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版次:1
定價:274.00元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9-05-01
用紙:純質紙

無論自己能意識到多少,我們如何談論、如何思考,我們相信什么、希冀什么,帶有歐洲的烙印。歐洲古典時期的政制、中世紀的信仰、近代的啟蒙、現代的工業……在你我的心靈和思想中能找到痕跡。,可以從頭講起。
《古典歐洲的誕生》進入古希臘人、古羅馬人的記憶,看古典歐洲如何借助先民眼中的歷史創生。《羅馬帝國的遺產》揭開羅馬帝國隕落后,記憶與制度如何在歐洲各地過渡、變更,恢復中世紀早期本有的光彩。《中世紀盛期的歐洲》循王權和教權的纏斗、信仰和理性的革新講述歐洲中世紀的復興,以及突然臨到的瘟疫與饑荒。
《企鵝歐洲史·古代中世紀卷》從西方文明的起頭開始,講到今日歐洲的雛形。從青銅時代、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的基督教大同,歐洲的面目漸漸清晰。那是理性與信仰、王國與帝國起初的碰撞,歐洲作為文明和政治中心興起的鋪墊,也是深刻影響我們生活世界的歐風美雨的源頭

克里斯?威克姆(Chris Wickham),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牛津大學中世紀史榮休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包括13世紀早期以前的意大利史、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史、社會法律史、社會經濟史、比較歷史學、歐洲的歷史記憶、社會史與考古學等。
威廉?喬丹(William Chester Jordan)中世紀學者,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該校中世紀研究項目主任。他研究十字軍史、英國憲政史,關注中世紀的政教關系、性別、經濟、猶太人地位等問題,著有《路易十四與十字軍的挑戰》《從奴役到自由》《法國王室與猶太人》《大饑荒:12世紀早期的北歐》《從英格蘭到法蘭西:中世紀盛期的重罪與流放》等多部著作,其中《大饑荒》獲得哈斯金斯獎。
西蒙?普萊斯(Simon Price)生前為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專研希臘羅馬宗教史。著有《儀式與權力》《古希臘人的宗教生活》等,為《牛津古典神話與宗教詞典》的編者之一。
彼得?索恩曼(Peter Thonemann)牛津大學古典學系古代史副教授,著有《希臘化時代》《邁安德河谷:從古代到拜占庭的歷史地理學》等多部著作

★“企鵝歐洲史”系列堪稱當代出版界的巨制。
——《新政治家》
★一等的著作,“企鵝歐洲史”系列中的恢宏作品。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全景和細節,就在喬丹的筆下浮現。
——《科克斯評論》
★在喬丹筆下,中世紀是*好的時代,也是*壞的時代。既有哥特式教堂、傳奇文學、大學和學院,又有王權和教權的爭斗、十字軍的遠征、饑荒瘟疫的侵擾……以1000—1350年發生在歐洲的眾多事件為線,喬丹織成了一幅壯美的壁毯。
——《出版人周刊》

卷 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
從青銅時代到希臘羅馬,尋索西方文明源頭的歷史與記憶
400多頁篇幅,架起連接古今的一座橋
第2卷 羅馬帝國的遺產:400—1000
揭開被誤解掩蔽的中世紀早期,重現帝國之后“黑暗時代”的異彩
填補空白,揭示中世紀早期的輝煌與生機
第3卷 中世紀盛期的歐洲
王權與教權纏斗下的中世紀生活,基督教歐洲的革新與危機

