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全集精繪》用近700幅彩色插圖復原再現了《山海經》時代華夏大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其中包括追溯遠古文明的《帝禹山河圖》及20幅山海經藝術地理方位復原圖、多幅遠古部落景觀圖等。作者對《山海經》全文進行了精辟的解讀,是歷史上第一次對《五藏山經》26條山脈447座山的地理方位進行全面文獻考證。 《山海經全集精繪》每部分內容由原文、譯文、講解及圖畫構成,更易了解及學習《山海經》。

王紅旗,中國資深職業學者、博學專家,擁有知識雜交優勢,擅長創新型思維,曾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全面考證山海經地理方位并與孫曉琴女士創意繪制42平方米巨畫《帝禹山河圖》;撰寫完成書稿60余部,已在海內外出版著作40余部。
孫曉琴,職業畫家,曾專修工筆國畫、裝潢美術,繪畫題材和技法獨辟蹊徑自成一派。代表作有再現4200年前華夏景觀42平方米的歷史性巨畫《帝禹山河圖》,丙烯畫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組畫數十幅、國畫山海經108神,山海經插圖600余幅,《遠古神話傳說圖集》插圖200余幅,《屈原楚辭大全圖解》插圖近百幅,《全本繪圖老子道德經》插圖百余幅。

精耕《山海經》30多年,繪制歷史巨制《帝禹山河圖》及多幅藝術復原圖及部落景觀圖,將上古時期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展現于今人面前,從信息學及歷史學等多個角度解讀,*一無二!

第一篇 南山經
南次一經 鵲山:招搖山—堂庭山—猿翼山—
杻陽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
尾山
南次二經 柜山—長右山—堯光山—羽山—
瞿父山—句馀山—浮玉山—成山—會稽
山—夷山—仆勾山—咸陰山—洵山—虖勺
山—區吳山—鹿吳 山—漆吳山
南次三經 天虞山—禱過山—丹穴山—發
爽山—旄山—非山—陽夾山—灌湘山—雞
山—令丘山—侖者山—禺槁山—南禺山
第二篇 西山經
西次一經 華山:錢來山—松果山—太華山—小華山—符禺
山—石脆山—英山—竹山—浮山—羭次山—時山—南山—大
時山—嶓冢山—天帝山—皋涂山—黃山—翠山— 山
西次二經 鈐山—泰冒山—數歷山—高山—女床山—龍首
山—鹿臺山—鳥危山—小次山—大次山—薰吳山—厎陽山—
眾獸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萊山
西次三經 崇吾山—長沙山—不周山—峚山—鐘山—泰器
山—槐江山—昆侖丘—樂游山—蠃母山—玉山—軒轅丘—積
石山—長留山—章莪山—陰山—符愓山—三危山— 山—天
山—泑 山—翼望山
西次四經 陰山—勞山—罷父山—申山—鳥山—上申山—諸
次山—號山—盂山—白於山—申首山—涇谷山—剛山—剛
山尾—英鞮山—中曲山—邽山—鳥鼠同穴山—崦嵫山
第三篇 北山經
北次一經 單狐山—求如山—帶山—譙明山—涿光山—
虢山—虢山尾—丹熏山—石者山—邊春山—蔓聯山—單
張山—灌題山—潘侯山—小咸山—大咸山—敦薨山—少
咸山—獄法山—北岳山—渾夕山—北單山—羆差山—北
鮮山—隄山
北次二經 管涔山—少陽山—縣雍山—狐岐山—白沙
山—爾是山—狂山—諸馀山—敦頭山—鉤吾山—北囂
山—梁渠山—姑灌山—湖灌山—洹山—敦題山
北次三經 太行山:歸山—龍侯山—馬成山—咸山—天
池山—陽山—賁聞山—王屋山—教山—景山—孟門山—
平山—京山—蟲尾山—彭山—小侯山—泰頭山—軒轅
山—謁戾山—沮洳山—神囷山—發鳩山—少山—錫山—
景山—題首山—繡山—松山—敦與山—柘山—維龍山—
白馬山—空桑山—泰戲山—石山—童戎山—高是山—陸
山—沂山—燕山—饒山—乾山—倫山—碣石山—雁門
山—帝都山— 于毋逢山
第四篇 東山經
東次一經 樕山—藟山—栒狀山—勃齊山—番條
山—姑兒山—高氏山—岳山—豺山—獨山—泰山—
竹山
東次二經 空桑山—曹夕山—嶧皋山—葛山尾—葛山
首—馀峨山—杜父山—耿山—盧其山—姑射山—北
姑射山—南姑射山—碧山—緱氏山—姑逢山—鳧麗
山— 山
東次三經 尸胡山—岐山—諸鉤山—中父山—胡射
