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賴聲川,經典劇作【首次】集結出版
賴聲川被譽為
“現今**的中文劇作家”(
BBC
),“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中國日報》),由他編劇并導演的等話劇巡演數年,仍一票難求。
《賴聲川劇作集》收錄了他的【九部經典劇作】,《如夢之夢》《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十三角關系》《圓環物語》《水中之書》《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如影隨行》《紅色的天空》。
30
年來,賴聲川用他的戲劇構建了一個宇宙,也創造了屬于話劇的【黃金時代】。在這個宇宙中發生的故事,荒誕、搞笑、辛辣、諷刺、溫情、熱烈、百轉千回,不變的是,“夢”“因果”的意象貫穿其中,對“生死”“輪回”的思辨隨處可循。讀罷掩卷,宛若一場大夢,又像度過了九種人生。
(二)賴聲川【親自審訂】,版本權威,演出資料【首度公開】
賴聲川本人臻選劇目版本,親自【逐字逐句】審訂,內容權威,適合大眾閱讀。
獨家收藏各個劇目世界【首演信息】,包含原始演出陣容、演出年份及地點、時間,滿足劇迷收藏需求。
劇本前有演出場景介紹,舞臺設計細節和賴導親自寫下的時長參考,【年輕人拿在手里就可以排戲】;劇本后附有該劇每一版本的演出時間地點及演員和幕后陣容,超全演出資料首度公開。
(三)【裝幀精美大膽】:復古節目單,手工黏貼工藝,下沉式舞臺設計,菲林印刷,可
360
°翻折
【復古話劇節目單】設計,顏色和版式都大膽、復古,內容飽滿;采用【手工黏貼】工藝,掀開節目單,下沉殼面上印有該書*精彩的段落,極具視覺沖擊力。
【中央美院】專業人士設計專屬書名字體,用時
30
天,設計了幾百種字體,*終挑選出現在用于封面的
9
個。
套裝函套模切窗口,采用【菲林印刷】劇院圖片,呈現《如夢之夢》的經典演出場景,給讀者沉浸舞臺感。
【書脊噴涂】賴聲川本人手繪頭像,按照劇目的首演時間排列,即可拼出完整的賴聲川頭像,增強趣味和收藏價值。
裸脊鎖線裝幀,不僅可
180
°平攤,還可【
360
°翻折】,單手持書無壓力。
劇場剎那的光影,這一次,我們用文字凝為永恒。

基本信息
暗戀桃花源
圓環物語
紅色的天空
十三角關系
如夢之夢
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
如影隨行
寶島一村
水中之書

