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
阿特拉斯聳聳肩
浪漫主義宣言
一個人
源泉(珍藏版)
一月十六日夜
★安·蘭德經典作品,BB&T銀行前總裁、PayPal創始人、Uber創始人、甲骨文原CEO、維基百科創始人等都宣稱受到其思想影響;
★全新修訂校譯本,免費看電子版精美別冊,包含萬字生平小史
+
獨家珍貴成長影像;
★經典暢銷書,
1943
年出版以來銷量超千萬冊。
作者簡介:
安
·蘭德(
1905
—
1982
),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曾在彼得格勒大學學習歷史和哲學,
1925
年前往美國。
1934
年以來陸續創作了《一月十六日夜》《我們活著的人》《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致新知識分子:安·蘭德的哲學》《浪漫主義宣言》等,成為風靡一時的暢銷書作家,她所創立的客觀主義哲學,受到眾多企業家和青年一代的追捧。
BB&T
銀行前總裁約翰·埃里森、
PayPal
創始人彼特·蒂爾、
Uber
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甲骨文前
CEO
拉里·埃里森、頂級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等都宣稱受到了她的思想影響。
媒體
/
名人評論:
蘭德是一位大氣的作家
,
才思敏銳,聰慧過人。其作品閃爍著無限的智慧,讀來讓人痛快酣暢。
……一部讓人常記心田的智慧之作。
——
《時代》雜志
我一直是安
·
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的熱誠追隨者。她的哲學思想,是我創建維基百科的起點。
——
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
·
威爾士
當我還是一個少年時,我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建筑師
——
那是在讀了《源泉》之后。
——
埃里森(甲骨文公司首席執行官)
試讀
一月十六日,將近午夜的時候,當百老匯的燈光照耀著歡鬧的人群之上,電氣的黎明熠熠生輝。這時,一具男人的身體從空中疾速跌落,重重撞擊在福克納大廈腳下的地面上
——
摔得面目全非
……
將近一個世紀前的今天,比約恩
·
福克納以這樣的方式遁出了我們的世界,也同時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
當利益紐帶徹底取代愛恨情仇,當一位偉人屹立于世又墜落深淵
——
這就是作家安
·
蘭德為我們塑造的世界。比約恩還活著,比約恩已經死了,他為什么而活,又為什么而死?
你也許沒有聽說過安
·
蘭德,那么我很榮幸這本書可以作為你了解她的開始。本書收錄了安
·
蘭德的三部話劇作品,它們寫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些作品并不是她的代表之作,相比她一生的輝煌成績,這三部話劇就顯得寒酸了一些。然而,如果拿安
·
蘭德風靡全美的小說《源泉》的文學價值和它的暢銷程度相比,就不得不承認,由于收到中心思想的制約,那部原著長達一千四百頁的超長故事其實足以幾頁紙來歸納;反而是寫作于安
·
蘭德創作生涯早期的話劇,故事巧奪天工,情節環環向扣,展現了她思想的雛形,為日后安
·
蘭德的哲學奠定了基調。
我難以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證明安
·
蘭德在文學、哲學以及整個二十世紀美國社會的影響之大,因為安
·
蘭德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在銷量上確確實實擊敗了你所讀過的幾乎任何一本書,銷量和影響力僅次于圣經。安
·
蘭德不是美國的本土作家,
1905
年,她出生于沙皇俄國統治下的圣彼得堡。從小她就展示出了極強的文學素養,她八歲開始寫劇本,十歲開始寫小說。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爆發,她只有十二歲,但是她已經堅定地與主張推翻沙皇俄國的克倫斯基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也被推翻,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政權上臺,政治的動蕩毀掉了安
·
蘭德原本幸福祥和的中產階級家庭,于是她開始了長時間顛沛流離的生活。
1925
年,她自己取筆名安
·
蘭德,以取代自己的俄文名字艾麗莎
·
日諾維耶夫娜
·
羅森鮑姆。
“安”
——“Ayn”
很有可能來自于希伯來語字
“Ayin”
(另一種說法是,安
·
蘭德自稱
“安”來自一位芬蘭的作家。
——
譯者注),意即
“眼睛”。同年她完成學業,并拿到赴美國的探親簽證,遠渡重洋來到了紐約。
她愛上了紐約。她也許是愛上了紐約的摩天大樓,更可能的原因是,她愛上了紐約的精神。即便她的父母幾經周折也沒有得到美國的簽證,她還是毅然決定要待在美國。之后她躋身好萊塢,從群眾演員做到劇本審稿人,成為了一名職業的作家。事業蒸蒸日上的她在
1929
年嫁給了一名好萊塢演員,
1931
年成為了美國公民。進入四十年代,安
·
蘭德已經能夠立足于美國文壇,并開始致力于她在政治上的激進思想。她加入反共作家聯盟,發表各類作品宣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這當中就包括她伏案七年的大作《源泉》。《源泉》頓時紅極全球,把安