山—孟子山—跂踵山—踇隅山—無皋山
東次四經 北號山—旄山—東始山—女烝山—欽山—子
桐山—剡山—太山
第五篇中山經
中次一經 薄山:甘棗山—歷兒山—渠豬山—蔥聾山—涹
山—脫扈山—金星山—泰威山—橿谷山—吳林山—牛首
山—霍山—合谷山—陰山—鼓鐙山
中次二經 濟山: 諸山—發視山—豪山—鮮山—陽山—昆
吾山—葌山—獨蘇山—蔓渠山
中次三經 山:敖岸山—青要山— 山—宜蘇山—和山
中次四經 厘山:鹿蹄山—扶豬山—厘山—箕尾山—柄
山—白邊山—熊耳山—牡山— 舉山—玄扈山
中次五經 薄山:茍床山—首山—縣山—蔥聾山—條谷
山—超山—成侯山—朝歌山—槐山—歷山—尸山—良馀
山—蠱尾山—升山—陽虛山
中次六經 縞羝山:平逢山—縞羝山—廆山—瞻諸山—婁
涿山—白石山—榖山—密山—長石山—傅山—橐山—常烝
山—夸父山—陽華山
中次七經 苦山:休與山—鼓鐘山—姑媱山—苦山—堵
山—放皋山—大苦山—半石山—少室山—泰室山—講山—
嬰梁山—浮戲山—少陘山—太山—末山—役山—敏山—大
山
中次八經 荊山:景山—荊山—驕山—女幾山—宜諸山—綸山—陸
山—光山—岐山—銅山—美山—大堯山—靈山—龍山—衡山—石
山—若 山—彘山—玉山— 山—仁舉山—師每山—琴鼓山
中次九經 岷山:女幾山—岷山—崍山—崌山—高梁山—蛇山—鬲
山—隅陽山—岐山—勾檷山—風雨山—玉山—熊山— 山—葛山—
賈超山
中次十經 首陽山—虎尾山—繁繢山—勇石山—復州山—楮山—又
原山—涿山—丙山
中次十一經 荊山:翼望山—朝歌山—帝囷山—視山—前山—豐山—
兔床山—皮山—瑤碧山—支離山—秩山—堇理山—依轱山—即谷
山—雞山—高前山—游戲山—從山—嬰山—畢山—樂馬山—葴
山—嬰山—虎首山—嬰侯山—大孰山—卑山—倚帝山—鯢山—雅
山—宣山—衡山—豐山—嫗山—鮮山—章山—大支山—區吳山—聲
匈山—大山—踵臼山—歷石山—求山—丑陽山—奧山—服山—杳
山—幾山
中次十二經 洞庭山:篇遇山—云山—龜山—丙山—風伯山—夫夫
山—洞庭山—暴山—即公山—堯山—江浮山—真陵山—陽帝山—柴
桑山—榮余山
第六篇 海外南經
結匈國—南山—比翼鳥—羽民國—二八神—
畢方鳥— 頭國—厭火國—三株樹—三苗國—
臷國—貫匈國—交脛國—不死民—岐舌國—
昆侖虛—羿與鑿齒戰—三首國—周饒國—長
臂國—狄山(帝堯與帝嚳葬所)—南方祝融
第七篇 海外西經
滅蒙鳥—大運山—夏后啟—三身國—一臂
國—奇肱國—常羊山(刑天與帝爭神)—女祭、
女戚— 鳥、鳥—丈夫國—女丑尸—巫咸
國—并封—女子國—軒轅國—窮山—諸夭之
野—龍魚陵居—白民國—肅慎國—長股國—
西方蓐收
第八篇 海外北經
無國—鐘山神燭陰—一目國—柔利國—共
工之臣相柳氏—深目國—無腸國—聶耳國—
夸父與日逐走—博父國—禹所積石山—拘纓
國—尋木—跂踵國—歐絲之野—三桑無枝—
范林—務隅山(帝顓頊葬所)—平丘—北海諸
獸—北方禺強
第九篇 海外東經
丘—大人國—奢比尸—君子國— —朝
陽之谷神天吳—青丘國九尾狐—帝命豎亥步
測—黑齒國—湯谷十日浴—雨師妾—玄股
國—毛民國—勞民國—東方句芒
第十篇 大荒東經
少昊國—甘山—皮母地丘—大言山—波谷
山大人國—小人國靖人—犁尸—潏山—
國—合虛山—中容國—君子國—司幽國—大
阿山—明星山—白民國—青丘國—柔仆民—
黑齒國—夏州國—蓋余國—天吳—鞠陵于天
山—禺虢、禺京—玄股國—困民國(有易殺王
亥)—女丑—孽搖羝山與溫原谷—奢比尸—
五采鳥相鄉棄沙—猗天蘇門山、壎民國—綦
山、山、門戶山、盛山、待山、五采鳥—壑
明俊疾山—中容國—東北海外百谷所在—女
和月母國—兇犁土丘(應龍殺蚩尤與夸父)—
東海夔
第十一篇 大荒南經
踢、雙雙—蒼梧之野(舜與叔均葬所)—黑
水玄蛇—巫山黃鳥—三身國—季禺國、羽民
國、卵民國—不姜山—盈民國—不死國—去痓
山—不廷胡余—因因乎—季厘國—臷民國—
融天山—羿殺鑿齒—蜮民國—宋山楓木—祖
狀尸—焦僥國— 涂山—禹攻云雨山—顓頊
國—鼬姓國—白水山—張弘國— 頭國—岳山
(帝堯、帝嚳、帝舜葬所)—天臺高山—羲和
浴日—蓋猶山—小人菌人—南類山
第十二篇 大荒西經
不周負子山—淑士國—女媧之腸—石夷—狂
鳥—白氏國—長脛國—西周國—柜格松—先
民國—北狄國—太子長琴—皇鳥、鸞鳥、鳳
鳥—有蟲狀如菟—豐沮玉門山—靈山十巫—
沃國、沃民、沃野—三青鳥—軒轅臺—龍山—
女丑尸—女子國—桃山—丈夫國—弇州山—