《如夢之夢》序幕
觀眾進入到一個莊嚴的空間,坐在表演區中央的旋轉椅上。四周都是演出展開的空間。
“旅行音樂”奏起,表演者從劇場的四方上,穿著平時的便服,提著自己平時走在馬路上拿的提袋及包包。
所有表演者進入劇場的時候,表情仿佛不太知道自己在哪里。他們一邊看著環境,一邊緩緩上場,開始依順時針方向,在主觀眾席四周環繞著觀眾走。
人越來越多,不久之后,所有演員都依順時針方向繞著主觀眾席走。他們的表情木訥,和任何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行人差不多。
不知不覺地,其中一兩位演員動作開始急促,好像在人群中趕時間。他們在行人之中穿梭,造成一種不安的氣氛。無形中,好像是潛意識的作用,其他演員也跟著急促起來,步伐越來越快,甚至有的開始跑步。整個隊伍形成一種忙亂、躁動的樣子。
全部人在跑,互相推擠,拼命超越,但表情仍然木訥。
也不知道為什么,整個隊伍漸漸又開始緩慢下來。原來奔跑的人也不知道什么理由,已經不那么匆忙了。隊伍恢復原先步調,開始緩慢下來,個別人以不同的速度和節奏在四周不同方位停下來,放下各自的包包,面對觀眾。不久之后,所有演員已經圍住觀眾四周,面對觀眾。
其中飾演顧香蘭
A2
的演員在正南停下來,把自己的包放地上,從包中取出一個鈴鐺。
安靜片刻。
飾演顧香蘭
A
的演員搖起鈴鐺
接著,演員開始以接力方式,集體說出以下這個故事。
全
體
(輪流)
“在一個故事里,有人做了一個夢;
在那個夢里,有人說了一個故事。
”
但是不管是故事里的夢,還是夢里的故事,它都是真的。
(一位演員懷疑)啊?
(另一位演員肯定)它都是真的。
傳說中,在戰國時代末期的齊國,有一位詩人名叫莊桁。當時是個充滿暴力的亂世,地處西邊的秦一步一步吞滅鄰國。在齊,遠方的戰火消息不斷,傳來的都是殘酷的肉搏戰,人殺人,人砍人,人殺不認識的人,人砍不認識的人。在不同氣氛之下,這些人或許不是在戰場上相遇,而是圍著飯桌喝酒高歌。在莊桁的齊國,日子變成一種漫長的等待,等待不可避免的毀滅。
莊桁原來在齊國朝廷中任官,也因為他的詩作而成就了一點小名聲。有一天他突然清醒,看清在這恐怖的等待中,追求名、利,甚至簡單的家庭溫暖都是多么不合理的愿望。他辭去了朝廷職務,到齊魯兩國邊境的山林中隱居修行,遠離一切的暴力。
山林中的隱士散居在簡陋的茅屋中。莊桁靜坐求道的同時,繼續寫詩吟誦。這個時期他最著名的一首詩叫作
“如夢吟”,讓他得到一個稱號叫“莊如夢”。
山中歲月如流水般快速過去,在外面的世界里,秦國大軍如預料般滅了莊如夢的家鄉,一統天下,順便殺了莊如夢全家人。本來這紅塵瑣事對山中修行的莊如夢來說是沒有差別的,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使得莊如夢成為要逮捕入坑最重要的儒生。
秦國衙吏夜間秘密地到達莊如夢山邊的茅屋,發現里面空無一人。莊生已經事先逃匿他方了,到遙遠的一個美麗湖泊,隱居湖中小島上,附近的村民偶爾能看到他乘著小舟,靜靜地劃向煙霧彌漫的湖中央。有人傳說他是一位通天地萬物的仙人,但又有人說他其實每天啥事不干,成天在湖中小島上睡覺,還有人說他其實在做一種特殊的
“夢中修行”,在睡夢中禪定,慢慢培養能力,控制自己的夢。
秦始皇的部隊還是找到了那美麗的湖泊,湖畔的村民全部當場被殲滅,莊如夢直接被抓到體弱氣衰的秦始皇面前。
秦始皇一見鶴發童顏的莊如夢,立刻相信他擁有長生之術,但莊如夢什么都不說,只會微笑,然后睡覺。秦始皇把他丟到一個暗無天日的小牢房中,就讓他腐爛算了。但他沒有腐爛,成天睡覺,醒來的時候神采奕奕,吟誦詩歌,把秦始皇氣得下令在一段節慶過后的吉辰良時,把莊如夢和其他一千位儒生一起活埋在一個大坑中。
莊如夢的生命只剩下幾星期了。在這段日子里,他的睡眠時間開始日益增長,到后來幾乎整天都在睡覺。行刑的日子到了。牢房內非常安靜,牢獄的伙食幾天下來擺在門口,原封不動。日出之前,獄卒來到莊如夢的牢房,準備拖他出去處決,但他們赫然發現他已經死了。
莊如夢安靜地躺著,面帶微笑,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獄卒心想,其實無所謂,反正本來就要把他活埋,結果還不是一樣?他們還是把尸體拖出牢房,丟進大坑,跟著其他儒生一起埋了。
說到這里,這個奇怪的小故事似乎說完了。但傳說中還有這么一段,說明莊如夢在牢獄中最后睡眠逐漸增加的理由:
相信在一個旅程之前,我們都會做些準備。在牢獄中最后一段時間,莊如夢正為人生中最特殊的旅程做準備。
傳說中,在湖畔的日子里,莊如夢的特殊修行能讓他控制自己的夢境。到后來,他在自己的夢中能夠來去自如,隨心所欲,然后醒來過著日常的生活。被秦始皇囚禁之后,他每天加緊努力睡覺,在睡眠中耕耘,忙著一點一滴地建構一個夢中世界,一個與這個現實世界同等復雜而美麗的世界,那個世界里同樣擁有山河日月,城郭村莊,甚至熙來攘往的人群。當然,也有一個美麗的湖。
這一切夢中的龐大景象被細心營造出來,在莊如夢行刑前的那一天完成。那一天,他整整睡足了二十四小時。他旅行前的準備做好了,他的世界準備好了。在莊如夢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后的黎明前夕,他悄悄地走了,消失到他自己創造的夢中世界中,不再回來。
停頓。
當然,想象力是虛的。但是面對如夢般的人生,它是否有它的作用力?
停頓。
莊如夢后來在另外那個夢中世界寫了多少詩,我們不知道。在這世界上,歲月只讓他留下《如夢吟》殘篇四句: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
浮生何如?如夢之夢。
飾演顧香蘭
A
的演員搖鈴,眾演員依順時鐘方向緩緩離去。

