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前 言
光影的舞臺 P 14
吉爾伯特·M·格羅夫納
序 篇
偉大的未知世界 P20
從地理學家學會到美國《國家地理》
讀圖看世界 P38
一圖一世界
美國《國家地理》的制圖學
第一章
列國志 P50
雜志的誕生
讀圖看世界 P98
狂暴的大地
刻畫紛紛擾擾的世界
第二章
遙遠的艱苦之地 P110
穿越荒野的信使
讀圖看世界 P168
浪漫之旅
打開世界的窗口
第三章
飛向月球 P180
美國《國家地理》的新方向
讀圖看世界 P228
不羈的生命
奇妙的自然攝影
第四章
走向卓越的管理 P240
新聞攝影講述真實的世界
讀圖看世界 P286
時代科學
捕捉未來世界的影像
第五章
地質多樣性 P298
鼓勵保護與共存
讀圖看世界 P362
世間萬象
探索共同的人性
關于作者 P370
圖片出處 P371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光影的舞臺
吉爾伯特·M·格羅夫納
南非大使館要求我去一趟,在去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壞的打算。即便如此,我還是低估了大使們憤怒的程度。皮克·博塔大使滿臉通紅,怒氣沖沖地指責我們在1977年6月刊的一篇文章中對南非的介紹是不公平的。在聽著他的指責時,我注意到他桌上放著的兩本雜志。一本是備受讀者推崇的美國某新聞周刊,另一本則是有著熟悉邊框的美國《國家地理》。那本新聞周刊近在其文章中不留情面地批評了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而我們的雜志內容則是相對客觀公正的。當好不容易能夠插一句嘴時,我就問大使為什么單單拿我出氣,而不怪罪另外一本雜志。博塔拿起身邊的美國《國家地理》,用力地摔在桌面上,然后咆哮著說:“因為人們相信你們寫的東西!”
在返回學會總部的路上,我一直回憶剛才發生的那一幕,尤其是博塔說的那句“人們相信你們寫的東西”。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組織,在全球各地贏得大家的青睞和尊重,這位大發雷霆的大使一語道破了其中重要的原因:在學會和眾多會員之間存在一種聯系,而這種聯系的基礎就是信任。
在我很小的時候,這種信念就深深植根在我的心里。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下,我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相伴成長。1888年,我的曾祖父的岳父加德納·格林·哈伯德召集了一群受政府資助的探險家,并以“增進與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組織他們共同建立了專門的學會。雖然他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第一任,但后來的事實證明,該組織在創立之初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或許是因為缺乏資助,又或許像有人后來開玩笑所說的那樣,當時的期刊只是向“地理知識淵博的人重復傳播同樣的知識,卻讓那些渴望汲取新知的人望而卻步”。
哈伯德的女婿,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那時哈伯德突然離世,曾祖父無奈之下只能接任他的職務成為新一任的學會。雖然他急于回到自己喜歡的四面體風箏、飛行器和水上飛機的試驗中去,但他還是清楚地認識到,在沒有任何資金的困難條件下,學會首先需要通過“普及知識”來為“增進知識”提供資金保障。讓美國《國家地理》成為一本吸引大眾的雜志,用他的話說就是要做到“包容世界、包容一切”。而他接下來的行動可謂恰逢其時。
曾祖父為學會聘用了第一位,同時也是當時的一位全職員工,這位恰巧正在追求曾祖父的女兒埃爾茜的睿智年輕人,正是我的祖父吉爾伯特·哈維·格羅夫納。那時,我的祖父剛剛從阿默斯特學院畢業,他不但接受了這份工作,迎娶了我的祖母,還將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辦得非常成功。他特別強調兩點:一是要讓照片成為美國《國家地理》的語言,我們沿用至今的攝影傳統主要得益于他開創性的努力;二是強調質量,文章必須準確、客觀,具有“永恒的價值”和“質樸的品格”。之所以強調這些,是因為我的祖父是一位嚴謹、正派而又謙和的紳士,盡管他的眼中總是閃爍著頑皮且略帶詼諧的目光。
通過努力,“GHG”(祖父名字的首字母縮寫,學會里的人都這么叫他)加大了學會對于探索和發現活動的支持力度,并資助了許多的探險項目。重要的是,他通過會員制建立起一種持久不變的聯系。到1954年祖父退休時,學會的會員人數已從1000余人擴大到200萬余人,而且續簽率始終保持在90%左右。無論在當時還是在,這都是一個令其他出版商羨慕不已的數字。對于祖父來說,高續簽率是衡量會員滿意度重要的指標,也代表了會員對學會的信心程度。會員相信我們學會,在他們心中就是大家在共同經營一項事業。盡管如此,在1957年,當我的父親梅爾維爾·貝爾·格羅夫納出任學會及雜志主編時,學會正處在一個不太景氣的階段。祖父器重的助手約翰·奧利弗·拉·郭斯掌管《國家地理》雜志社有三年之久,這對于我的父親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MBG(父親名字的首字母縮寫,沿襲對祖父的稱謂習慣)一直都在等待時機。當機會終于來臨時,學會也迎來了一場巨大變革。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奮勁,那時的我剛大學畢業,就加盟雜志。父親聘請了比爾·加勒特、湯姆·阿伯克龍比、鮑勃·布里登等一批年輕而有才干的記者,還有設計奇才霍華德·佩因。父親決定暫且忽略“質樸的品格”,這一消息很快在攝影記者中傳播開來:現在的美國《國家地理》是光影的舞臺。