軒轅國—西海神弇茲—日月山(顓頊令重黎絕
地通天)—天虞—常羲浴月—青、黃—孟
翼攻顓頊池—鏖鏊鉅山—屏蓬—黃姖尸—比
翼鳥—天犬—昆侖西王母—常陽山—女祭、女
薎—壽麻國—夏耕尸—吳回—蓋山國—一臂
民—大荒山(三面一臂人)—夏后開—互人
國—魚婦— 鳥—偏句、常羊山
第十三篇 大荒北經
附禺山(帝顓頊與九嬪葬所)—胡不與國—
肅慎氏國—大人國— 鯀攻程州山—先民山槃
木—叔歜國—北齊國—先檻大逢山、禹所積石
山—始州國—大澤—毛民國—儋耳國—北極天
柜山、九鳳、疆良—夸父追日—無腸國—共工
臣相繇—岳山—不句山—系昆山—黃帝女魃—
深目民國—赤水女子獻—融父山—齊州山—一
目人—繼無民—中國—賴丘國—犬戎國—苗
民—泂野山—牛黎國—章尾山燭龍
第十四篇 海內南經
甌居海中—三天子鄣山—桂林八樹—伯慮
國—梟陽國—兕—蒼梧山(帝舜與帝丹朱葬
所)—氾林—狌狌—犀牛—夏后啟之臣孟涂—
窫窳—建木—氐人國—巴蛇食象—旄馬—匈
奴國、開題國、列人國
第十五篇 海內西經
危與貳負殺窫窳—大澤—雁門山—高柳—
代—后稷葬—流黃酆氏國—流沙—黑水山—
東胡—夷人—貊國—孟鳥—海內昆侖虛—赤
水—河水—洋 水、黑水—弱水、青水—開明
獸—開明西鳳皇、鸞鳥—開明北不死樹—開明
東眾巫療窫窳—服常樹—開明南樹鳥
第十六篇 海內北經
蛇巫山—西王母—大行伯—犬封國—鬼國—
蜪犬—窮奇—帝堯臺、帝嚳臺、 帝丹朱臺、帝
舜臺—大蜂— — 非—據比尸—環狗—祙—
戎—林氏國騶吾—昆侖虛南氾林—從極淵冰
夷—陽汙山、凌門山—王子夜尸—宵明、燭
光—蓋國—朝鮮—列姑射—射姑國—大蟹—
陵魚—大—明組邑—蓬萊山—大人之市
第十七篇 海內東經
鉅燕—國在流沙中者—國在流沙外者—西胡
白玉山—雷澤中雷神—都州—瑯邪臺—韓
雁—始鳩—會稽山—岷三江
第十八篇 海內經
朝鮮、天毒—壑市—氾葉—鳥山—朝云國、司
彘國(韓流生帝顓頊)—不死山—肇山柏高—
都廣之野(后稷葬所)—若木—禺中國—列襄
國—靈山蝡蛇— 鹽長國鳥氏—九丘建木—窫
窳—猩猩—巴國—流黃辛氏國—朱卷國—贛
巨人—黑人—嬴民— 苗民神延維—鸞鳥、鳳
鳥—菌狗、翠鳥、孔鳥—三天子都山—蒼梧丘
(舜葬所)—蛇山翳鳥—相顧尸—伯夷父—幽
都山、大幽山—釘靈國—伯陵生鼓、延、殳—
鯀—番禺、奚仲、吉光—般—帝俊賜羿彤弓素
矰—晏龍—帝俊八子—巧倕—叔均—炎帝子
孫—鯀竊息壤
附錄 山海經部落景觀圖
炎帝部落圖—黃帝部落圖—少昊部落圖—帝顓
頊部落圖—帝俊部落圖—帝舜部落圖—帝禹部
落圖—山海經群巫圖—山海經天文景觀圖

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樣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這就是千古奇書、中華寶典《山海經》,她記述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進程。《山海經》的成書經歷了2000年的歲月,她公開流傳至今又經歷了2000年的光陰。
我用了30多年的時間來閱讀她,每次閱讀都會從中得到新的信息和新的解悟。在對《山海經》信息密碼的不斷探索和解讀過程中,撰寫成了本書的文字稿。與此同時,我的夫人畫家孫曉琴根據《山海經》的文字內容和我的研究成果,創作出612幅彩色插圖,約百幅國畫,多幅山海經藝術地理方位復原圖、遠古部落景觀圖,井創作完成了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再現出遠古文明的迷人景觀,現在也都收人本書中。
20世紀70年代初,我從蘭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聯想到我國遠古神話傳說可能記錄有那個時代的自然變遷及其社會變動信息。從此,用自然科學視角和信息傳輸原理解讀遠古神話傳說就成為我的眾多研究課題之,也就是在那時開始第一次全文閱讀(山海經》:她像是一部天書,信息豐富,形貌詭異,難以捉摸。
20世紀80年代初.我讀到了袁珂先生的《山海經校注》一書,該書版式清楚,注釋詳實,旁征博引,發揮暢快,同時也與袁珂先生建立了聯系,從中獲益良多。這時《山海經》-書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一座名副其實的信息寶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打開一肩扇封藏著遠古信息的門窗。
