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章 緒論1
第二章 無菌術6
*節 手術器械、物品的滅菌、消毒法
6
第二節 手術人員和病人手術區域的準備
7
第三節 手術進行中的無菌原則
8
第四節 手術室的管理
9
第三章 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10
*節 概述
10
第二節 水、鈉代謝紊亂
11
第三節 鉀代謝紊亂
13
第四節 鎂及鈣磷代謝紊亂
15
第五節 酸堿平衡失調
17
第四章 輸血21
*節 輸血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21
第二節 輸血的不良反應及其防治
22
第三節 自體輸血
24
第四節 血液成分制品
25
第五節 血漿代用品
26
第五章 外科休克27
*節 概論
27
第二節 低血容量性休克
33
第三節 感染性休克
34
第六章 麻醉37
*節 概述
37
第二節 麻醉前準備和麻醉前用藥
37
第三節 全身麻醉
40
第四節 局部麻醉
51
第五節 椎管內麻醉
56
第六節 麻醉期間和麻醉恢復期的監測和管理
64
第七章 疼痛治療67
*節 概述
67
第二節 疼痛對生理的影響
67
第三節 慢性疼痛治療
68
第四節 術后鎮痛
71
第八章 重癥監測治療與復蘇73
*節 重癥監測治療
73
第二節 心肺腦復蘇
77
第三節 急性腎衰竭與急性腎損傷
83
第四節 急性肝衰竭
88
第九章 圍術期處理91
*節 術前準備
91
第二節 術后處理
94
第三節 術后并發癥的防治
95
第十章 外科病人的代謝及營養治療99
*節 外科病人的代謝變化
99
第二節 營養狀況評定
101
第三節 腸外營養
102
第四節 腸內營養
104
第五節 肥胖與代謝病外科
105
第十一章 外科感染108
*節 概論
108
第二節 淺部組織細菌性感染
108
第三節 手部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
112
第四節 膿毒癥
114
第五節 有芽胞厭氧菌感染
117
第六節 外科應用抗菌藥的原則
120
第十二章 創傷122
*節 創傷概論
122
第二節 創傷的診斷與治療
124
第三節 戰傷救治原則
130
第十三章 燒傷、凍傷、蛇咬傷、犬咬傷、蟲蜇傷131
*節 熱力燒傷
131
第二節 電燒傷和化學燒傷
139
第三節 凍傷
141
第四節 蛇咬傷
143
第五節 犬咬傷
144
第六節 蟲蜇傷
144
第十四章 腫瘤146
*節 概論
146
第十五章 器官、組織和細胞移植160
*節 概述
160
第二節 移植免疫
161
第三節 移植器官的獲取
164
第四節 器官移植
165
第十六章 外科微創技術169
*節 概述
169
第二節 內鏡技術
169
第三節 腔鏡外科技術
943044788




943044788

......
943044788

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第九輪規劃教材53種的修訂,將貫徹落實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63號文),加快構建規范化、標準化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醫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規律、醫學人才成才規律和中國醫學教材建設規律,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的醫學精品教材。本套教材為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第九輪規劃教材,是我國醫學教育領域起步*早、歷史*悠久、修訂版次*多的權威、規范、科學、經典的*規劃教材。第八輪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經4年時間,修訂再版是學科知識及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本次修訂將根據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注重課程體系的優化改革和教材體系建設的創新,并繼續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編寫原則,更新內容,體現繼承與發展。
943044788

主編簡介

陳孝平
男,
1953
年出生于安徽省阜南縣。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肝臟外科中心主任,肝膽胰外科研究所所長,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衛生部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亞太腹腔鏡肝切除推廣與發展專家委員會*,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亞太肝癌協會常委,美國外科學會
Honorary Fellowship
,美國外科學院
Fellowship
,國際外科組織(
ISG
)成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常務委員兼肝臟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和器官移植分會副會長;任國家
973
項目咨詢專家委員會專家。
從事外科教學和研究工作
40
余年,在教學方面敢于而且善于進行改革和創新,曾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歷任人民衛生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5
年制《外科學》第
5
版編委兼編寫秘書,第
8
版、第
9
版主編;
7
年制《外科學》教材第
1
版主編;
7
、
8
年制《外科學》教材第
1
、
2
、
3
版主編,主編輔助教材和著作
22
部。被評為*教學名師、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11
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3
年被評為全國醫德標兵,
2017
年獲得“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汪建平
男,
1954
年
9
月出生,江西婺源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央保健委員會特聘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首任院長。現任中華醫學會結直腸*外科學組名譽組長、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外科首席專家。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院士(
FRCS
)、美國外科醫師學院院士(
FACS
)、日本消化器外科學會會員、亞太地區腸造口康復治療協會中國區*。《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
2010
年版、
2015
年版、
2017
年版)專家組組長、全國五年制臨床醫學規劃教材《外科學》第
7
版(
2010
)副主編、第
8
版(
2014
)第二主編,《中華結直腸*外科學》主編等。《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Gastroenterology Report
總編輯。
從事臨床工作四十年,一直堅持在臨床*線查房、教學、會診、手術,專業領域為普通外科,對消化道外科,尤其對結直腸癌的臨床診治有較深入的研究。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
20
余項,發表
SCI
文章
30
余篇,主持多個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研究結果曾兩次被選為美國臨床腫瘤年會(
ASCO
)口頭報告,并被《臨床腫瘤學》(
JCO
)等雜志錄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
次,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
次。

