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現正面抗日裝甲力量遺失之細節,多份檔案尚屬首度公開!
娓述抗戰時期中、日裝甲力量歷史沿革,以裝甲兵種視角解讀中國抗日戰爭糅合著血性與悲壯的另一面!
編輯推薦
談起“坦克”、“裝甲兵”,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二戰期間硝煙滾滾的歐洲戰場。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除德國外第二個組建獨立坦克裝甲師的國家。由于連年的戰火致使這段歷史的原始資料大量遺失,一些細節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的兩名作者潛心研究十余載,考證大量中日史料、當事人回憶錄及遺存照片,編著了這套反映上世紀初中日兩國裝甲部隊歷史沿革的叢書。努力通過裝甲兵這一單一兵種的視角,中國抗日戰爭糅合著血性與悲壯的另一面。
作者簡介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日兩國裝甲部隊與武器裝備的發展史、模型制作及民國時期中國國術發展史等方面有著較深入的研究。
甄銳,1978年8月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軍事及裝備史學者,中央電視臺國防軍事頻道特約撰稿人。著有《抗戰中國坦克裝甲車輛圖鑒1924-1945》、《丹青難寫是精神——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陸軍單兵裝備詳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國抗日戰爭題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場景,代表作為《血戰臺兒莊之告急》、《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炮嘯岳麓》、《重慶大轟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電視臺十套節目《人物》、《手藝》曾對其進行了專訪,并制作了專題記錄片。
內容簡介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共兩部。《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18-1937》講述了中日兩國從1922年初組建裝甲兵到1938年前雙方裝甲部隊交戰的歷史。即將出版的《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38-1945》將為大家呈現自1938年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前,中日兩國裝甲兵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區作戰的歷史。
目錄
(上冊)
第一章 古代中國戰車及近代坦克的誕生
第一節 古代中國戰車之概述
第二節 世界古代戰車與近代坦克的誕生
第二章 早期日本裝甲車輛的引入及開發(1918-1930)
第一節 日本早期鐵路與汽車工業的發展概述
第二節 日本引進的首部戰車—英國MK.IV型坦克(“四號”型重戰車)
第三節 日軍參與的西伯利亞干涉作戰及使用的部分機械化裝備
第四節 日本陸軍戰車隊的創設(最初的戰車隊)
第五節 日本國造裝甲車輛的開發
第六節 日本關東軍
第三章 早期中國裝甲車輛的引入及發展(1922-1930)
第一節 早期中國鐵道及裝甲車輛
第二節 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裝甲部隊
第四章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中日局部戰爭(1931-1933)
第一節 國民政府中央軍裝甲部隊之初建
第二節 “九·一八”事變
第三節 天津事件
第四節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作戰情況
第五節 “一·二八”淞滬戰役(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第六節 日本陸軍騎兵裝甲車的開發
第七節 興安嶺隧道戰役
第八節 長城抗戰
第五章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裝甲部隊之初期發展
(1929-1937)
第一節 中國軍事留學生
第二節 中國赴歐美軍事考察團
第三節 第一次國共內戰之圍剿與反圍剿作戰
第四節 陸軍騎兵師裝甲車隊
第五節 陸軍交通兵第二團戰車營
第六節 陸軍交輜學校
第七節 民國二十四年秋季大演習
第八節 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20日)
第九節 綏遠抗戰之百靈廟戰役(1936年11月10日-24日)
第十節 國民革命軍陸軍裝甲兵團
第六章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日本裝甲部隊發展
(1932-1937)
第一節 日本陸軍新式裝甲部隊
第二節 大島軍備考察團
第三節 日軍裝甲列車的增強
第七章 抗日戰爭初期(1937-1938)
第一節 “七·七盧溝橋”事變
第二節 平綏線東段戰役
第三節 平漢線戰役
第四節 忻口會戰之雁門關、崞縣、原平作戰
第五節 “八·一三”淞滬會戰
第六節 南京保衛戰
參考文獻
(下冊)
第一章 中日戰爭(1938)
第一節 浴火重生的中國裝甲部隊
第二節 日本陸軍戰車的再發展
第三節 徐州會戰
第四節 蘭封會戰
第五節 廣州戰役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遠東戰場(1939)
第一節 1939年春《日本東京的戰車大博覽會》
第二節 日本陸軍騎兵的裝甲機械化演變
第三節 中國境內的各偽軍裝甲部隊
第四節 “國中之國”——駐華國外租界內的裝甲部隊
第五節 日本關東軍第一戰車團
第六節 驚濤中成長的中國裝甲部隊
第七節 中日桂南會戰