1983年夏,我撰寫了第一部專著《追尋遠古的信息》,論述了遠古神話傳說作為人類文明初期信息載體的重要性及其相應的規律。其一,先有傳說.后有神話;傳說是對事件的記憶,神話是對傳說的解釋。其二,由于古人沒有掌握記錄大尺度時間的方法.因此神話傳說記錄的遠古信息具有“時間壓縮律”,即那些很久提久以前的彼此相距很長時間的事件會被疊壓成彼此相隔很短的事件。其三,神話傳說所使用的文字符號,其內涵需要重新解讀,例如十日并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蝸補天、共工撞倒不周山等,記述的是遠古發生的天地大沖撞事件。由于我在大學的專業是近代物理學,在文史研究領域既無家傳、又無師承,以及社會接受新觀點需要-個過程,因此該書15年后才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
1983年底,赴成都參加全國第一屆《山海經》學術討論會,提交的論文《山海經試注(選)》被收入大會論文集)《山海經新探》一書中。1987年《民間文學論壇》第五期發表我的《昆侖山地望探索》一文,這是我在閱讀《山海經》十余年后首次對《五藏山經》的地理方位進行研究,并指出《五藏山經》經所記述的昆侖丘位于今日黃河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事實上,如欲解讀《五藏山經》26條山脈447座山的地理方位,首先就要復原出當時的昆侖位置。在這個問題上,我受益于徐旭生先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書所附的《讀山海經札記》一文.該文引用楊鐘健先生黃河河套古為湖泊的觀點,指出泑澤可能不是古人所說的羅布泊,而是在河套地區。
此后,我開始分課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文化現象,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今天,已陸續撰寫出《山海經與中國遠古文明》等二十幾部專著。
1994年,我開始與夫人畫家孫曉琴合作編寫出版《天地人電神圖鑒》《中國古代神異圖說》《中國古代民間福佑圖說)等書,嘗試用圖說的形式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亦涉及《山海經》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萌生了為《山海經》等遠古神話傳說重新繪圖的設想。
1995年,孫曉琴創作出山海經神異圖350幅(包括黑白圖和彩色圖),我為每幅國配寫了簡短的文字說明,并模寫出12萬字的《山海經點注》,上述內容合集成《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書,于1996年出版。
1997年的某一天,我們忽然意識到一項歷史性的任務選擇了我們,這就是為《山海經》繪制藝術地理復原圖,重現帝禹時代的《山海圖》,以使讀者能夠直觀地從畫面上了解《山海經》所蘊含的人類文明信息。這是因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山海經插圖均過于簡單,一是缺少山川地形地貌內容(而這正是《五藏山經》最有價值的部分),二是某些繪畫內容未能揭示出《山海經》文字內涵的科學與文化信息,三是《山海經》記述的許多重要的古代文明話動場最沒有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顯然。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繪畫創作嘗試,為此孫曉琴要求我提供《五藏山經》447座山的相互地理方位關系。有鑒干此,我再一次深人全面地研究《山海經》這部曠世奇書。
