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我國傳統建筑的研究,肇自梁思成、劉敦楨兩位先生。在其引領下,一代學人對我國建筑古代建筑遺存進行了實地測繪和調研,寫出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報告,為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兩位開拓者的引領和影響下,近百年來我國建筑史領域的幾代學人在中國建筑史研究這一項浩大的學術工程中,不畏艱辛,辛勤耕耘,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20世紀60年代由梁思成與劉敦楨兩位先生親自負責,并由劉敦楨先生擔任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就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這部系統而全面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學術著作,曾八易其稿,久經磨難,直到“文革”結束的1980年代,才得以出版。
本套《中國古代建筑史》(五卷)正是在繼承前人研究基礎上,按中國古代建筑發展過程而編寫的全面、系統描述中國古代建筑歷史的巨著,按照歷史年代順序編寫,分為五卷。各卷作者或在梁思成先生或在劉敦楨先生麾下工作和學習過,且均為當今我國建筑史界有所建樹的著名學者。從強大的編寫陣容,即可窺見本套書的學術地位。而這套書又系各位學者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是一套全面、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資料性書籍,為建筑史研究人員、建筑學專業師生和相關專業人士學習、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詳盡、重要的參考資料。
本套書具有如下特點:
(1)書中大量體現了最新的建筑考古研究成果。搜集了豐富的建筑考古資料,并對這些遺跡進行了細致的描述與分析,體現了深厚的學術見解。
(2)廣泛深入地發掘了古代文獻,為讀者提供了具有深厚學術價值的史料。
(3)叢書探索了建筑的內在規律,體現了深湛的建筑史學觀點,并增加了以往研究所不太注意的建筑類型,深入描述了建筑技術的發展。
(4)對建筑復原進行了深入探索,使一些重要的古代建筑物躍然紙上,讓讀者對古代建筑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豐富了讀者對古代建筑的認知。
(5)圖片豐富,全套書近5000幅的圖片使原本枯燥的建筑史學論述變得生動,大大地拓寬了讀者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認識視野。
本套書初版于2001~2003年間,這套字數達560余萬字的宏篇大著面世后獲得專業讀者的好評,并傳播到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以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關注,成為海內外學者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之后,我社組織有關專家對本套圖書又進行了認真審讀,更正了書中不妥之處,替換了一些插圖,并對全套書重新排版,在裝禎和版面設計上更具美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內容與形式同樣優秀的精品圖書。
作者簡介
目錄
第一章中國原始社會建筑(遠古至公元前2100年)第一節 中國原始社會概況一、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二、中國的新石器時代三、中國原始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第二節 建筑最初的兩個基本形態巢居和穴居一、架空的巢居——水網沼澤及熱濕丘陵地帶的主要居住形式;“穿斗式”木結構的土要淵源二、黃土地帶的穴居及其發展;中國土木混合結構建筑的主要淵源第三節 中國原始社會建筑一、中國原始社會城市二、中國原始社會的聚落三、中國原始社會的居住建筑及其他建、構筑物四、中國原始社會的祭祀建筑五、中國原始社會的墓葬第四節 中國原始社會建筑的成就和影響一、群體建筑的產生與發展二、多種類型建筑的形成三、單體建筑空間的組織與發展四、建筑技術的多方面發展五、建筑造型和裝飾第二章夏、商時期建筑(公元前2070—前1046年)第一節 夏代和商代的歷史與社會一、夏代與商代的歷史與社會概況二、夏代與商代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三、夏代與商代社會的特點第二節 夏代與商代的建筑一、城市二、宮室、壇廟、祭祀建筑三、聚落、民居四、墓葬五、其他建筑第三節 