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粱(S.bicolor var.kaoliang)又名蜀黍、秫秫、蘆粟、茭子、木稷等。關于它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有兩種說法:一說由非洲(或印度)傳入。二說中國原產。因為高粱在中國經過長期的栽培馴化,漸漸形成獨特的中國高粱群,許多植物學形態與農藝性狀均明顯區別于非洲起源的各種高粱。中國高粱葉脈白色,穎殼包被小,易脫粒,米質好,分蘗少,氣生根發達,莖成熟后髓部干涸,糖分少或不含糖分等。另外,中國高粱與非洲高粱雜交,F1容易產生較強的雜種優勢。說明兩種高粱遺傳距離差異較大。高粱是中國早栽培的禾谷類作物之一。有關高粱的出土文物及農書史藉證明,少也有5000年歷史了。如<本草綱目>記載:“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高粱為禾本科草本植物蜀黍的種子。它的葉和玉米相似,但較窄,花序圓錐形,花長在莖的頂端,子實紅褐色。在中國,高粱是釀酒的重要原料,茅臺、瀘州特曲、竹葉青等名酒都是以高粱子粒為主要原料釀造的。而且,高粱自古就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長”的盛譽。

綜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蕘(花序)、穗頸、莖稈,是中國高粱栽培的傳統習慣。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為高粱米,在我國、朝鮮、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食用方法主要是為炊飯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種食品,比如面條、面魚、面卷、煎餅、蒸糕、粘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淀粉、制糖、釀酒和制酒精等。
⊙20世紀50年代初,高粱籽粒曾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主食。
⊙茅臺酒、汾酒等名酒,主要以高粱為原料。
⊙甜高粱的莖稈含有大量的汁液和糖分,是新興的一種糖料作物、飼料作物和能源作物。
綜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蕘(花序)、穗頸、莖稈,是中國高粱栽培的傳統習慣。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為高粱米,在中國、朝鮮、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
菜譜:高梁酒烤排骨、高粱米粥、高粱螵蛸粥、高粱豬肚粥、高粱米糕等。

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莖稈等。其中子粒中主要養分含量: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纖維2~3%、淀粉65~70%。
蛋白質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11%,其中約有0.28%的賴氨酸,0.11%的蛋氨酸,0.18%的胱氨酸,0.10%的色氨酸,0.37%的精氨酸,0.24%的組氨酸,1.42%的亮氨酸,0.56%的異亮氨酸,0.48%的 苯丙氨酸,0.30%的蘇氨酸,0.58%的纈氨酸。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纈氨酸的含量略高于玉米,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于玉米。其他各種氨基酸的含量與玉米大致相等。高粱糠中粗蛋白質含量達10%左右,在鮮高粱酒糟中為9.3%,在鮮高粱醋渣中是8.5%左右。高梁稈及高粱殼的蛋白質含量較少,分別為3.2%及2.2%左右。
高粱蛋白質略高于玉米,同樣品質不佳,缺乏賴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質消化率低,原因是高粱醇溶蛋白質的分子間交聯較多,而且蛋白質與淀粉間存在很強的結合鍵,致使酶難以進入分解。
脂肪含量3%,略低于玉米,脂肪酸中飽和脂肪酸也略高,所以,脂肪熔點也略高些。亞油酸含量也較玉米稍低。高粱加工的副產品中粗脂肪含量較高。風干高粱糠的粗脂肪含量為9.5%左右,鮮高粱糠為8.6%左右。酒糟和醋渣中分別為4.2%和3.5%。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較少,僅為3.6%左右,高粱稈和高粱殼中含量也較少。
無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類,是飼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來源,飼用高粱中無氮浸出物的含量變化于17.4~71.2%之間。高粱稈和高粱殼中的粗纖維較多,其含量分別為23.8%和26.4%左右。淀粉含量與玉米相當,但高粱淀粉顆粒受蛋白質覆蓋程度高,故淀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有效能值相當于玉米的90~95%。高粱稈和高粱殼營養價值雖不及精料,但來源較多,價格低廉、能降低飼養成本。
礦物質與維生素礦物質中鈣,磷含量與玉米相當,磷約40~70%,為植酸磷。維生素中B1、B6含量與玉米相同,泛酸、煙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煙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據中央衛生研究院(1957)分析,每千克高粱子粒中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4毫克,核黃素(維生素B2)0.7毫克,尼克酸6毫克。成熟前的高粱綠葉中粗蛋白質的含量約13.5%,核黃素的含量也較豐富。高粱的子粒和莖葉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胡蘿卜素,尤其是作青飼或青貯時含量較高。
丹寧屬水溶性多酚化合物,也稱鞣酸或丹寧酸。丹寧具有強烈的苦澀味,影響適口性;丹寧能與蛋白質和消化酶結合,影響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