在1997年夏天的幾個月里,我的大腦里裝滿了《山海經》的每座山,它甚至不斷出現在夢中,漸新地它們的彼此方位情晰了,并且與實際的地形地貌對應起來。我認識到《山海經》不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文明典籍,同時也是一部記錄中華民族地理大發現的偉大著作,它記述著那個時代的遠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華民族文明與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以及這種生存和發展所憑依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極其珍責的和無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山海經》一書應該是由帝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夏代的《海外四經》(包括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商代的《大荒四經》(包括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兒經),周代的《海內五經》(包括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輕和海內經)合輯面成的。主要依據是《五藏山經》沒有記述帝禹時代以后的內容,《海外四經》沒有記述夏代以后的內容,《大荒四經》沒有記述商代以后的內容,《海內五經》則表現出濃厚的追溯歷史的興趣和傾向,因此其成書也相對較遲。從這個角度來說,《山海經》乃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寶典,也是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它是一種與埃及金字塔同樣雄偉的文明聚集,其文獻資料有助于我們今天重現先夏時期的文明與文化場景,有助于我們尋找祖先失落的文明,為人類增加數千年有文字記錄的生存經驗,具有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充足資格。
與此同時,我注意到《五藏山經》所記述的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的26條山脈,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排序規則,這種規則就是先內后外、先近后遠、無中心后外圍,其地理中心大約在今日渭水與黃河交匯處。而且,《五藏山經》的第一條山脈南次一經,也與《五藏山經》最后一條山脈中次十二經存在著地理方位的銜接關系。
我對地理和地圖有著濃厚的興趣,小時候的理想之一就是當地質勘探隊員,喜愛的書之一就是《徐霞客游記》, 家里掛的裝飾畫就是地圖,這些都對我解讀《山海經》的地理方位提供了重要的幫助。此外,我不是一個喜歡用靜止角度和唯一視角觀察事物的人,這也有助于我從自然環境交遷的角度去理解《五藏山經》的地理方位。事實上.根據現化的地理研究,山東半島的膠菜平原在四千年以前曾經長期被海水淹沒.而《東山經》東次三經部分山的地理方位正是在膠萊平原一帶,其文字記述亦稱這些山(可泛指地名)被海水分隔著。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1997年秋,我撰寫出《山海經地理復原圖注》,對《五藏山經》的地理方位進行了全面的文獻考證,主要觀點于1998年起在《地圖》雜志連載兩年;當然,這種文獻考證還需要田野考證的進一步驗證,而田野考證需要相當的資金投人和多領域的協作。
與此同時,孫曉琴根據我對《五藏山經)的地理方位考證,與我不斷探討和爭論如何用繪畫藝術的手段復原再現《山海經》時代的山川地貌景觀和人文活動場景.開始了新的藝術創作歷程,并繪制出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組畫數十幅。應當說這是一段非常艱巨的藝術路程,需要不斷地變換視角和比例關系,同時還要對畫面背景色調進行大范圍的協調。這種藝術上的探索,誕生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地圖繪畫形式,其藝術的無窮魅力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內涵之中。
