的應用 57
第壹篇 地球科學傳統
第3章 自然地理學:地貌 65
3.1 地球物質 66
火成巖 67
沉積巖 67
變質巖 68
3.2 地質年代 68
3.3 大陸運動 69
3.4 構造力 71
地殼運動 71
廣泛撓曲作用 73
褶皺作用 73
斷層作用 73
火山作用 80
3.5 均夷作用 82
風化作用 83
機械風化作用 83
化學風化作用 83
塊體運動 83
侵蝕營力與堆積作用 84
流 水 84
河流景觀 86
地下水 88
冰 川 88
波浪,洋流與海岸地貌 92
風 94
3.6 地貌區 96
第4章 自然地理學: 天氣與氣候 101
4.1 大氣溫度 102
地軸傾斜 103
反射與逆輻射 104
直減率 107
4.2 氣壓與風 107
氣壓梯度力 109
對流系統 109
陸風與海風 109
山風和谷風 110
科里奧利效應 110
摩擦效應 111
全球大氣環流模式 111
4.3 洋 流 113
4.4 大氣層中的水分 114
降水的類型 117
風 暴 120
4.5 氣候、土壤與植被 123
4.6 氣候區 131
4.7 氣候變化 142
第5章 自然資源地理 151
5.1 資源術語 152
5.2 能源資源與工業化 154
5.3 非zai生能源 156
5.4 可zai生能源 168
5.5 土地資源 181
5.6 資源管理 195
第2篇 文化-環境傳統
第6章 人口地理學 203
6.1 人口增長 204
6.2 關于人口的一些定義 206
6.3 人口轉型 222
6.4 人口方程 227
6.5 世界人口分布 230
6.6 人口密度 232
6.7 人口數據與人口預測 237
6.8 人口控制 238
6.9 人口前景 241
第7章 文化地理學 247
7.1 文化的組成 248
7.2 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251
7.3 文化的子系統 252
7.4 文化變遷 260
7.5 文化多樣性 268
7.6 語 言 269
7.7 宗 教 282
7.8 族 群 296
7.9 性別與文化 297
7.10 多樣性的其他方面 302
第8章 空間相互作用 307
8.1 空間相互作用的定義 308
8.2 距離與空間相互作用 308
8.3 相互作用的障礙 309
8.4 空間相互作用與新發明 309
8.5 個人活動空間 311
8.6 擴散與新發明 315
8.7 空間相互作用與技術 318
8.8 遷 移 322
8.9 全球化 336
第9章 政治地理學 345
9.1 國家政治制度 347
9.2 國家間合作 375
9.3 地方性與地區性政治組織 383
第三篇 區位傳統
第壹0章 經濟地理學 395
10.1 經濟活動和經濟體的分類 396
10.2 初級活動:農業 401
10.3 其他初級活動 421
10.4 初級產品貿易 426
10.5 第2產業活動:制造業 429
10.6 第三產業和超第三產業 444
10.7 世界貿易中的服務業 448
第壹1章 城市地理學 455
11.1 城市化的世界 457
11.2 城市的起源及演變 457
11.3 經濟基礎 462
11.4 城市職能 463
11.5 城市體系 467
11.6 城市的內部 470
11.7 世界城市的多樣性 489
第壹2章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503
12.1 生態系統 504
12.2 對水的影響 506
12.3 對空氣和氣候的影響 516
12.4 對地貌的影響 524
12.5 對動植物的影響 527
12.6 固體廢物處理 534
第四篇 區域分析傳統
第壹3章 區域概念 549
13.1 區域的性質 549
13.2 本章結構 552
13.3 地球科學傳統中的區域 553
13.4 文化-環境傳統中的區域 558
13.5 區位傳統中的區域 565
出版后記 609



1.1
地理學是什么·
許多人從“地理學”一詞只是聯想到事物位處何處。例如,緬甸和烏拉圭等國家、廷巴克圖(現名通布圖)或阿拉木圖等城市,或者石油或鐵礦等自然資源,它們都位處何方·有些人以自己知道哪些河流*長,哪些山脈*高,哪些荒漠*大而自鳴得意。這些關于世界的實際知識是有價值的,它可以讓我們把當前的事件放在應有的空間位置。當我們聽說土耳其的一次地震,或者在某處的一次襲擊時,我們到少能夠想象它們發生在什么地方。然而,知道它們為什么發生在那里則重要得多。
地理學要遠比地名和位置豐富得多。地理學是研究空間變化的學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事物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是如何不同和為何不同的學科。更進一步說,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學科。正如知道了人體各個器官的名稱和位置,并不能使一個人會做心臟外科手術一樣,知道事物的位置,只是走向了解事物為什么會在那里,以及是哪些事件和過程決定或改變了它們分布的第壹步。為什么地震通常發生在土耳其,而不是發生在俄羅斯·為什么山地在美國東部是渾圓的,而在美國西部是高峻而崎嶇的·為什么講法語的人在加拿大集中在魁北克省,而不是加拿大其他地區·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地理學家集中注意力于人類的相互作用和社會群體彼此之間,以及它們同環境-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尋求了解自然與文化的空間格局“怎樣”和“為什么”隨著時間而變化,并且持續發生變化。因為地理學家既研究自然環境,也研究人類對這種環境的利用。地理學家對于影響一個地方的各種力量,以及這些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敏感的。例如,為了解釋巴西人為什么每年燃燒大片熱帶雨林,地理學家們利用了以下方面的知識:亞馬孫河流域的氣候與土壤,人口壓力,失地現象,巴西農村對更多農業區的需要,國家外債狀況,中緯度地區市場對于木材、牛肉和大豆的需要,以及巴西經濟發展的目標。為了了解焚燒森林的環境后果,在其他方面還需要了解以下的知識:地球上氧和碳的平衡,焚燒對于溫室效應的貢獻率,酸雨,臭氧層損耗,以及砍伐森林、土壤侵蝕和洪水之間的相互關系。
由此可見,地理學是研究空間和空間所容納事物的學科。我們在思考和反映一個地方時所持的立場,不僅是它位于哪里,更為重要的是了解那里有什么,或者我們認為那里有什么。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區域,往往使我們聯想起那里的自然特征,或者那里的人們在干什么,這通常表明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聯想起那些自然事物和活動是怎樣相互關聯的。例如,提起孟加拉國,就會聯想到“農耕”和“洪水”,或者提到科羅拉多州,就會聯想到“山地”和“滑雪”。也就是說,一個區域所包含的事物,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而地理學始終涉及對二者的探討(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