在我的記憶中,那是一個黃金時代,是屬于雅克·庫斯托、路易·李基和珍妮·古道爾的時代。我們開始涉足圖書出版行業,編輯了第一本世界地圖集,并嘗試進軍電視領域,每天都會有一些新的思路涌現。有一次父親把我們這群“青年激進派”叫到他的辦公室,宣布道:“伙計們,我們應該有張封面照。”想必他早已料到我們會吃驚,接著便將一打雜志扔到了地板上,他有意考驗我們:“找到那篇關于諾曼底的文章。”我們俯身趴在地上,尋找5月份第59期的雜志。然后他又拿出一些在封面貼了照片的雜志,說道:“找出介紹加利福尼亞的那一篇。”這次很容易,封面上貼著金門大橋的便是,我們頓時明白了他的用意。所以,現在所有的雜志封面上都會有一幅照片。
重要的一點是,父親一直保持著與會員的聯系。他在任時,會員人數翻了一倍多,續簽率維持在85%到88%之間。事實證明父親的經營非常成功,到1967年他退休時,學會已經成為一家完善的機構。董事會決定將原來的和主編職務一分為二,由深謀遠慮的梅爾文·佩恩擔任CEO,編輯特德·沃斯伯勒掌管《國家地理》雜志。而我們這群“青年激進派”則要積蓄實力,等待屬于我們的時代到來。
1970年,董事會委任我擔任美國《國家地理》的主編,比爾·加勒特任副主編,我們是美國所有主要出版機構中年輕的領導班子。我在上任后的第一期雜志,即1970年12月刊,發表了一篇關于環境問題的重要文章,一則講述污染問題的封面故事奠定了整本雜志的基調。在隨后的20年中,學會取得了蓬勃的發展。當我把主編的接力棒交給比爾·加勒特,自己專職擔任學會時,學會的會員人數已達到1045萬人,續簽率維持在84%左右。此后,盡管比爾將雜志辦得有聲有色,但1990年發行量達到高峰時仍不到1100萬冊。
過去的美國《國家地理》從不追趕出版行業的潮流,但現在卻很大不同了。讀者和觀眾的習慣發生了變化,出版行業也隨之受到影響。《Look》、《生活》、《星期六晚郵報》在發行達到高峰時就突然消亡,這對我總會有些影響。雖然那時候并不流行裁員,但我還是通過縮減人員和退休激勵方式裁減了一批員工,并通過對發行的投資,將會員人數維持在1000萬人。
在我之后的歷屆們,特別是約翰·費伊,領導學會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學會是如此幸運,又一次在關鍵的時刻能夠有睿智的為其導航。約翰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國家地理》的不同語言版本,并與蒂姆·克利一起,把國家地理頻道成功地建設成為覆蓋172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企業。約翰不但將學會推向了數字時代的前沿,而且還提出了更多的任務和發展計劃。
在慶祝創刊125周年之際,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不過當年大使的那句話依然在我耳邊回響:“人們相信你們寫的東西。”這種與會員、朋友建立起來的基于信任的特殊聯系,將會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推動著這個偉大的組織向前發展—畢竟沒有多少雜志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

探索 冒險 發現
在過去的125年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全球各地無數的讀者與觀眾一起成長,走過了這段難忘的歷程。,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所使用的家喻戶曉的“邊框”——更不用說電視頻道、圖書和網站——依舊傳達著和1888年一樣的信息:贊美“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亙古不變的使命。《美國<國家地理>125年偉大瞬間》講述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如何從一個羽翼未豐的學術俱樂部成長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教育機構的故事。
600多幅引人入勝的照片(包括我們之前從未發布的存檔圖片)展現了馬克?柯林斯?詹金斯用生動的語言所介紹的探險家、攝影師和講故事的人,這些人推動了發現活動的進程,并成就了的美國《國家地理》——一家具有悠久歷史并始終在尋找下一個新領域的機構。我們不斷地問自己,“下一個目標是什么?”“下一個目標在哪里?”
美國《國家地理》的故事也是一部創新的發展史。您將看到夢想家們如何將水下攝影藝術發揮到,又如何改革了野外動物攝影的技術與藝術。此外,您還將見證他們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從巖脊上雪豹狩獵時威武的雄姿,到鏡頭中硝煙彌漫的阿富汗土地上一個女孩海藍色的明亮眼眸,這些憑借勇氣,在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后拍攝的照片,將給人們留下鮮明生動不可磨滅的印象,它們也將永遠地成為美國《國家地理》的一部分。







馬克·柯林斯·詹金斯,曾寫過很多書,包括《帶著美國<國家地理>的使命: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幕后故事》、《探索世界:美國<國家地理>探險的經典故事》、《吸血鬼取證》和《1812年戰爭與美海軍的崛起》。他曾經是美國《國家地理》檔案館的一名歷史學家,很有可能讀遍了美國《國家地理》發表過的所有文章。目前,他居住在弗吉尼亞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