《山海經》產生的時代并不洪荒,因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后的作品,文字數量多達3萬余字,而且用字簡潔準確,基本上都是陳述句,即有什么說什么。我們今天之所以感到閱讀《山海經》非常困難,一是其所使用的許多字到今天已經變得相當生僻了,二是其所記述的自然社會環境與今天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是其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了大量章節、文字的錯訛,四是其所指稱的事物與其所使用的字面意義存在著許多差異;五是其文本身存在著缺陷或疏漏.例如對每一條山脈內的山與山之間有著距離和方位的記述,卻沒有對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及其26條山脈之間的方位進行描述;六是今人在閱讀《山海經》時不大容易設身處地思考那個時代的現象和理念,往往把自己的矛盾和困感當成了《山海經》的問題。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地理發現的開拓精神,有繪制地圖的文明淵源,有撰寫圖書的文化傳統。相傳中國最古老的圖書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尚書序):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顯然《九丘》屬于國土資源白皮書,亦即《山海經》類圖書。
《古三墳?地皇軒轅氏政典》曰:“太常,北正。爾居田制,民事爾訓。爾均百工,惟良。山川爾圖,爾惟勤恭哉。”也就是說軒轅黃帝時代的太常一職,不僅要繪制自然地理圖,而且還要繪制人文地理圖(包括丈量劃分田地,以及調整手工業生產布局,當時有可能已經考慮到環境污染問題,例如風向與氣味、煙塵的關系)。此外,《軒轅本紀》還記有神獸白澤的故事:“(黃)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于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于萬物之情。因問可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白澤圖相當于民族或部落分布圖(包括動物分布圖),顯然也是有其實用價值的。
《呂氏春秋?先識》稱:“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感,載共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據此可知,我國至少在夏代就已經建立了國家圖書檔案管理體系,并可能收存有先夏時期的圖書典籍。
公元前516年秋冬之交,晉國出兵支持周敬王復位,王子朝在占據王城數年后,攜周室典籍投奔楚國,定居在今河南省南陽石橋鎮。從此絕大多數周寶典籍下落不明,它們很有可能被王子朝及其隨行人員密藏地下,而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古代歷史之所以模糊不清,與此事件關系重大。與此同時,也有少量周室典籍流散民間,被孔子等學者收集整理成《書經》《詩經)等著作。此外,還有-部分周室典籍則被楚國獲得,其中可能就包括《山海經》。由于《山海經》在當時仍然具有政治軍事價值,故而長期被秘藏在楚國檔案館里,只有少數高層官員才能讀閱,這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很少有人知道《山海經》的原因,也是屈原在《天向》等作品中能夠大量使用《山海經》內容的原因。此后,秦滅楚,《山海經》等典籍被收入秦國檔案館,因此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也引用有《山海經》的內容。再以后,漢滅秦,蕭何盡數取走秦檔案館的文獻資料,由于時過境遷,前朝圖書解密,《山海經》等著作經劉向、劉秀(歆)父子整理后成為公共圖書資源,從此世人方知《山海經》。