暗戀桃花源(首演于
1986
年):年輕戀人分別
45
年后再度相遇,捕魚人回家發現妻子已另有家室滄海桑田——關于追尋、失去、擦肩而過的愛情、啼笑皆非的命運。
寶島一村(首演于
2008
年):一個發生在臺灣眷村的故事,關于大時代下個體生命的浮沉。從“想回去”到“回不去”,一生的時間*后不過訴說為一個故事。
如夢之夢(首演于
2000
年):一個跨越時空,勾連前世今生,環環相扣的故事,一首有關命運的史詩。“你這一生中的謎,必須要用其他的謎才能解開,就像有的夢,必須穿過其他的夢才能醒來。”
水中之書(上劇場版首演于
2016
年):苦惱的年輕人偶然穿越時空遇見幼時的母親,明白瞬間的快樂記憶也可以是永恒。“雨落在窗上,就像水在寫字”,人生難免遺憾,所以更要享受剎那的歡愉。
圓環物語(首演于
1987
年):都市里的七個年輕人,她愛他,他愛她,*后竟形成了一個情愛的閉環。“愛。多么荒唐。不離不棄。多么愚蠢啊,多么瘋狂。但也只有這個力量能讓我在廢墟般的灰燼中繼續撐下去,期待一切到了盡頭還能起死回生。”
如影隨行(首演于
2007
年):一個兇殺案牽扯出兩個家庭的故事。關于猜忌、嫉妒、隱瞞、粉飾,抖落人性中幽微不可說的那部分。
十三角關系(首演于
1999
年):丈夫出軌,妻子竟向小三討教如何絆住男人心。關于從沒人提起的,中年人的狼狽和體面,愛情和家庭,背叛和忠貞。
紅色的天空(首演于
1994
年):一個發生在養老院的故事,一群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老年人的故事。怎樣面對那不可避免的人生終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在活著的時候學會的事。
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首演于
2003
年):她始終不肯忘記失蹤
20
年的丈夫,寧愿相信丈夫去往了另一個星球。關于情感中的執念,那些不肯松開的手。

......

賴聲川
1954
年出生于美國華盛頓,籍貫江西會昌,生長于美國與臺灣,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戲劇博士,前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院長。世界上最著名的華人戲劇家之一,被譽為“現今最頂尖的中文劇作家”(
BBC
)、“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亞洲周刊》)。三十余部原創編導戲劇作品對當代華人劇場藝術及文創產業影響甚深。臺灣表演工作坊創始人及藝術總監、上海上劇場藝術總監、烏鎮戲劇節發起人及常任總監,創意理論學者(《賴聲川的創意學》)
,
曾任教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及加州伯克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