第八節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裝甲兵團之整編
第九節 日本陸軍機甲(裝甲)兵教育及管理機構
第三章 中日戰爭·敵后戰場(1938-1944)
第一節 華北地區的日軍裝甲部隊
第二節 1939年華北地區敵后作戰
第三節 1941年華北地區敵后作戰
第四節 1943年華北地區敵后作戰
第五節 1944年華北地區肅寧縣解放戰
第四章 日本裝甲部隊的戰時發展(1939-1942)
第一節 日本陸軍戰車師團的誕生
第二節 戰車第三師團(瀧兵團)
第三節 日軍炮兵的機械化·自走炮(自行火炮)的開發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滇緬路戰役(1942)
第一節 勃固地區戰斗
第二節 日軍戰車第十四聯隊
第三節 中國遠征軍入緬
第四節 同古保衛戰
第五節 葉達西及南陽車站地區作戰
第六節 仁安羌大捷
第七節 棠吉之戰
第八節 中國遠征軍全線撤退作戰
第九節 陸軍第四十八師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1943-1945)
第一節 豫湘桂會戰/大陸打通作戰
第二節 平漢線作戰/豫中會戰
第三節 豫西靈寶作戰
第四節 抗戰末期的陸軍機械化學校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緬印戰場(1943-1944)
第一節 中國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中國駐印軍戰車訓練班)
第二節 中國駐印軍戰車營
第三節 日本緬甸方面軍戰車第十四聯隊
第四節 孟關、瓦魯班之戰
第五節 加包河谷之戰
第六節 孟拱地區戰斗
第七節 薩迪亞整訓
第八節 英帕爾地區作戰
第八章 勝利1945(1944-1945)
第一節 第二期緬北反攻作戰
第二節 豫西鄂北會戰(老河口作戰)
第三節 中國戰區受降
第九章 新疆地區裝甲戰史(1930-1945)
第一節 新疆內戰
第二節 新疆省軍鋼甲車隊/戰車隊
第三節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新兵營)
第四節 新疆地區曾經裝備和使用過的部分坦克裝甲車輛概述
附錄 抗戰期間中日兩軍裝甲兵制服賞析
前言
戰車在人類戰爭史中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中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戰車,那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有圖文記載的戰車。對我們古老的祖國來說,戰車的歷史亦極其悠久——從夏、商的上古時期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戰爭中使用戰車這種裝備了;到春秋戰國時期,戰車成為各諸侯國重要的作戰武器之一,還形成了“車陣”這種獨特的作戰形式。然而隨著戰爭武器和戰術手段的不斷變化,曾經輝煌的戰車幾經沉浮,逐漸被冷兵器時代速度更快且更靈活的戰馬所取代,一時間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在人類社會進入到近現代以后,隨著熱兵器時代的興起,這種已被人們遺忘的作戰利器又以全新的面目—坦克及裝甲車輛的形式,重返歷史舞臺,并成為地面戰場作戰武器的王者。
作為人類戰爭史中地面戰場的主要突擊兵器,現代戰車(即坦克及裝甲車輛)的存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眾所周知,現代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英國人首先發明并用于實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成功借“閃電戰”橫掃西歐,還肆無忌憚地將鐵蹄踏向蘇聯的廣闊原野,讓全世界見識到這種陸戰突擊武器的巨大攻擊力。到如今,這位“陸戰之王”已經家喻戶曉,其發展沿革和經典戰術已被世界各國軍事學家研究得無比透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另一個主戰場——中國戰區及亞太戰場卻是個例外,由于主要參戰國(中、日兩國)的裝甲戰車技術落后,其戰車發展史似乎被多數人遺忘。中國戰車發展史更是鮮有問津——連年的戰火致使其原始資料大量遺失,大量細節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至今仍被許多文學作者誤會,甚至曲解。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的中國是除德國以外世界上第二個成立獨立坦克裝甲師的國家,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00師也是繼1935年德國組建三支機械化裝甲師之后世界上第四支成建制的裝甲師。
為此,我和徐帆進行了歷時十余年的艱苦研究,在收集了大量中日兩國相關史料、當事人回憶錄及遺存照片的基礎上,編著了這套反映上世紀初中日兩國裝甲部隊歷史沿革的叢書。我們希望通過裝甲兵這一單一兵種的視角,解讀中國抗日戰爭糅合著血性與悲壯的一面……叢書分為兩部。《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18-1937》講述了中日兩國從1922年初組建裝甲兵到1938年前雙方裝甲部隊交戰的歷史。即將出版的《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38-1945》將為大家呈現自1938年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前,中日兩國裝甲兵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區作戰的歷史。謹以此書獻給那些在中華民族獨立戰爭中付出鮮血與生命的英雄們!他們的功績將永遠被后人所銘記!
由于本書所載內容圖片資料少見,部分照片免遭戰火已屬不易,唯圖片精度有所欠缺,乃本書之憾,望諸君諒解為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