根據《山海經以及其他典籍《尚書》《呂氏春秋》《史記》《淮南子》的記載,大禹治服洪水之后,率眾大臣和科技人員考察華夏山川大地,記錄物產風情,撰寫國土資源白皮書,繪制國土資源分布圖,并在此基礎上將帝國統轄地域劃分為九個行政區,稱為九州。當年的考察內容被記錄在《山海經?五藏山經)的文字中,并流傳至今。
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夠從《山海經》中,獲得數于年前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活動信息,它們接及那個時代的地理、地貌、湖泊、沼澤濕地、沙漠、山川及其變化們信息,礦物分布信息(古人對顏料礦石的尋找加工促成冶金術的誕生),植物分布信息 (記錄著氣候變遷)、動物分布信息(記錄著動物的遷徒與滅絕、變異與演化),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遷徙信息,以及那個時代的醫藥學、預測學、天文學、歷史學、民族學等人文活動信息,其中大量信息是從出土骨頭、陶片上難以獲得的。
相傳與《山海經》同時成書的還有《山海圖》,《山海經》是《山海圖》的文字說明,《山海圖》曾被鑄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蹤《山海圖》亦隨之失傳。此后,《山海圖》成其部分內容可能被重新繪制在楚先王廟、楚公御的廟堂內,以及漢宮室的墻壁上。再以后,晉代學者郭璞、陶淵明曾見到山海經圖,從其記述可知屬于插圖性質。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宋代畫家舒雅先后繪有山海經圖十卷,均失傳。據《中興書目》稱其“每卷中先類所畫名,凡二百四十七種”可知,當屬于插圖性質。請代學者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汪紱的《山海經存》各繪有數百幅插圖,僅有怪獸人神形象,而無山川環境背景。
唯獨宋代歐陽修在《讀山海經圖》詩里說:“夏鼎象九州,山經有遺載;空蒙大荒中,香靄群山會。炎海積熇蒸.陰幽異明晦;奔趨各異種,倏忽俄萬態,群論固殊稟,至理寧一概;駭者自云驚, 生分孰知怪。未能識造化, 但爾披圖繪;不有萬物殊,豈知方輿大。”仿佛他看到的是一幅有著山川地貌的山海經圖,可惜未言何人所繪,而同時代的其他人則似乎都沒有見到過這幅圖。
1999年9月9日,孫曉琴的《帝禹山河圖》向世,我國神話傳說學領域的泰斗袁珂先生題詞稱贊《帝禹山河圖》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輝煌成就”,北大著名教授張岱年先生欣然題詞“深研山海經,精繪山河圖"。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地理知識》等許多報刊都給予了報道介紹。與此同時,我的學術論文《根據中國古籍山海經復原繪制的中國4200年前的古地圖》被收人第20屆國際制圖大會論文集中,《帝禹山河圖》的彩照作為唯一的手繪藝術地圖也在國際地圖展上同時展出。事實上,我們祖先在四千多年前進行的國土資源普查,乃是人類文明史和科技史的偉大創舉,其功績一定會被炎黃子孫乃至世界人民永遠銘記在心中。
2002 年春,上海辭書出版社約我和孫曉琴繪制撰寫一部以彩圖為主的前所未有的大開本《山海經》專著,我們欣然應允,2003 年《經典圖讀? 山海經》問世。2014 年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張立紅主任找到我們,表示想再版此書,我們高興不已。此次再版不僅內容做了修訂,補充了譯文,修改補充了書中彩圖,而且版式也進行了優化,更為美觀。歷經四年多,李躍娜等編輯做了大量校訂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如果說《山海經》是一座信息寶庫,那么本書就是這座寶庫的一扇大門,走進來,你會看到一個光輝燦爛的文明世界,她的物質實體雖然已經消失在地平線下,但是她的信息卻是永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