趙繼宗
男,
1945
年
10
出生于北京,主任醫師,神經外科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榮譽院士。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
1989
—
1990
年美國
MD Anderson
醫院訪問學者。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院長、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系教授、主任醫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第四、五屆主任委員,中國腦卒中學會會長,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執委,
Dandy
神經外科學會中國分會主委。《中華神經外科雜志(英文)》主編。
長期從事神經外科臨床與臨床基礎研究。在國內率先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將神經外科手術從腦解剖結構保護提升到腦功能保護,整合臨床神經科學,展開腦科學研究,推動我國神經外科學達到國際水準。主編《顱腦腫瘤外科學》、《血管神經外科學》和《微創神經外科學》等專著
13
部。主持制定了我國《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分冊》和《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神經外科分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
2
等獎
3
項,北京市和中華醫學科技
1
等獎
2
項。
主審簡介

吳孟超
男,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閩清縣。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吳孟超院士為中國肝臟外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翻譯出版*部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專著;制作出*具完整的肝臟血管鑄型標本;創造了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例中肝葉切除術;切除迄今為止世界*的肝海綿狀血管瘤;為僅4個月的女嬰切除肝母細胞瘤,創造了世界之*。
1996年,吳孟超院士創建了我國*所肝膽外科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建院以來,先后培養博士生導師16名,碩士生導師3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18人次成為“國家杰出青年”、“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學家”、總后“伯樂獎”、總后“科技金星”、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科技啟明星”等。吳孟超院士率領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和上海市科技進步、醫療成果一、二等獎31項。他本人還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獎2項,陳嘉庚醫學獎1項。1996年被授予“模范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先后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00余篇,主編專著21部。

吳在德
男,1927年12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畢業于中南同濟醫學系。曾任中德醫學協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和器官移植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湖北分會副會長、武漢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同濟醫科大學校長,同濟醫科大學腹部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副會長、《中華實驗外科雜志》名譽總編輯和分擔10余種學術雜志的常務編委和編委。
吳在德教授為我國先(1958年)嘗試開展狗肝移植和早(1977年)開展臨床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者之一。2004年獲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杰出成就金質獎章;2007年獲德中醫醫學協會寶隆獎章。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等獎及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各1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衛生部教材辦公室、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主編高水平專著《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全國高等醫藥院校面向21世紀教材《外科學》(第5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外科學》(第6版)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外科學》(第7版)等7本,副主編1本。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100余篇。

吳肇漢
男,1938年1月出生于湖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普外科學會主任委員及中華外科學會臨床營養支持學組組長。曾任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普外科及外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臨床營養研究中心主任。
從事外科臨床及教學工作50年,專長于消化外科和外科營養的研究。發表論文200余篇。擔任衛生部規劃教材“外科學”(第六、七版)主編(雙主編之一)。主編專著有《實用臨床營養治療學》(2001年)、《臨床外科學》(2000年)及《實用外科學》(第4版,2017年)等。“短腸綜合征的實驗及臨床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鑒于在臨床營養領域的研究及應用已達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中華腸外腸內營養學會授予了終身成就獎(2009年)。
副主編簡介
秦新裕
男,
1953
年
4
月出生于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
,
復旦大學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
1975
年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畢業,
1981
年上海醫科大學外科碩士研究生畢業,
1988
年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目前是美國外科學院會員(
FACS
)、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胃腸外科學組組長,上海醫學會外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普外科分會會長。
主要研究方向胃腸道腫瘤的診治。主持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基金,發表科技論文
350
余篇,主編著作
5
本,曾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
次、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
次,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
次和三等獎
2
次。
劉玉村
男,漢族,
1960
年
6
月出生,天津市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
1983
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8
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獲臨床醫學博士學位后,留北京醫科大學醫院工作。
1990
年至
1992
年,國家教委公派赴丹麥國家醫院進修。
2006
年至
2016
年任北京大學醫院院長。
2016
年
4
月起任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
2017
年
7
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
曾作為副主編參編《外科學》《外科手術學》等教材,擔任《中華普通外科雜志》副總編輯、《中華醫學教育雜志》副總編輯、《中華臨床醫師雜志》副總編輯、《中國高等醫學教育》雜志副主編。
張英澤
男,
1953
年
6
月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主任委員、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長、河北省創傷急救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副會長、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師協會會長、《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雜志》、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中文版)總編。
從事骨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
40
余年,獲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院長等榮譽稱號。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1
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
項,以通訊作者或作者發表
SCI
論文
120
余篇(單篇
IF 17.686
)。主編、主譯學術專著
23
部
孫穎浩
男,
1961
年
5
月出生,山東乳山人。教授、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海軍軍醫大學校長和全軍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長,任亞洲泌尿外科學會前任主席、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泌尿外科醫師分會候任會長、全軍泌尿外科學會主任委員等。創辦
Asian Journal of Urology
,擔任《中華泌尿外科雜志》主編。
從事臨床與科研工作
35
余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2
項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9
項。主持“
973
”、國家杰青等科研項目
26
項。主編出版《機器人泌尿外科手術學》等專著
19
部,發表論文
160
余篇。獲國際抗癌協會“
Alexander Savchuk
腫瘤研究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何梁何利基金會醫學與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多項榮譽。
李宗芳
男,
1964
年
1
月出生于陜西省扶風縣。二級教授、博導,現任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腫瘤病院院長,陜西省肝脾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際肝膽胰協會會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第十七屆委員會委員及脾臟與門靜脈高壓癥學組副組長等。
從事臨床工作
30
余年。主持、省部級項目
23
項,發表論文
300
余篇,其中
SCI
論文
110
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五屆“中國醫師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人選、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陜西省“三秦人才”創新團隊帶頭人。歷任全國高等學校多部規劃教材主編、副主編。
943044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