·
蘭德推上了美國文壇的頂峰。
1957
年,她又發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阿特拉斯聳聳肩》獲得極大成功之后,她的視野就不再集中于小說,而開始發展她的哲學思想,游走于各地巡回演說,在報紙雜志上刊文,直到她晚年身體狀況開始惡化。她
1974
年因吸煙過度而罹患肺癌,
1979
年她的丈夫先于她離世,在這段時間里她的創作和社會活動大大減少。
1982
年,她將《阿特拉斯聳聳肩》改編為電視劇的工作尚未完成,就因心力衰竭溘然長辭。
如此用寥寥數字梗概安
·
蘭德的一生明顯是過于倉促了,這樣的陳述比她所生活過的滄桑要平庸許多。她的一生留下了石破天驚的作品,還有一種信仰
——
這種信仰叫
“客觀主義”。能力所限,我不對安
·
蘭德的哲學妄加太多評論,只大體歸納一下便罷。
“客觀主義”是安
·
蘭德建立的哲學流派,她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圍繞著這個思想內核所作。客觀主義的核心,顧名思義,就是認為世間萬物都脫離于主觀的感知而存在。安
·
蘭德把自己的哲學命名為
“客觀主義”其實是被迫的,因為她更愿意關注存在的第一性,可是“存在主義”已經被讓
·
保羅
·
薩特等人率先提出,因此她只好退而求其次。客觀主義最重要的主張就是每一個人,作為個體,都有能力用感官感知世界,用邏輯分析世界。正是由于這種獨立的感知和分析,每個人存在于世界,就是為了追求個體的幸福,而非其它。客觀主義的哲學體系在《源泉》第一次正式提出,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定型。安
·
蘭德在《阿特拉斯聳聳肩》寫道:
“我的哲學,本質上,就是個人至上,以個人幸福為其人生的意義,以獲得利益為最高尚的活動,以理性為其絕對的原則。”
對于我們欣賞文學,更多的時候可以拋開繁雜的哲學體系,更加注重于在客觀主義之上提出的諸多觀點和立場。安
·
蘭德本人也似乎更在意這一點,以至于她在后半生中作為公共知識分子,不斷地豐富這些觀點,思想也越來越激進,成為了美國精神的一大擁護者。面對針對她過度美化資本主義的質疑,她的一句回答很好地總結了她的哲學:
“我最主要地不是要擁護資本主義,而是要擁護利己主義;我最主要地也不是要擁護利己主義,而是要擁護理性。”她甚至認為,如果一個人信仰理性,那么他一定會贊同她的哲學,反之亦然。可見理性是她的思想根基,利己主義和資本主義則是“理性”在倫理學層面和政治層面的投影。在倫理學層面,安
·
蘭德提出了
“理性自私”,意即每個人都是全然為了個人利益而活,他從來不為別人犧牲自我,也不應強求別人為自我犧牲。需要強調的是,安
·
蘭德的利己主義是與利他主義對立而生的;因此,由于利他主義的核心不是慈善和博愛,而是把奉獻和犧牲作為社會義務,安
·
蘭德也不反對人們友好相處、互伸援手。只是這樣的所謂
“利他”的行為必須是自愿的、符合“理性”的,是不出于強迫和教唆的,所以安
·
蘭德反對的是政府和法律以暴力迫使人們為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犧牲。換言之,假使一個人沒有見義勇為、沒有為了集體利益而置個人利益于不顧,是不應該受到道德上的譴責的。在政治層面,安
·
蘭德力挺個人權利。她認為社會必須基于人的自由
——
人的思想自由,人的個人發展自由,人的人際關系自由,因為只有完全的自由符合一個理性的人的社會判斷。人的權利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存的權利,故人不能為他人犧牲生命,這樣等同于放棄理性。人也必須具有不可侵犯的財產權,因為財產是人的存在帶來的產物,根據理性,人們理應擁有財產,并且理應自由交易財產。安
·
蘭德根據這一點,認為只有完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才符合人的需要,任何所謂混合式的經濟都或多或少引入了中央集權,扼殺了人的自由。
可以想見,安
·
蘭德的哲學一經提出,在美國立刻引起了支持者和反對者的唇槍舌戰,安
·
蘭德也一夜之間成為了大眾哲學家。這意味著她是一部分人的偶像和女神,也被另一些人嗤之以鼻。尤其是在冷戰的年代,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在美國掀起恐慌,美、蘇的兩種意識形態進入決戰。起初,安
·
蘭德幾乎把美國精神從瀕死邊緣挽救了回來,客觀主義也躍升成為宗教信仰被信眾盲目崇拜。這到底多大程度上影響了那個年代自不必說,但是無論是大眾還是權威,總有大部分人對安
·
蘭德是抵觸的。她的思想,無論對東方的價值觀,還是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甚至對西方提倡的普世價值觀,都是巨大的沖擊。很多人認為安
·
蘭德的思想過于極端、夸大,無法應用于現實社會。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安
·
蘭德對于人的理性和自利的揣測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人們所不愿承認的;她在文學作品中描繪的烏托邦世界,她想象中的集權主義,也在現實中一遍遍重演著;我們每個人,事實上也無法避免的是安
·
蘭德所定義的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