夏、商二代建筑的成就及影響一、我國古代建筑各主要類型的雛形已逐漸形成二、“城以衛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則三、“前朝后寢”的宮室布局四、土壙木槨墓葬制式的確立五、夯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六、抬梁式木架成為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七、其他建筑技術的長足進步八、各種造型藝術對建筑的影響第三章周代建筑(公元前1046—前221年)第一節 周代的歷史和社會概況一、周人的起源與建國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制度的確立三,周代的社會生產四、學說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五、周代的文學、藝術活動第二節 周代的建筑一、城市二、宮室、壇廟與祭祀建筑三、周代之墓葬四、居住建筑五、其他建筑與構筑物六、周代的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第三節 周代建筑的成就及其影響一、奠定了我國封建社會建筑體系的主要格局二、建筑中表現的封建等級制度十分顯著明確三、木架建筑得到進一步發展四、陶質建材的推廣使用,大大促進了建筑的發展五、我國最建筑文獻的出現六、建筑模數尺度的規定與應用第四章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前206年)第一節 秦代的歷史與社會概況一、秦人的起源、以變法圖強取得天下二、秦代的社會生產狀況三、全國法令、制度的統一四、苛政厲法導致帝國崩潰第二節 秦代的建筑一、城市二、宮室三、墓葬四、長城五、其他建筑與構筑六、秦代的建筑技術及建筑藝術第三節 秦代建筑的成就與影響一、建成多項舉世聞名巨構,使華夏建筑登上新高峰二、驪山始皇陵開辟了我國帝陵建設新篇章三、確立邊城防衛體系,為日后消弭外患、溝通東西文化與經濟交流奠定基礎四、廣建皇家宮室苑囿,推動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五、取得組織與施行特大工程的實施經驗六、對兩漢及后代建筑產生直接和巨大的影響第五章漢代建筑(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第一節 漢代的歷史及社會概況一、漢王朝的建立與國勢之強盛二、社會生產及社會狀況三、東西交通之開拓四、儒家思想確立與佛教傳入第二節 兩漢之建筑一、城市二、宮室、官衙、苑囿、園林三、漢代之祠廟壇臺建筑四、陵墓五、居住建筑六、宗教建筑七、-長城八、其他建、構筑物九、建筑技術十、建筑藝術及造型第三節 漢代建筑的成就與影響一、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帝都新格局二、宮殿的多功能趨向及大量離宮的興建三、宮殿主體建筑組合形式的改變四、祭祀建筑的發展與定制五、帝后陵寢新形制的完善,一般墓葬結構與形式的多樣化六、奠定我國傳統民居的基本類型與形式七、佛教傳入對中國歷史、文化和建筑都帶來深遠影響八、大木結構基本定型,并出現高層木梁柱建筑,表明結構上質的飛躍九、對陶質建材結構與形式的改良與探索,推動了建筑的進一步發展十、建筑裝飾題材與形式的“百花齊放”,不斷提高了建筑的藝術水平,也反映了當時建筑創作思想的活躍十一、若干社會傳統及思想意識在漢代建筑中得到充分反映,并成為日后不移的建筑法則附錄中國古代建筑大事年表(原始社會——東漢)插圖目錄編寫后記第一章中國原始社會建筑(遠古至公元前2100年)
第一節 中國原始社會概況
一、中國的舊石器時代
二、中國的新石器時代
三、中國原始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
第二節 建筑最初的兩個基本形態巢居和穴居
一、架空的巢居——水網沼澤及熱濕丘陵地帶的主要居住形式;“穿斗式”
木結構的土要淵源
二、黃土地帶的穴居及其發展;中國土木混合結構建筑的主要淵源
第三節 中國原始社會建筑
一、中國原始社會城市
二、中國原始社會的聚落
三、中國原始社會的居住建筑及其他建、構筑物
四、中國原始社會的祭祀建筑
五、中國原始社會的墓葬
第四節 中國原始社會建筑的成就和影響
一、群體建筑的產生與發展
二、多種類型建筑的形成
三、單體建筑空間的組織與發展
四、建筑技術的多方面發展
五、建筑造型和裝飾
第二章夏、商時期建筑(公元前2070—前1046年)
第一節 夏代和商代的歷史與社會
一、夏代與商代的歷史與社會概況
二、夏代與商代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
三、夏代與商代社會的特點
第二節 夏代與商代的建筑
一、城市
二、宮室、壇廟、祭祀建筑
三、聚落、民居
四、墓葬
五、其他建筑
第三節 夏、商二代建筑的成就及影響
一、我國古代建筑各主要類型的雛形已逐漸形成
二、“城以衛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則
三、“前朝后寢”的宮室布局
……
第三章 周代建筑(公元前1046—前221年)
第四章 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前206年)
第五章 漢代建筑(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附錄 中國古代建筑大事年表(原始社會——東漢)
插圖目錄
編寫后記
2049248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