前言/序言
第2 章 地中海地區的歐洲(節選)
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景色讓人久久難忘:藍天明凈,鹽沼地上的草浪隨風起伏;空氣溫暖潮濕,水鳥或成群成雙,或形單影只,翱翔于天際,直到循著潟湖找到捕魚與休憩之處,方才歇息落腳。波浪拍擊著海岸,不遠處是廣袤的綠色原野,數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其上耕作。在遙遠的高地上,橡樹和冷杉組成了大片林地。村莊中,葡萄藤和繁花盛開的果樹散發出晚春和夏季特有的芬芳氣味。
地中海沒有明顯的潮汐現象,這片海域及其歐洲腹地為中世紀的捕鳥者、漁民和水手提供了豐厚的機遇。當地狩獵盛行,貴族鷹獵者喜歡在蒼鷺筑巢之地打獵,鄉民們則每年捕獲數以十萬乃百萬計的候鳥。據估計,每年約有500 億只候鳥離開位于非洲的冬季庇護所,遷徙到歐洲的夏季棲息地,而地中海北岸的歇腳處便成了它們的喪命之處。此外,海中也能找到食物,不過地中海鹽度較高,魚群密度不及北歐海洋。來自不同民族、信仰和文化的信使、商人和奴隸出現在港口,這給地中海的居民提供了許多交流接觸的機會。
然而,地中海這個伙伴有時也信不過。冬季可能會有狂風暴雨,水手們不愿在此時出海。許多大陸港口不適合大船停泊,部分原因是海水漲落幅度太小,沖不走平緩河流匯入海中時帶去的大量淤泥。盛夏時節,潟湖中散發出惡臭,攜帶病菌的昆蟲肆虐,當地生活變得令人生厭。強勁的海風偶爾吹過,送來新鮮的空氣,將成群蚊蚋一掃而空,不過,風暴來臨,不在避風處的船只也會因此損毀。
盛夏也帶來了干旱。歐洲南部的降水比不上北部。山脈的春季徑流形成了無數小河,而到了6 月末7 月初,這些小河的下游就會變成干涸的河床。8 月時,在西班牙中部、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南部的部分地區,生態已經變得與沙漠相仿。曾經嫩綠的山巒丘陵變成了蒼灰色,有如余燼。清晨陽光的熱量令大地重現生機,讓蜥蜴們愉悅不已,正午驕陽的炙烤,又使它們慵懶閑適起來,人類和家畜只能倦怠地躲在任何能找到的陰涼處所。幸運的是,那里有山脈,比如伊比利亞(Iberia)半島的坎塔布連(Cantabrian)和比利牛斯山脈(Pyrenees)、法國南部的賽文山脈(Cevennes),以及意大利的亞平寧山脈(Apennines),靠近群山的地方湖泊常滿,溪水常流,附近繁茂的草場能為成群的家畜和野獸提供充足草料,少曾經如此。在群山中,在海島上,在南部許多有森林覆蓋的地區,土地原本的肥沃程度與人類耕耘的回報多寡因地而異,這是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的共同點。在某些情況下,人類干預是關鍵。在巴倫西亞(Valencia),灌溉技術在穆斯林到來之前就有應用,又在穆斯林手中得到了完善。到11 世紀時,灌溉技術已經使這座城市成了花園般的塵世樂土。在其他地方,自然環境的改變并非如此,卻也帶來了類似裨益:西西里島(Sicily)的峽谷風景迷人,那里也是11 世紀歐洲生產力高的地區之一。在大陸上,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谷地中牧草繁茂,吸引平原地區的牧人們在晚春時節長途跋涉而來,哪怕這里地勢險峻,人跡罕,在許多民間傳說中,這里更適合猛獸和未開化之人居住,而非信仰基督教的文明人。
地中海南部的獨特環境塑造出這里日常生活的特有形態。夏日正午的酷熱使午休成為慣例。就連篤于苦修的本篤會(Benedictine)修士們也得到指令,從大齋節(Lent)直到10 月,以閱讀代替室外勞作。葡萄園無處不在,在沒有宗教禁令的地方,生產葡萄酒輕而易舉,成本低廉,因此南方人的飲料也不會局限于麥芽酒、蘋果酒和牛奶—少對基督徒和猶太人而言是如此。橄欖樹的栽培意味著南方可以用橄欖油作為烹飪用油和制造用油,不像在北方那樣只能用動物脂肪。軍事和政治的歷史也使南方和北方出現了差異。在語言方面,和阿蘭人(Alans)、汪達爾人(Vandals)和哥特人(Goths)一波波的入侵和移民相比,羅馬帝國的長期統治、拉丁文化的多年浸染更有影響力。在伊比利亞、法蘭西、意大利,還有以撒丁島(Sardinia)上薩爾多(Sardo)為代表的島嶼地區,基于拉丁語或羅曼語的各式方言固然多樣,但在語言學上,這些方言依然與遙遠北方的日耳曼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談及法律時,南方人依舊認為自己處于羅馬法的約束下。這話的意思是,從他們訂立契約的程序和一小部分契約責任的實質中,仍能辨認出古代帝國管理者創立的原則和格式化用語。

133736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