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①《觸診解剖學圖譜》是由法國Masson出版社出版的法文版《下肢觸診解剖學圖譜》和《上肢、頸、軀干觸診解剖學圖譜》兩書翻譯合訂而成。
②法文版《下肢觸診解部學圖譜》和《上肢、頸、軀干觸診解剖學圖譜》
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
。
③《觸診解剖學圖譜》版本在始終不變的原則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和改進。
④《觸診解剖學圖譜》的觸診方法可以及時做出臨床檢查,幫助得出臨床診斷。
⑤《觸診解剖學圖譜》的技術手法能更好地應用于關節、肌*運動和神經分布等方面。
⑥除提供給讀者一個新的模式:彩色插圖、分層展示和方便檢索;還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額外的架構—“臨床”的內容,以此強調了觸診解剖和臨床診斷的聯系。
⑦《觸診解剖學圖譜》除適用于醫療專業人士,也適用于正骨療法、按摩療法、運動療法和功能療法等專業的人士。
目錄
上篇 頸、軀干、上肢
*章 頸部
*節 骨學
第二節 肌學
第三節 神經和血管
第二章 軀干和骶骨
*節 骨學
第二節 肌學
第三節 神經和血管
第三章 肩部
*節 骨學
第二節 肌學
第四章 臂部
*節 肌學
第二節 神經和血管
第五章 肘部
*節 骨學
第二節 神經和血管
第六章 前臂
*節 肌學
第七章 腕和手
*節 骨學
第二節 肌學
第三節 神經和血管
下篇 下肢
第八章 臀部
*節 骨學
第二節 肌學
第三節 神經和血管
第九章 股部
*節 肌學
第十章 膝部
*節 骨學
第二節 關節學
第三節 神經和血管
第十一章 小腿
*節 骨學
第二節 關節學
第三節 肌學
第十二章 踝和足
*節 骨學
第二節 關節學
第三節 肌學
第四節 神經和血管
附錄
詞匯
上篇索引
下篇索引
在線試讀
此書介紹了觸診解剖的方法(體表手法解剖學):
體表手法解剖學是一種直觀地研究解剖結構(骨、韌帶、肌腱、肌腹、神經和血管)的方法,幾乎每一個研究的結構,都借助于照片來顯示,每一張照片均附有所提及結構的說明文字和技術手法。
此書給誰使用?
此書給所有那些在職業中必須應用到人體解剖學知識的人們使用。
此書如何組成?
此書上、下篇各由450張照片組成圖譜,涉及中軸部及與上肢有關的七個章節(頸、軀干和骶部、肩部、臂部、肘部、前臂、腕和手),每個章節按局部區域細分為四個部分:骨學、肌學(肌-腱)、關節學(關節間隙和韌帶)、神經和血管。涉及與下肢有關的五個章節(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踝和足),每個章節按局部區域細分為四個部分:骨學、肌學(肌-腱)、關節學(關節間隙和韌帶)、神經和血管。此書使用法語*新的術語。
本書提供了兩種類型的圖片。
·圖片介紹:
-通用圖片:介紹整個章節(頸、軀干和骶部、肩部、臂部、肘部、前臂、腕和手、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踝和足)。
-局部圖片:介紹整個區域所有顯著的、可觸診的結構(如頸前區或脊柱的胸腰段,腹股溝外側區或足外側緣)。
-圖示結構:在可能的情況下,顯示出被研究結構及其鄰近結構的關系,主要介紹肌*或肌群(如胸大肌、股四頭肌)。
·照片介紹(體表手法解剖學):
照片是本書的基本內容,使被研究的結構可視化,同時每一張照片均有技術手法的文字描述。
·對于每張照片顯示的每個可觸診結構,都是非常謹慎小心地選擇的,必須清晰可視。圖譜中我們在被檢查者身體上看到的結構,也是臨床患者身體上切實存在、可觸及的結構,技術手法的描述正是為了這一點。
·*后,本書中的照片采用黑白的,這是基于黑白照更能突出*重要的解剖學細節和使得技術手法的描述更清晰。
如何使用本書?
使用本書有兩種可行的方法。
·讀者按照局部區域(如頸部、膝部)或者按照局部區域中的一部分(如頸外側區、足外側緣)著手,可以參照目錄中您所要的章節或子章節研究問題。
·讀者希望從所有可能的角度研究某個特殊結構,可以參照索引,找到此主題下所有的照片(如肩胛骨、縫匠肌)。
新版本帶來哪些新意?
·新的照片伴有新的技術手法。
·新版本中解剖學基本結構總圖的特殊引進,使得教學方法更到位、更完善。圖像中,肌腹的*位置和毗鄰的肌群,以及它們近側端、遠側端的附著點,一切均可視化,同樣還包括骨、關節間隙、神經、血管的局部位置。
·肌*附著點。這部分緊隨技術手法的文字描述,清晰而明確。這使得讀者可以識別并根據自身的需要而使用。所有的從業者(理療師)及學生在熟練掌握解剖學知識前,往往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學習”和“遺忘”的過程。這就是新版本中肌*附著點出現的緣由,如果沒有扎實的解剖學理論知識,就無法掌握觸診解剖學。
·有關肌*運動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出現在肌*或肌群介紹的每一頁上,可以幫助讀者掌握觸診解剖學。
·軀干和肢體的神經支配既豐富了此新版本,又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掌握觸診解剖學。新版本增加了與觸診解剖學相關的臨床病例,展示了這門技術手法學科在臨床診斷中的運用。
注:每一個研究領域中各章節的劃分不應該采用嚴格意義上的術語。在某些肌*的研究中,可以跨過區域的邊界。合理的方法是用橫向方法研究這些肌*,即它與周圍鄰近結構的相互位置關系。同時用縱向方法研究每個肌*的近側端、肌腹和它的遠側端(如橈側腕長伸肌跨過前臂區域,同時可位于腕部區域;髂腰肌位于腹股溝內側區域,同時也位于腹部區域)。關于在幾處技術手法中使用“手近側端”或“遠側端”的表述方法:往往是指理療師的一個手或是鉗狀手指,靠近或遠離受試者肢體的根部。
內容介紹
①《觸診解剖學圖譜》上篇由頸、軀干和骶骨、肩部、臂部、肘部、前臂、腕和手七個章節組成;下篇由臀部、股部、膝部、小腿、踝和足五個章節組成。它*和具體地展現了骨、肌、肌腱和韌帶、神經和血管的各自不同的解剖學結構。
②上篇圖譜使用了約
70幅解剖彩色插圖
和
450張黑白照片
;下篇圖譜使用了約
50幅解剖彩色插圖
和
450張黑白照片
。
③生動鮮活的方式,使實體真實再現。每張精心選擇的照片,伴隨文字描述和技術手法,使讀者能方便地找到所需的結構。
④為了達到技術手法的良好正確運用,書中提及相應的解剖學知識點,如肌*的起止點、關節的運動方式、神經的支配。
⑤《觸診解剖學圖譜》除提供給讀者一個新的模式:彩色插圖、分層展示和方便檢索;還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額外的架構—“臨床”的內容,以此強調了觸診解剖和臨床診斷的聯系。書的*后還有專業術語的介紹。
細節圖
作者介紹
塞爾日·蒂克薩
,致力于正骨療法、按摩療法和運動療法的研究。他同時負責里昂骨病學校的課程,進行初始和輪替的培訓,以及蒙彼利埃的骨病研究所和運動學研究所的工作。
夏蓉
,女,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教研室教師,研究生導師,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工作勤懇,兢兢業業,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承擔了本書*版部分翻譯任務。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